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国-第2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没有什么突然的成分在内了。无论怎么突然的事情,以经过三百七十步距离之后,就不再突然了。因而,会稽北沿士兵有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拔刀的准备,分散站位的准备以及精神上的准备。
可惜,无论他们怎么准备,在绝对强悍的战力面前,还是同样的不堪一击。就这么说吧:一名普通士兵,面对赵云,会怎么样?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有准备、没准备都是一样的。会稽士兵对田兰士兵,当然没有普通士兵面对赵云那样夸张,但性质却是一样的。这时候的田兰士兵已经具有了傲视群雄的本钱。
……
王朗在哪里呢?王朗在整支会稽军队的西面。在西面的原因。自然是因为西面的田兰士兵最先出现。那么,会稽军队南面发生了战斗,三千吴郡士兵包括严伯虎在内,被歼灭了。现在,会稽军队的北面又发生了战斗。王朗怎么就不过去呢?
不是王朗不过去,而是因为距离太遥远。战争不是下棋。下棋的时候,能够眼观全局。具体的战场里面要眼观全局就难了。现在整个钱清战场的有多大?从最初始的状态来看,里面是一万三千人。那一万三千人因为道路,以及准备撤回会稽的意向,其平面形状基本上是一个东西方向的椭圆,东西长半径约为南北短半径的两倍。计算可知,南北短半径为45。5人的距离。每人的距离按一米理解,那就是45。5米。南北短向直径就是91米。东西长向直径就是182米。再加上外围的田兰士兵,方圆超过了三百米。
当然,这样的计算,并不是真正的切合实际的。不过,计算的结果却能够大致上说明战场的情况。钱清一带是平缓浅丘地形,用眼睛根本就看不到两、三百米之外。眼睛看不到的,就只能用耳朵听。耳朵听到了,还得用心猜。猜了之后,迅速作出一个判断,思考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后,士兵报信来了。一加印证,前面的判断没错,然后就立即下达命令。这,就是战场上临机指挥的全过程。
南面战斗的声音,王朗自然听见了。这样的声音,是熟悉的。只要是带过兵、打过仗的将领,都听过这样的声音。虽然王朗以前只打过小规模的剿匪战争,却也同样听过。这样的声音,一听就忘不了。因为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音效”这一说法。所有的声音,都是真实的声音。而这样的声音。就意味着正在杀人。
总共三千人被杀的声音,如果放慢一点,声音就会小一些。如果时间被缩得很短,那声音就会叠加,音量就会大一些。王朗听到的,就是这种叠加放大了的杀人的声音。
王朗的第一感觉是南面接战了。第二感觉是,南面的战斗很激烈。作出的判断是,一是南面遭受了突袭,二是敌军人数众多。对于战况的预测是,自己的军队很可能会被拦腰截断。准备拿出来的应对措施是,将四边大约三四千人的阵势变成圆阵,以利四面防守;待形势不利,再择机突围。
……
然后王朗就接到了士兵的报信。北面的人马派出士兵报告说,北面来了不明身份的军队,与我军距离四百步左右对峙。嘿,为什么报的信不是南面的呢?这是古代啊,没有即时通讯设备,什么事情,都要慢几拍的。南面报信的士兵,还早着呢。
王朗听到北面的报告之后,确认了南面是遭遇了突然袭击的判断。王朗认为,北面的人马,就是吸引自己军队注意力的佯攻部队。等到自己的士兵注意北方,然后南方的突袭就开始了。
就在王朗想这些的时候,王朗听到南面杀伐的声音范围迅速扩大,推进特别迅速。很有可能转眼就会蔓延到自己所在的西面。在遣退了北面报信的士兵之后,王朗就准备下达变圆阵的命令了。然而就在这时,南面的声音消失了。
声音消失了,就说明南面的战斗结束了。无论谁胜谁败,肯定是不会蔓延到西面来的了。王朗那个变阵的命令就没有发布了。
过了一会儿,先是人潮涌动,士兵有朝着西面拥挤的迹象。王朗看到了这种迹象。还没来得及作出什么反应,南面报信的士兵就到了。士兵报告说,南面出现了不明身份的军队,把三千吴郡士兵歼灭了。然后原地待命,并没有撤走。会稽军队的南面,处于危险之中。
原来是这么回事。刚才那些声音。是代表那支突袭的军队杀了吴郡的士兵,而并没有杀我会稽士兵。王朗略感欣慰。并且也立即想通了士兵们拥挤的原因。没有什么了不起嘛?
