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贤妇-第2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夫人被何皇后一番话骇得心肝乱跳,好在她是个沉稳隐忍之人,面上却没有表露出多少,起身福了一福,“多谢皇后娘娘美意,怕只怕小女年纪大了,又整日在外抛头露面,配不上您口中的贵人们。
而且臣妇那不孝女……”
似乎难以启齿,她顿了一顿,又语调艰涩地道,“那不孝女整日将‘毋宁缺不强求’之类的话挂在嘴上,心无旁骛,只想着将那些被遗弃的女童抚养长大呢。”
何皇后嘴角几不可见地翘了一下,“听方夫人这样一说,本宫倒是愈发好奇了,忍不住想去瞧一瞧那些让令千金宁愿放弃终身来抚养的女童。”
说着便吩咐立在身后的宦官,“裕安,你去打听一下,圣上明日有什么安排,若不需我等伴驾,本宫便去方小姐收养女童的地方转转,顺便看一看这济南府的风土人情。”
裕安应了声“是”,便捧着拂尘躬着腰身退了下去。
方夫人猜不透何皇后要去梨花苑是福还是祸,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面上却不得不作出受宠若惊的模样儿,感恩戴德地跪下磕头。
简莹听说何皇后要去梨花苑巡访参观,眸色沉了又沉,立时派人给方依云送了信,叫她早作准备。
方依云接到消息心情颇为复杂,一面渴望着得到一国之母的肯定,一面又忐忑不安,总觉何皇后目的不单纯。
其他人也心思各异,各有打算。其中最兴奋最高兴的,当属简兰。
“太好了。”她一拍巴掌,两眼放光,“我正愁找不到机会面圣,真是天助我也。
仔细想想,在事情闹大之前,圣上未必耐烦管这档子事。先跟皇后娘娘陈情,再通过皇后娘娘闹到圣上跟前去,最合适不过了。
快,去叫了曲嫂来。”
她大声吩咐着朵儿,又一指莲衣,“待会儿你尾随曲嫂过去,把那几个人给我盯紧了看住了,在皇后娘娘出王府之前,绝对不能叫他们逃了。”
“是。”莲衣答应一声,自去办事。
——(未完待续。)
PS: 感谢以下两位童靴的月票:HotMutter(2张),只为种菜(2张),鞠躬!!!
☆、第393章 帝后同游
经调查,埋伏于泰山山谷精兵绝大多数都是朝廷裁减下来的归田兵,唐怀山率粮运兵杀进山谷的时候,一两千人因顽强抵抗而伤亡,俘虏了近七千人,还有一部分通过山中的暗道潜逃,至今扔在搜索之中。
粗略估计了一下,总数约莫在一万人左右。
据被俘虏的一名“将领”交代,领兵的一对姓尚的兄弟。他们手里有一道谕令,以“组建一支直属圣上的亲军”为名义将他们招募起来,分批送入那个山谷进行训练。
这支军队自称为“黑鹭军”,已经存在五年以上。凡是应征加入黑鹭军的人,都签下了形同军令状一样的军籍契书。约定是服役十年,十年后解约回归自由之身。
只有担任主将和副将尚氏兄弟和他们的亲兵有出入山谷的机会,各部“将领”及麾下的兄弟自从进入山谷就不曾出去过。泰山上那些错综复杂的地道,是他们一锹一镐挖出来的。
为防止有人逃走或洞悉暗道的路线,出入暗道都是蒙着眼睛的。不等暗道彻底打通,就把人全部撤回,收尾工作由“主副将”的亲兵来完成。
铠甲兵器,军需物资,都有人定期送进谷中。
从谷中收缴的铠甲兵器都十分精良,烙有正规的番标,饷银也是清一色的官银,也难怪那些归田兵从未怀疑过谕令的真假。
据说“黑鹭军”的饷银十分丰厚,普通士兵每年五百两,将领级别的人物高达一二千两。可存在军账上,日后凭“饷粮牌”领取,也可每半年支取一回,由专人代为送回家中,用以供养妻儿老小。
大梁国正牌军所用“饷粮牌”分为若干等,初等为木牌,一枚代表一斗米或者一百钱。攒够十枚可换铁牌,代表一石米或者一串钱。以此类推。十枚铁牌可换一枚铜牌,十枚铜牌可换一枚银牌,十枚银牌又可换一枚金牌。
从上古之中搜出来的“饷粮牌”无等之分,都是镀银铁牌。一面雕刻着“黑鹭军”的标志,一面铸有“五百两”或者“一千两”的数字,所俘虏的兵将几乎人人持有,从一枚到十枚不等。
得知自己加入的并非圣上直属亲军,有嚎啕大哭的。有当场昏厥的,更有破口大骂的。
唐怀山派人抓了一部分兵将家眷进行审问,他们只知自家的儿子或者被朝廷重新启用了,对其它事情一无所知。他们也的确收到过儿子或者丈夫寄回来的饷银,最多不过十两,没有超过百两的。
正因为银子没有那么多,他们才没有想那么多,而是踏踏实实地花了。
也就是说,在饷银的问题上,这些归田兵和他们的家眷。被尚氏兄弟两头蒙蔽了。
粮运兵冲进那一排象征着主将大帐的茅屋,早已人去屋空,那些兵将们的“军籍”也被焚烧殆尽,“主将”和“副将”不知所踪。已经根据被俘兵将的描述绘出画像,发放至各级府衙,在山东以及周边邻省大范围缉捕。
尚氏兄弟的来历,还在详细的调查当中。
