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国-第6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宾川一役,对席大猷单挑之战。杜闻秀此时回想依然无悔。当时席大猷提出以二人之斗代替千万人的性命厮杀,自己一方面是爱惜义军,另一方面是未逢敌手,应约是理所当然。后来武功不敌,只能说是天意。
当时杜闻秀的义军,打着“各民族和睦共处”的大旗,故响应者众多。“各民族和睦共处”固然是杜闻秀的心愿,但如何才能使各民族真正和睦共处,杜闻秀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调整农耕,杜闻秀更不知道。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杜闻秀的心头。后来,随着战事的演进,义军所向披靡,取大姚,夺武定,占马街,直逼宾川,问题愈来愈近地摆在杜闻秀眼前。杜闻秀无法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痛苦异常。夜深人静之时,杜闻秀每每被噩梦所惊醒。应席大猷单打独斗之约,在杜闻秀潜意识里,却是因为这个原因。
恨只恨自己输了之后,未立即自尽。苟延残喘不说,还去拜席大猷为师,到头来受这份窝囊气。
当时为何会心仪席大猷的武功?真是鬼迷心窍了,还要拜他为师。自己与他有血海深仇,他又怎会真正将武功传授给自己。而且,点沧一派后辈弟子被义军杀死二十三人。师叔一辈的阵亡四人,怎能叫剩下的人不恨自己。
难道就这样行尸走肉般活着?
从来就没有出过头的人,一辈子不出头也不会觉得有多难过。但杜闻秀曾经辉煌过,曾经风光过,正所谓英雄落难,就特别难过。
好在时间不是很长,六年之后,杜闻秀终于等来了机会。
一般的叛军、土匪受到招安,日后的命运有好有坏,并无一定之规。杜闻秀却不同,杜闻秀是帅才,也就意味着注定要变成废才。
哪一个朝庭能够容忍一个曾经反叛过自己的人去独当一面?没有。照此推论,无论是剿匪平乱,还是抵御外族侵略,大理都不会启用自己。剩下的,便只有一种情况了。
这种情况就是侵略别的国家。
大理,位置相当特殊。它的东面接壤天朝的岭南,北偏东一带接壤天朝的四川。此外,周围均是荒芜的无人统治地区。东北黔地千里之外,是天朝的江南;西北横断山以远有吐蕃;正西遥远的他乡是天竺;正北昆仑山余脉巴颜喀拉山附近,吐谷浑偶尔会经过那里。
要侵略。就只能侵略天朝。
然而天朝与大理素来交好,且大理与天朝相比只是弹丸小国,侵略天朝,好似以卵击石,大理皇室断然不作此想。杜闻秀也没有寄托丝毫希望。但是,人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四川居然自行脱离天朝,隐隐然扩张起来。
这是此生的最后一次机会。杜闻秀这样告诫自己。
于是,杜闻秀自通商的异常、四川马帮绕道逃避关税等事件开始,不断怂恿席大猷接受进军四川的观念。此次武术会试之行,杜闻秀以身犯险,刺探机密,终于使席大猷首肯进攻四川。目的,终于达到了。然而,皇室却不同意。
皇室不同意,想必是对未来的胜利信心不足。于是,杜闻秀向席大猷说明之后,至下关逗留三日,找到自己的三弟,让三弟北上,设法联络吐谷浑和吐蕃。
两个月之后,杜闻秀的三弟带回了吐谷浑国王的国书。国书写明,四月十五,吐谷浑将牧马四川,请大理互为策应。
杜闻秀的三弟虽然没有得到吐蕃赞普的国书,但据他所言,在吐蕃赞普所在的上万间房屋的大镇通麦,百姓早被疏散。驻扎的全是军队。照此推论,吐蕃也肯定不会坐视。
谁知,席大猷再次向大理皇室进言起兵,皇室依然不允。
“他们到底在顾忌些什么?”杜闻秀十分不解。
三弟道:“十分明显,就是顾忌哥哥你呀。”
“唉!”杜闻秀没有办法了。
一晃就到了三月。这一日,席大猷忽然遣人唤杜闻秀相商。杜闻秀马上前往,双方见礼之后,席大猷摒退他人,道:“徒儿呀,为师有一不情之请,还望徒儿能够答应。”
杜闻秀道:“有事弟子当服其劳。只是,连师父都不能办到的事,弟子恐怕力所不及。却不知师父所指何事?”
席大猷道:“为师想借徒儿的帅印一用。”
“这帅印,根本就没什么用处。师父既要,拿去便是。”杜闻秀暗道,师父此言到底是什么意思?
席大猷道:“我还要向皇上进言,废除你的元帅之职,保你做监军,你可愿意?”
杜闻秀立即醒悟,口称“谢师父成全”,立即拜倒在地。
若杜闻秀领大军在外,大理皇室实在放心不下。但是,若由席大猷挂帅。杜闻秀只做监军,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席大猷的忠心及其对名利的淡泊,大理皇室素来深知,有他节制杜闻秀,就可以放心出兵了。
果然,席大猷再次向皇室进言之后,皇帝立即首肯。
三月初十,大理兵发四川。
送走吐谷浑使者之后的次日,又送走了大理使者。
释迦溢协不解地问道:“师尊为何不答允大理杜元帅之邀?”
