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

第12章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第12章

小说: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从来都没有怪过陆小曼,但在她心里却怨过林徽因。她怨林徽因,不是因为林徽因的出现拆散了她与徐志摩的婚姻,而是怨林徽因既然和徐志摩相爱,到最后却没有勇气和他在一起。可见张幼仪对徐志摩自始自终都是痴心一片,她的爱不惊不扰,却足以令人落泪。

如此说来,并不是要指责林徽因多么的自私懦弱。每个人对待爱情的方式不同,她不是张幼仪,要唯诺地爱徐志摩一辈子;也不是陆小曼,要为一段爱情粉身碎骨才肯罢休。她只是一个清淡如莲的女子,尽管也渴望一段浪漫美丽的爱情,但让她选择,她要的是现世安稳,所以无悔错过,毕竟徐志摩并没有因为有了陆小曼而将林徽因彻底从生命里拔出。他对林徽因的爱不会因为任何人更改,那片真情犹如玉壶冰心藏于灵魂最深处,只是不再轻易碰触。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奉军将领郭松龄在滦州倒戈反奉,林长民参加反张作霖战争被流弹击中身亡。父亲的亡故,使林徽因在梁启超的资助下才可继续宾大的学业。一九二七年九月,林徽因结束宾大学业,得学士学位,后转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半年。十二月十八日,梁启超在北京为梁思成、林徽因的婚事“行文定礼”。

或许对于林徽因来说,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结合让她可以更加心安理得地嫁给梁思成。她从此可以不再背负愧疚,亦可以和徐志摩做一生的知己。只需记得,曾经结过那么一段美丽的尘缘,那么温柔地相爱过,真的足矣。而彼此似乎给灵魂找到最安稳的归宿,再也无需惧怕奔走于滔滔浊世会颠沛流离。

尘埃落定

人总是在祈求圆满,觉得好茶需要配好壶,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当配才子。却不知道,有时候缺憾是一种美丽,随性更能怡情。太过精致,太过完美,反而要惊心度日。既是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许多,不要问太多为什么。且当每一条路都是荒径,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每一片记忆都是曾经。

生活中,我们时常不能理解,许多貌美如花的女子为何会选择一个平淡无奇的男子。但这个男子一定有某个方面将她打动,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长处。许多时候是我们一相情愿在感叹,而别人其实很满足、很幸福。

在世人眼里,林徽因和梁思成又何尝不是郎才女貌,一起留洋深造,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只是那些爱做梦的青年,始终认为林徽因和徐志摩才是最般配的一对。年少的他们不知道现实有多么的酷冷,诗情画意只能偶尔地点缀日子,并不能当做生活的全部。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会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真实的烟火幸福,琴棋书画诗酒花只可以怡情养性。

走过那段多梦的青春岁月,我们的肩上就多了一份责任,思想也更加理性。爱也不再轻浮,而是稳重深沉。不知是谁说的,爱一个人,未必要拥有,只要知道她在,知道她好,就足矣。所以徐志摩后来爱上陆小曼,娶了陆小曼,他也很安心,因为他知道,林徽因一直在,并且会很幸福。只是徐志摩和林徽因以为可以做到相忘江湖,但每次又会在山穷水尽中悄然相见,算来是缘分太深,所以会这般不离不舍。

也许一切都该尘埃落定,你有你的港湾,我有我的归宿。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结婚。这对恋人终于如愿以偿结为伴侣,共度漫漫人生。或许是因为彼此早在很久以前就知晓结局,所以没有多少惊喜,一切都很平静,很安宁。结婚之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于八月十八日回京。九月,梁思成、林徽因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分别被任命为主任、教授。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是一个多么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在梁思成眼中,她原本就是谜一样美丽的女子,如今更要为她这句话细细地守候呵护她一生了。

日子如流,林徽因沿着这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行走,虽没有无限锦绣,却也山水相宜。对于她来说,这才是生活,这样的生活虽然平淡简单,却永远不会孤绝和贫瘠。林徽因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她这一生虽算不上是完美无缺,但是她过得波澜不惊,清宁安稳。无论是文学上的成就,还是建筑事业上的成就,都让人钦佩仰慕。许多人说,她活得太清白了,清白得就像那轮遥挂在中天的明月,让人不敢亦不忍亲近,生怕她的洁净会照见自己的污浊。

所以人艳如花的林徽因虽然美丽动人,赢得那个年代诸多人的喜爱,但她亦是寂寞的,她的寂寞源于她的清白。尽管她努力让自己俯落尘埃,与众生一起尝饮这人间烟火。可她骨子里清绝的气韵打出生的时候就跟随她,陪伴了一辈子,不离不弃。在那个才女如云的时代,林徽因始终做了唯一,她以绝代姿容、旷世才情、冰洁风雅让三个最优秀的男子深爱一辈子。那么多的女子为了爱情将自己伤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唯独林徽因没有那些悲绝的回忆。

