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言情小说电子书 > 何以解忧思 >

第100章

何以解忧思-第100章

小说: 何以解忧思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二人同时处置,且不说皇帝能否割爱,这一场腥风血雨,谁能为局面的失控担责?若二人都不处置,则二王嫌隙既深,将来总要出事——但至少,这是目前最为稳妥的方法,可这法子照顾了所有人,却唯独没照顾皇帝本人,子谋父位,兄弟阋墙,皇帝心能忍、意能平?
  众人各有所思,大殿沉寂,约莫枯坐了个多时辰,抚悠跪得两腿发麻,正要稍微活动,内侍传旨左仆射卢矩入内,接着是侍中萧城,依官职一一传召,最后是太子。六人谈过,日已过午,抚悠又饿又乏,唯有盯着日影发呆,虽然多数人在支持岐王还是相王上有明确分野,却在选择当今皇帝还是未来天子之间有所徘徊,既要维护现在的利益,又不能放弃未来的利益,字斟句酌怎一个劳心了得?此时此刻还能如此心闲,怕也只有她了。瞥了眼相王,后者警觉也朝她看过来,李君儒两个多时辰平息下去的怒火又瞬间勾起,恨不能用眼刀将她凌迟,嘴上却强装漫不经心地讥诮:“你倒有本事,寡人都未见过的信你竟能找到!”
  抚悠正觉无聊,微微一笑:“相王一定憎恨周渤溢没有按照约定将信销毁,可惜,你太不了解周渤溢为人,小人无信,也害怕别人失信,所以他一定会留下证据,以免将来有人翻脸无情,退万步说,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所谓‘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任何一个谎言,都不可能天衣无缝。”
  “寡人不与你分辩,可你休要得意太早,脍手死了,周渤溢逃了,但别忘了,陆佩已经认罪!”
  抚悠待要反驳,却听一人声音高敞、气如洪钟——“陆长珉经不经得起审问,相王该最清楚!” 
作者有话要说:  证据藏得掩饰吗?2333