吐蕃赞普谷卡巴答道:“我为何要答应他?他只是个元帅。而且,还没有大理的皇命。”
释迦溢协道:“这次连吐谷浑都加盟了,真是大好良机。师尊常说。要借用天地万物一切可以借用之力,现在却又不允所邀,莫非是另有什么妙计?”
“妙计是没有的。不管有没有眼下这茬事儿,该做什么,还得做什么。”谷卡巴道:“他的使者既然已经来了,我也接见了,那个什么杜元帅如果是真正的统帅之才,凭着使者的描述,也该猜到我将要些干什么。答不答应他的使者,都是一样的。”
释迦溢协略加思索,幡然醒悟。
三十多年前,谷卡巴率领吐番部落大军,在消灭羊国,逼降苏毗之后,建立了吐蕃国。当时,就面临着军队向何处去的问题。
有道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战争已经结束,军队理应削减。但吐蕃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人民饥寒交迫,缺衣少食。削减军队就显得十分困难。
一是大多数士兵都不愿返乡,都不愿意吃回头苦,受二茬罪。若强行削减军队,势必动摇军心,变生肘腋。二是士兵返乡之后将在乡亲父老的锅中吃食,挤兑老弱妇孺,动摇国之根本。故军队暂时不宜削减。
中原一带有屯军肃边之法,即让军队自行开荒种地,出则为兵,入则为农,自给自足。但此法在吐蕃不行,雪域高原的土地,养不起集中起来的军队;放牧就更不用想了。
靠什么来维持军队的给养?
谷卡巴首先下令,解除国内一切村落武装,将其原来向村民抽取的维持费减少三成,收归宗庙,补给军队。另一方面。立即开始了对多弥、白兰等残余小国的战争。
这场战争与原来对苏毗、羊国的战争完全不同。原来与苏毗、羊国打仗的时候,目的是征服,是占领;现在,目的却是掠夺。
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近二十年。吐蕃军队每次攻到对方的村落、城池之后,都只是抢了东西就立即撤退,把烂摊子交给敌国去收拾。
多弥、白兰等国的国君及贵族们最先还拼命组织民众进行抵抗,后来他们发觉,除了极少数因为来不及逃跑也被抢劫之外,他们自身并没有多大的损失,于是,慢慢的就疏于抵抗,最后完全不抵抗了。
这样一来,多弥、白兰等国的百姓就遭殃了。二十年战乱,百姓纷纷流离失所,举家搬迁,或龟兹,或疏勒,或喜马拉雅山与昆仑山大山之中。只要能避开吐蕃大军,哪儿都行。
剩下的百姓不堪忍受。多弥国,在将领桑格钦参的带领下,百姓起而作乱,一举擒获国君,向吐蕃投降。谷卡巴心中万分不愿,却也只得接受。紧接着白兰国立即效仿,半月之后,也降了吐蕃。
不能再进行掠夺了。
此时的情形已经没有当初严重。一是吐蕃军队已由原来的五十余万逐渐削减为三十余万;二是吐蕃自身经过二十年来的休养生息,民生慢慢复苏,直接抽调给军队的物资有了长足的增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谷卡巴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中原大地。
对于中原的富足,谷卡巴极为景仰。相比中原大地,吐蕃只能算小国。不久,谷卡巴发现,中原崇尚的,竟是吐蕃盛产的金银,而吐蕃匮乏的却是其他物资。子虚八年,也就是杭州知府张永调任四川知州的那一年,谷卡巴遣使入京,揭开了两国贸易的篇章。
第一次,谷卡巴挑选了一些礼物作为贡品,向中原进贡。天朝太后亦遣使臣到吐蕃下书抚慰。紧接着,谷卡巴立即开始讨封请婚。
讨封请婚,其实是谷卡巴掩人耳目之计。
在天朝上国,人们口中虽称吐蕃为“友邦”,但骨子里却将其视作“蛮夷”,也就是未经教化的野人。更加明白地讲,也就是“尚不能算作人”。天朝公主乃金枝玉叶,无论怎么嫁错了,总归是要嫁人的。而你吐蕃赞普根本就不能算作人,又怎会嫁给你?
这些,年近六旬的谷卡巴早就心知肚明。请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遣使。天朝既然不允,吐蕃就有理由不断遣使请婚。讨封号,乃不花天朝一分钱的事情,让天朝有台阶可下,以免请婚一直不允,双方尴尬。
吐蕃国地广人稀,到处皆穷山恶水,放眼即不毛之地。战乱二十余年之后,人民休养生息,眼看着元气渐复。这个时候,绝不能将军队的给养一下子全部压给民众。故此谷卡巴不断地遣使中原,购进了大批的粮食和物资。
三年之后,谷卡巴掌握了四川大致的地形地貌。“四川四川,四面是山,大军攻不进,火炮打不穿。”那里实在是一个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封闭自成而又容易防守的地方。谷卡巴立即调集大军,作攻占四川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