泰山各大寺庙昨天夜里就已经被查封了,不少人趁乱潜逃,剩下的人也在一一核实身份来历。山东各属戍军正在督抚的率领下,于泰山上下一寸一寸地搜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人和可疑的地方。
萧正乾是个办事效率极高的人,今天一上午的工夫,就快刀斩乱麻,将泰山的事情处置了八~九不离十。
虽说并未危机到帝后的人身安全。可在神圣的祭天场所发现叛军,参与祭天的僧道之中混有身手了得、来历不明之人,更从祭天所用的“圣器”之中找到了许多喂毒的兵器,着实令人肝胆生寒,后怕不已。
相关官员自然免不了一个“渎职”之罪,根据所担负责任之大小。或降级,或扣罚薪俸。此次领了祭天钦差一职的简大老爷,和负责督建祭殿祭台的萧铮,也将受到了相应的惩处。
总体来说,都是从轻处罚,并未出现官场动荡,地方官员被大规模替换的惨况。许多人绷了一天一夜的心弦放松下来之余,纷纷称赞圣上宽仁英明。
举报叛军的济安王和平叛的粮运使立下大功,一场富贵和前程是少不了的。
不过要等一切水落石出,圣上回京之后,再进一步进行奖罚。
同时也下了明旨,将祭天日期推迟到五月十八。命雍亲王和简大老爷为查案钦差,限他们于十八日之前查明泰山逆党的来历,将重新安排祭天大典的相关事宜。
简大老爷知道圣上这是在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自是感激涕零,不敢不尽全力。
处理完政务,不止萧正乾身心松快,山东各界人士和伴驾的亲贵大臣们也都放下了压在心头的大石头。中午小宴一场,晚上纷纷赶赴濯缨轩,参加正式的接风洗尘宴。
君臣齐聚一堂,美酒佳肴,载歌载舞,言笑晏晏,端的是其乐融融。连济安王都暂时收起了满腹的不甘和羞愤,不顾自己抱恙之身,陪圣上喝了个半醺。
想是离开宫廷,行事作风也跟着放开了,听说何皇后明日要去梨花苑看一看那些被方依云收养的女童,萧正乾居然很感兴趣的样子,当下便决定陪她同去。
方知府知道妻女得罪了皇后母女,皇后突然提出要去梨花苑参观,一直战战兢兢的,听说帝后要一同出游,反倒放心下来,趁机建议帝后去大明湖一游,再去学文庙拜一拜先生,接见一下济南府的文人学子们。
萧正乾也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方知府知道妻女得罪了皇后母女,皇后突然提出要去梨花苑参观,一直战战兢兢的,听说帝后要一同出游,反倒放心下来,趁机建议帝后去大明湖一游,再去学文庙拜一拜先生,接见一下济南府的文人学子们。
萧正乾也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方知府知道妻女得罪了皇后母女,皇后突然提出要去梨花苑参观,一直战战兢兢的,听说帝后要一同出游,反倒放心下来,趁机建议帝后去大明湖一游,再去学文庙拜一拜先生,接见一下济南府的文人学子们。
——(未完待续。)
☆、第394章 脚疼的决定
黄尊的水上酒楼是济安王府暗中经营的产业,本身又标新立异,集酒楼与游船为一身,既能品尝美酒美食,又能观光游览,钓鱼采莲为乐,算是大明湖上的一大特色。
方知府要给王府面子,更想让圣上见识一下自己治下的繁华景象,自然不会将它归于驱逐之列。是以早早就派人跟黄尊打了招呼,让他提前整风肃纪,将酒楼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圣上。
而且再三提醒,不可空船,一定要歌舞升平。
王府也叫人前去耳提面命一番,嘱咐他一定要拿出十二分的热情和周到来招待帝后,酒肴器具,全部按照最高标准筹备。
被两方施压并寄予厚望,黄尊不得不放下手头上忙着的事情,到大明湖来担任现场指挥。
能够造成杀伤力的物件统统收起来,桌椅板凳全部检查整修一遍,稍显艳俗一些的帐幔一律换掉;长相太寒碜瞧着不够善良的伙计先给放个假,留下做工的人逐一登录名册,拿去官府报备……
这边忙得脚不沾地,偏还有那许多想要一睹帝后风采的人争先恐后地跑来预定。
水上酒楼本来就是以雅致幽静为卖点,不会像九华楼那样开个大堂吵吵嚷嚷的,开设全部都是独立的雅间。本就不多,还要留出两条船,以免帝后一时兴起,带着亲随们过来用饭却无一现成的地方可落座。
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可总要有备才能无患啊。
狼多肉少,必然少不了一场厮杀。虽不是真刀真枪的厮杀,可拼财拼横拼脸熟的比比皆是,争急眼了口角也在所难免。
考虑到两位贵客身份不一般,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甚至灭门之灾,黄尊半点儿也不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