☆、第三途

  年老的皇帝疲惫地陷在厚软的隐囊里,以手扶额,遮了半张脸,太子宗长在旁跪了盏茶功夫皇帝还是没有开口。凤凰谷中虽然清凉,午后也有知了稀稀疏疏地叫了起来,倒更显得室内幽静。太子看了眼内侍,合手做枕,询问皇帝是否睡着——“你说吧,朕没睡”——皇帝突然说话,叫太子吃了一惊,不知是巧合,还是自己一直被暗中观察。李宗长不相信巧合,所以他只能认定是因目下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至关重要,他才值得被观察——父亲大概已经有了决定,现在他需要一个契合他的人。
  “他们怎么说?”太子问内侍。内侍看了眼皇帝,皇帝未出言阻止,于是道:“回太子,卢相道‘这事蹊跷,武成宽在周渤溢处发现岐王书信,而辛抚悠在周渤溢处发现相王书信,这两封信,要么前真后假,要么前假后真,却不可能都是真的’,至于孰真孰伪,他却说还要‘再查查、再想想’,萧相缄口,言‘此乃陛下家事,外臣不宜置喙’,司徒侍郎认为‘辛女的故事和证物似乎连成一线,顺理成章,可其中却缺失关键也是起始的一环——相王并不能预知陛下会令谁审理陆佩,若陛下不令岐王主审此案,计划便无法实施’,王侍郎不敢贸然判定,但认为‘岐王一案人证物证俱全,相王之事目下仅有物证,要查出真相必须尽快前往丹阳明察暗访’,宋国公倒好似忘了陆佩,说道‘将岐王下狱也仅是凭借一纸书信。岐王可是在大理寺呆了不少日子,不管陛下信谁,都是陛下的儿子,要处置公平’。”
  太子听罢一笑:“卢相宏阔谨慎,司徒工于细务,追远舍近求远,从舅耿直可爱。萧相,慧眼慧心。”
  皇帝将手放了下来,略微坐直:“说说你的想法。”
  *******
  “陆长珉经不经得起审问,相王该最清楚!”抚悠不用回头也知道,是李忧离!
  看见李忧离,她眼眶瞬地红了,泪水在眼里打了几个滚忍着不能落下来,李忧离见她这幅模样恨不能一把将她拽进怀里,让她枕在他胸前痛痛快快地哭,可是不能。近在咫尺却不能握她的手,泪眼相望,却不能互诉离情,只能从她身边经过,问一声:“你还好吧?”看她点一点头,擦身而过。
  岐王端坐在与相王位次平齐的坐榻上,一言不发。李忧离性情爽朗,平日笑起来既英俊又平易,让人由衷地愿意围绕在他身边,被他感染被他照耀,可若他冷下脸来,却像是神魔附体,变了个人,威严庄重的气质不必说,多年领兵更多了一股慑人杀气。在座几位都跪了几个时辰,腰酸腿麻饥肠辘辘,难免耸肩塌背身体松懈,可一见岐王进来,却都不由自主地正襟危坐。
  抚悠注意到这小小细节,心下豁然开朗,她微微昂头,骄傲地扬起嘴角:
  “我的英雄,终有一日会让你们俯首称臣!”
  *******
  “两边的证据显然不可能俱真,臣有一推测,就是两边的证据俱假。”
  这推测与众不同,皇帝道:“说下去。”
  “武成宽是相王的人,这事众人心知肚明,辛抚悠说的有道理——他不是去帮忙找人,他就是冲着信去的,所以这书信做不得真;辛抚悠是岐王的人,这明眼人也都看得出来,现在所有人证,不论是丹阳的周渤溢与其亲信,还是他们自己的人,盗取书信的高行云、连松竹都下落不明,这书信也委实可疑。‘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相王嫉妒岐王非一日两日,而岐王手下谋士众多、消息灵通,与其坐以待毙,自然会出主意让岐王先发制人,而他们做的这个局也确实精妙,相比之下,相王的局就太粗糙。”
  “精在哪里?妙在哪里?”皇帝问。
  “精在环环相扣,妙在出人意料。首先他们以脍手之死这个不起眼的点为突破就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偶然发现而非刻意为之,接着引出了一个无人知晓也无法查证的兰娘子,最后连他们自己的人都因为一钞风浪’失踪,少了几张嘴就少了几条事泄的途径,看似事事被动,实则步步为营,而相王就做得太主动了。”
  “事事被动也许真的就是没有谋划。”
  “那是别人。”李宗长不以为然,“岐王何时让自己事事被动过?脍手之死看似被动,却是他们主动出击的绝好借口,沉船看似被动,却偏有一个水性极佳的人救了最重要的人,保护了最重要的证据——岐王令辛抚悠出使,竟然还带了木匠漆匠,陛下觉得这是没有谋划的人能做出来的事吗?被动的背后,是他们主动杀死脍手,主动让船沉没,陛下还记得辛抚悠方才之言吗?她说‘恐怕消息走漏,燕子就飞了’,其实也许他们已经让燕子飞了。至于周渤溢,若不是他恰巧此时谋反,臣相信,岐王也会让他‘主动’消失。陛下想,这是没有谋划,还是‘谋定而后动’?《孙武兵书》,二弟可是八岁就倒背如流。”
  “陆佩呢?”皇帝问,“他已招认,如何解释?”
  太子道:“这就是为何臣觉得相王的局做得粗糙,不但太过直接主动,并且留下人证,物证无法翻供,人却可以。陆佩指认岐王谋反,洗脱了自己的罪名,变成了知情不报,孰利孰弊,还用选吗?况且,如果陆佩所说是实,李靖远韩黎阳出兵丹阳如何解释?他二人可确确实实立了功,比起陆佩一面之词,岂非后者更加可信?”“不会是事情败露,岐王令李韩二人灭口吗?”皇帝问。太子道:“不会,若是岐王、周渤溢与谢煜明勾结,事情败露周渤溢完全可以投奔谢煜明,他不必造反顽抗,岐王也不必冒险灭口。”
  皇帝颔首,太子给出最后的结论:“所以臣以为,此事当真不复杂,相王早知陛下有心除去陆佩,情理之中周渤溢在惊惧之下极有可能谋反,故而谋划了这一计策,后来,果然陆佩被抓,果然丹阳造反,他的计划便顺利地一一展开;而此事又当真复杂,因为早在四月初,岐王即派出一路人马,目的却是为了给相王做局。他二人从小就不同心,不料却在算计彼此上‘同心同德’了。正因如此,才使整件事格外扑朔迷离。萧相慧眼慧心,他不说不是因为明哲保身,而是因为,这确实是陛下的家事。”
  皇帝听罢太子的分析,将事情前前后后细想几遍,越发觉得太子所言有理,可也越发心寒,忍不住老眼浑浊:“难道他兄弟二人已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你才是太子,他们争什么、抢什么!”
  太子苦笑:“大约臣这久病之躯不值得他们放在心上吧,也幸而如此,不然此次被诬陷的,可能就是臣了。”他又转换了称呼道:“不过父亲也不要太过伤心,二弟与三弟也未必已就水火不容。《兵书》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二弟不会只知半句,所以如果三弟不挑衅他,他未必会冒险以假证控告三弟,只是手中须捏着一柄足够反击的利器。而三弟,儿说实话,对付二弟,他当真没有这个能耐。”
  皇帝手指按了按眼角的泪,心情略略平复,叹道:“我知你仁孝,你这是安慰阿耶啊!”又道:“你说这事该如何处置?此等丑事不宜外扬,但总要给世人一个说法。”
  太子道:“这不难,依儿看,杀一个陆佩足矣。”皇帝抛来疑惑的眼神:“这就够了?”太子解释道:“相王之事,除今日在场之人,外人皆不知晓,可就此而止,不予追查。岐王一案,对外称信是周渤溢勾结谢煜明刻意为之,企图构陷忠良以达到使国朝不能顺利南征之目的,而陆佩所为皆因与岐王有怨。相王挑唆陆佩作伪证一事可不公开惩处,但也要众人心中有数,并以此为由施以惩戒,毕竟此事岐王受了天大委屈,若相王毫发无损,他那脾气可不会善罢甘休。”
  皇帝想了想,此计可行,点了点头。又问:“陆佩与岐王有怨?”
  太子笑着摇头:“大亦不大,小亦不小,是因为一个女人。”
  *******
  李忧离受召而来,却迟迟未得接见,反而是内侍先端上饭来,饿了许久,本来看见美食佳肴都该高兴,可众人知道,这说明八成是皇帝和太子的商议已经有了结果,还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