林徽因的洁净不禁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个美丽绝伦、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女子。她是仙,是天下掉下来的林妹妹,她来凡尘是为了还债。所以她一直以孤绝的姿态生存于世,纵是在钩心斗角的贾府,始终不改她初时性情。所以无论她多么的爱贾宝玉,终究要与他错过,世人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扼腕叹息。她是浪漫的,她的浪漫敢于冲破世俗藩篱;她是痴情的,她的痴情敢于为爱奉献青春和生命。她不惧怕失败,怕的是这世间无情道场,其实她没有输,她赢得了贾宝玉一生的爱情。她的死,只是因为孽债了却,不如归去。

林徽因与林黛玉的确有相似之处,但她们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林徽因虽洁净出尘,喜爱浪漫,可她不清高遗世,她向往烟火、惧怕孤独。如果说爱情是一场赌注,林黛玉压下去的筹码是所有的青春,而林徽因压的筹码,则是一小段青涩寂寞的时光。因为林徽因输不起,她希望自己可以活到白发苍苍,可以到老的时候有漫长的值得一生回忆的时光。她活得太清醒,所以她住不进大观园,也做不了那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资格,但是错过了做梦的年龄,再想要肆无忌惮地做梦就必定要付出代价。林徽因既是选择清醒,就只好丢掉自己的梦,漫步在熙攘的凡尘。她像是一只展翅的白鹭,在岁月的柳岸扶摇直上,掠湖而过,朝着她想要的生活飞去。只是她的灵魂依旧是那朵白莲,安静地长于淤泥之中,出尘绝世。

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九日,病重几月的梁启超逝世,梁思成和林徽因为其父设计墓碑。同年八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生下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林徽因终于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就是嫁一个实在的男子,平凡生养,没有惊涛骇浪的情感,却安定美好。女儿的出生让林徽因更加确定,自己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她所期待的幸福就是这般简单。

美满的家庭让林徽因陷落在幸福里不愿醒转,事业的成就更将她的人生推向另一种极致。这一年,张学良以奖金形式征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这一年,林徽因的生命滋长繁花,只是花开的时间会有多长?是否会有那么一天,繁花应季而落,将一切都交付给流水?其实我们都明白,这世间又何来只开不落的花,何来只起不落的人生?

林徽因终究是聪慧的女子,她懂得任何一桩情缘都是宿命的安排,懂得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不可逆转的规则。当初让她亲手放弃那段理想中的情爱,总难免落得一身萧索。所以上苍是公平的,如今她所得到的一切亦是她用代价换取的。就算有一天所得的幸福又要拱手奉还,又算得了什么?人生难得一从容,只愿你我,随遇而安。

山间静养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羡慕那些寂寞的人,开始恋上了一种单纯简洁的生活。或许是看多了繁华世态,内心更加坚决地想要一份安静与纯粹。于是每个人都在尝试改变自己,努力减去繁复,视单薄为完美;努力摒弃浮躁,视清凉为超脱。生命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谁也不能刻意删改情节亦或结局。但有一天,我们都会回归宁静,因为那是生命的本真。

因为渴望纯粹,所以每个人都愿意自己像植物一样生长于人世间,安静美好,孤独骄傲。一直喜欢王维诗中的意境: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背着沉重的行囊奔走于江湖,看着行色匆匆的脚步,从来不问为什么,也不知道哪一天会停留。当你我以为一生长远得望不到边际,回首却只是寸步之遥。人的一生不过是午后至黄昏的距离,月上柳梢,茶凉言尽,一切都可以落幕。

林徽因知道自己是一株植物,是一朵洁净的白莲,只因不舍姹紫嫣红的春光,所以早早地绽放在清凉的初夏。许多时候,她不愿世人看到她的柔弱,所以她努力让自己坚强,让自己行走在拥挤的人流中,让所有人觉察不到她不同凡响的美丽。但她终究是一个以惊人美貌、绝代才情、鼎盛事业以及美满的婚姻家庭,诸多美好聚集于一身的女子,所以林徽因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那样高不可攀。

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因为琐事缠身,从未好好治疗。直到二十六岁,她的肺病日趋严重,协和医院的大夫认为她不能再为事业劳心,并建议她到山上静养一段时间。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七岁的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这么多年繁忙的生活让她几乎忘了,原来日子可以这样静好。

人间春色,万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