不过,那么短的时间,就杀了三千人,确实够吓人的。据此,王朗估计南面敌军的人数在一万人左右。
……
转眼,同样的声音又在北面响起了。北面,可没有什么吴郡士兵了。是自己的士兵在斩杀敌军,还是敌军在斩杀自己的士兵?应该是前者吧。这是因为,北面刚刚报信了,说是敌军只有两千人左右。区区两千人,是没有多大的威胁的。
王朗轻松了,打发走了南面报信的士兵。然后,王朗赫然看见,士兵拥挤的人潮加剧了。西面列阵的士兵未能抗拒这种拥挤,向西面推进了五十步。
与北面的情况一样。会稽士兵向西面推进的五十步,同样被熊生等千夫长视为一种挑衅。熊生一声令下,西面的四千士兵就开了过来。西面熊生的人马距离王朗的会稽士兵原有三百步,会稽士兵缩短了五十步,变成二百五十步。熊生等四千人过来的时候,刚开始,距离还是比较远的。因而士兵们仍然是慢慢的齐步走。踏、踏、踏、踏,整齐的脚步声,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会稽士兵的心坎,令人胆寒。而此时,西面的会稽士兵却是不能退却的。不能退却,一是因为王朗就在这里,二是因为后面的会稽士兵的还在往西面拥挤。
王朗一看,眼前这种形势,西面不交战是不行的了。与其站在这儿等敌军过来,还不如主动攻杀过去。于是,王朗命令:“杀!”就率领西面的会稽士兵,迎上了熊生的四千田兰兵。
……
王朗是骑了马的。战马比人的速度快。叫士兵冲锋,而自己不冲锋是不大好的。如果王朗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没有武艺,倒也说得过去;而实际上王朗的武艺是很高的。因而,王朗就一马当先,冲在了会稽士兵的最前面。
熊生虽然不是将领,但是在没有将领在场的情况下,也就相当于将领了。于是,熊生主动迎向了王朗。王朗刀长,一刀砍了过来。熊生刀短,抢到内侧去格挡。也就是说,熊生固然要格挡,却并不格挡王朗的刀锋,而是去格挡王朗的刀杆。
第二卷 第248章 刀若旋风
第248章 刀若旋风
如果两人都是步战或者两人都是马战。格挡刀杆自然比格挡刀锋要好。大刀劈过来,最得力的部分就在刀锋,刀杆是没有什么力的。但是,现在王朗在马上,熊生在地面。王朗的大刀就只有刀锋部分,在熊生的格挡范围之内。熊生要想格挡刀杆,距离不够,就只有跳起身来,在空中格挡。
熊生的确跳起来了。在王朗的刀锋劈过来之前,先一步跳起,格挡王朗的刀杆。熊生的武艺比一般的士兵要好,这也是他担任千夫长的重要原因。在营中训练的时候,也有过一些对战。对战里面,也有步战对马战的模拟。于禁也经常加入进来,对士兵进行训练。
此时,如果对方不是王朗而是于禁,于禁定然会将刀杆一沉,让熊生格挡落空,同时下沉的刀杆还会绊向熊生的双脚。如果对方是于禁那样的武艺而又没有于禁那样的经验之人,就会跟王朗一样,直接劈下。然后熊生先用右手刀挡一下。然后换左手抓向刀杆,右手刀将会顺着刀杆削过去。极难防御。现在是王朗了。王朗直接劈下了。王朗认为,马上挥刀,力大招沉,对方一名上兵,根本就抵挡不住。熊生格挡的结果,只能是口喷鲜血而亡。
结果都不是。王朗的力势的确很猛。熊生跃起一挡,双方兵刃一碰,熊生被击得倒退而飞。而倒退而飞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熊生跃在空中的缘故。熊生武功当然远不及王朗,但却远未到口喷鲜血的份上。而且,熊生预定的那一削,削了出去。没有能够顺杆而下,威胁到王朗持刀的双手;但是却把王朗坐骑的颈子砍伤了。
这就是王朗这种猛将对田兰优秀士兵的完全一对一的交手。熊生这边,武艺较低,但是却有所斩获。王朗那边,武艺较高,却仅仅是将对方震退。如果现场只有一个熊生,刚刚被震退的熊生,一时半会是站不稳的,王朗飞马直上,下一招便可以要了熊生的小命。但现场有四千田兰士兵。他们又焉会坐视不理。
紧随熊生身后,就有两名士兵,分左右,迎向了王朗。就在王朗的右侧,大刀刀锋这边,一名士兵挥刀砍向王朗右脚。王朗的大刀早在震退熊生的时候已然劈下。刀锋正在自己的右下方,于是就将刀刃前行移,挡了这一刀。这次格挡的结果却搞反了,变成士兵那一刀威力十足,而王朗则因为刀刃前行的距离不够,没有使上力气。两刀一碰,王朗右手虎口剧震,拿捏不住刀杆,只得松了。让自己的大刀撞向自己的右腿。
钝痛刚刚传上脑际,王朗发觉了左面那名士兵。此时那名士兵的钢刀已然挥下,王朗赶忙左手下右手上,并且左手一松,右手急送,将刀杆滑了过来。士兵的钢刀劈在了枪杆上,但却并不是完全劈在枪杆上。王朗的左脚也被划了一条口子。并且,后面这一下,因为要急滑刀杆,只能左松右紧,刚刚被震的右手虎口再次被震了一下。右手虎口开裂了,渗出了鲜血。
……
王朗的战马冲过了这两名士兵。与三人各换一招,王朗右手虎口震裂。左脚小腿被划伤,战马的颈部也被划伤。这是什么士兵啊?此时王朗的前方还有数不清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