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巨子-第3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下,美国舆论就热闹了。
在金融危机水深火热,市场上到处都是悲观色彩,金融、银行、保险这些原来的华尔街大佬们一个个都麻烦缠身的时候,风行和亚马逊这两家互联网公司的收购攻防战,显然给这个时期的美国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激情!
高盛、JP摩根两大投行也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各显身手,手段百出的开始的大斗法,法律战、公关战全面打响!
第一回合,看起来你来我往,不分胜负。
…………
接下来的第二回合,林风再次出招了。
首先,提高报价:
11月20日,风行集团宣布,提高对亚马逊的收购价格:
新的出价为1股风行股票+42美元现金,换2股亚马逊股票。在当天,风行的股价为103美元/股,这一报价将收购价格提升至72。5美元/股,而当天亚马逊的股价为48。26美元/股,风行的收购溢价依然为50%。
总收购价格则上升至301。6亿美元!
其次,分化瓦解:
董事会和管理层一致表达了对贝索斯的支持,这也不意外,如果说贝索斯这样的美国互联网巨头、风云人物,连董事会和管理层都搞不定,那就太小瞧他了。
长达12年的亚马逊精神领袖,贝索斯可不是白当的。
不过,董事会和股东之间其实是存在利益冲突的。
理论上来说管理层(董事会)的目标是要给股东创造最大经济利益,这个是董事会作为代理人的fiduciary duty(信托责任)。
但是实际上,董事会里各个董事可以说是各怀鬼胎。董事们想要继续坐着董事的位子,想要在公司里有说话权,想要保留现在的高薪工作。可是被收购以后,势必要进行妥协。为了防止自己的宝座被抢走,董事会有时宁可拒绝发小财(因为董事们一般都持有股票)的机会。
但是股东的利益却不一样。
股东是投资者,只有两个办法能赚钱。第一,股票低买高卖;第二,拿分红。
在收购中,有买家愿意花大价钱买股东的股票,股东当然是最开心的。
这一次风行提出的收购价格,从股东的角度,多数都是比较满意的:42美元的现金已经接近亚马逊股价了,更何况还能2股换1股风行股票,要知道风行股票现在已经回升到103美元/股,可是现在金融危机中,升值潜力最高的股票之一啊!
而且风行还再次提高了现金收购的金额,这样可以增加收购的可信度,并且赢得“套利者”的支持。
高盛和风行都意识到,亚马逊的管理层有很大的动机要阻止收购的进行,但亚马逊的股东们却有很大的动机想要收购能够完成。
于是,风行和高盛开始在全球范围,尤其是纽约,同亚马逊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公关,促使风行的这一收购方案得到了很多机构股东的认可。
同时,风行还在媒体上进行公关回应:
一方面,指责亚马逊现有的管理团队一直以来的策略,长达近10年的亏损,使得广大小股东的利益受损,需要调整和改进。
另一方面也对贝索斯在电子商务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示尊敬,并承诺即使收购成功,也将继续聘请贝索斯担任公司CEO,用来瓦解亚马逊内部,同心一致的抵抗信念。
对于亚马逊方面指责的收购资金来源,风行则进行了公开:此次大部分资金来自于风行集团自有的现金储备,另一部分为包括花旗、瑞银等银行的融资支持。
并称,风行是在纽交所上市的公众公司,财务方面严格遵守SEC的要求和规范,并不存在亚马逊所臆测的“红色政治资金”。
随后,在11月28日,风行集团抛出了一颗深水炸弹:在一份向SEC报备的文件中显示,风行已经通过协议收购,从亚马逊原部分股东手中,获得了亚马逊18。26%的股份。
因为亚马逊并没有双层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贝索斯所持亚马逊股份也仅为21。2%。
也就是说,风行集团已经成为亚马逊第二大股东!
第二回合,风行集团领先。
…………
风行获得18。6%股份的这一消息,令贝索斯大为震惊!
他明明已经和所有机构股东都进行了沟通,打过招呼了……
18。6%的股份不是小数目,7700万股,只有那些持有大量股份的基金公司和机构,才能在这么短时间里拿出这么多股份来。
果然,这些投资人都是唯利是图……靠不住!
贝索斯立刻进行态度强硬的反击:
11月29日,亚马逊CEO贝索斯对外宣布,董事会继续否决风行集团的收购要约,同时启动过渡时期权利计划(「毒丸计划」:
一旦未经认可的一方收购了目标公司一大笔股份(一般是10%至20%的股份)时,毒丸计划就会启动,导致新股充斥市场。一旦毒丸计划被触发,其他所有的股东都有机会以低价买进新股。这样就大大地稀释了收购方的股权,继而使收购变得代价高昂,从而达到抵制收购的目的。
亚马逊宣布,按照该计划,于股权确认日(2008年 11月10 日)当日记录在册的每位股东,均将按其所持的每股普通股而获得一份购股权。现有股东每持有1股,就有权利购买5股亚马逊普通股。
同时,亚马逊在一份SEC文件中披露,它可能采取的后续方案包括:采用错开选举的董事会、资本/结构重组、管理层发起杠杆收购、出售公司资产、寻找第三方(「白衣骑士」)等措施,表现出不顾一切,也要将风行集团拒之门外的决心!
不过,对于已经获得18。6%股份的风行而言,应对的措施也相应增加了不少。
当日,风行随即进行了回应:
计划通过代理权争夺,将亚马逊董事会的席位从11个减少到6个,并根据所持有的股权,要求安插不少于2个自己公司的董事席位。
风行还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起诉亚马逊的毒丸措施,认为亚马逊董事会人为的设立一道阻碍资本自由流通的障碍,并指责该董事会限制风行公司作为股东的权利,从而违反了其对股东的诚信义务。
与此同时,风行也加快了暗地里从其他股东处收购亚马逊股票的速度。
第三回合,双方打平,暂时陷入胶着状态……
…………
这一场发生于2008年11月的收购大战打的异常精彩,波澜起伏。
众多华尔街投行、律所、公关公司、媒体,甚至背后的利益团体、政客全部被搅动了起来,轮番上阵,发表意见、看法,手段尽出。
全世界的吃瓜群众在一旁跟着看热闹,感觉比得上一场大戏了!
其实这场收购案几个回合下来,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基本上双方已经意识到了彼此的决心和实力。
接下来,如何收尾,就要看林风的手段和智慧了……
第三百六十七章 尘埃落定
针对亚马逊持续一个多月的前期收购,因为前期资金准备充分,收购条件优厚,再加上高盛为首的顾问团队经验丰富,手段老道,风行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截止12月10日,风行通过场内交易、协议收购等方式,已经拿下了接近30%的亚马逊股份。
这一结果经SEC报备披露后,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风行已经超越贝索斯,成为了亚马逊第一大股东,收购亚马逊成功的可能性大增!
贝索斯也够悲催的,要是平时,他通过自己多年的声望,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资金来回购股份,提升自己的持股比例。
偏偏金融危机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大金融机构自顾不暇,而且相对于长期亏损的亚马逊,风行显然是更有价值的融资对象……
所以,在风行收购开始之后,贝索斯一直无奈的处于被动防御的态势。
林风也是第一次操作美国上市公司的收购,相比之前在香港收购腾讯,他深刻体会到,美国的证券市场的成熟,以及各种收购反收购策略的丰富多样,包括资本层面、媒体、公关、游说、诉讼等诸多手段,也让他大开眼界。
实际上这一系列的操作,大部分都是风行的财务顾问高盛公司,和法律顾问、公关公司等专业机构来进行策划和实际运作,风行自身的管理和并购团队,更多的是配合和学习。
当然,大主意还是林风拿。
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拿下亚马逊的控股权!
至少是超过51%的控股权!
美国证券市场有一点比较好,就是对于强制要约收购没有规范,并不像英国、香港乃至国内,超过30%持股就需要进行强制要约收购。
林风一开始制定的策略,就不是全盘收购亚马逊,将风行与亚马逊合并。
事实上,两家公司业务、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差异都非常大,如果合并,整合难度不亚于重新创立一家新公司!
林风的真实意图,是取得亚马逊的控股权!
只要获得超过51%的绝对控股,风行就可以对外宣称,收购亚马逊成功,并将亚马逊变为风行集团旗下的控股子公司。
这样,林风和风行就可以享受到未来十年,亚马逊市值飞升所带来的收益,同时作为控股股东,也能在全球电商市场、云计算技术等方面分享亚马逊的成果。
而只要不进行公司合并,继续保持亚马逊的独立运营,也就能堵上很多美国方面,对于林风比较敏感的中国身份的忌惮和指责。也便于奥观海发挥影响力,来促使监管机构批准这一收购案。
根据现行美国联邦法律,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享有自由裁量权来审查境外并购方将取得美国企业“控制权”的交易或境外并购方投资美国基础设施、技术或能源资产的交易。
而CFIUS是一个由美国财政部长担任主席的跨部门政府组织,美国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