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的人-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科学家提出了更简单的解决办法:乘客之所以不能忍受飞船上的单调生活,是因为一直保持清醒的缘故。如果全程处于沉睡状态,那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这就是科幻小说中司空见惯的、对于星系间飞行来说不可或缺的人工冬眠。
通过向体内注射各种化学物质,精密调控体温、脉搏、呼吸等生理参数实现人工冬眠,动物实验很快取得了成功——虽然开始时的成功率不足10%,但很快就提高到了99%。
然后就是人体实验。在志愿者中挑选实验对象,先安排一周时间的短期睡眠。没有任何问题。接下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验。也没有问题。然后是一年。依然没有任何问题……看起来是这样,但实验者苏醒以后却显得很迷惑,感觉一切事物都好像是很久以前的。医生和科学家提心吊胆地问,多久以前?实验者认真地回答说,就像是一年前的。大家当场都笑翻了,以为实验者是在开玩笑。等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从两年的人工冬眠中苏醒的实验者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
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好几年不接触自己的名字。就算是一个人生活,一年里也会有好些次回想自己名字的机会。但是,冬眠的人不会回想自己的名字。他们有时也会做梦,但那些梦都是荒诞无稽、毫无逻辑性的。梦这东西本来就是以记忆为原料产生的,它不会生产新的信息。
人类的大脑容量有限,所以会将不重要的记忆自动消除。所谓不重要的记忆,就是很少使用的记忆。所以凡是想要记住的东西,只要多次反复记忆就行。多次有意识的记忆,大脑系统会将之判断为重要记忆,也就不容易忘记。对自己的良好记忆自豪的人,其实并不是脑容量大,只是擅长消除无用记忆而已。
记忆消除主要在睡眠中进行。所以如果持续沉睡许多年,记忆就会差不多被消除殆尽——重要的和不重要的记忆都没区别。如果沉睡一个世纪,大脑恐怕就会变得一片空白吧。
乐观的人们不认为这是多大的问题。没有必要将一切都储藏在大脑里。我们有各种代替大脑的记忆装置。使用这些装置,等乘客们苏醒之后慢慢再教育就行了。
但是,这样真的可以吗?如果冬眠前的记忆全被消除了,那么人格上是否还能说是连续的?冬眠前的人格彻底消失,从冬眠中醒来的乘客都变成徒具成人身体的婴儿?这样的话,把人送去冬眠旅行,岂不等于杀人?
于是载人飞行计划搁浅,人类被迫放弃了飞向宇宙的希望。就在这时候,有位科学家找到了解决办法。在睡眠中让大脑的一部分清醒并非难事,而刺激清醒大脑的特定区域,则可以让大脑做特定的梦。严格来说那不算是梦,而是通过精密控制的电子信号让人体验各种虚拟现实。于是,乘客们便可以一边冬眠旅行,一边进行日常生活。
让人像看电影一样体验预先设定的程序当然也可以,但如果人类自身的自由意识无法参与其中,就会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所以必须让程序和乘客的意志互动。另外,虚拟现实中也需要其他人,否则人们恐怕会丧失交流的能力。为了和其他人交流,一种办法是用计算机生成无数虚拟人格,但这个办法很快就被否定,因为耗费的计算资源太庞大了;更简单的办法是让乘客们自己相互交流,也就是把所有乘客的虚拟空间加以共享,乘客们可以在这个共同空间中自由交流。也就是说,星系飞船既是冬眠飞船,也是都市飞船。
由于全员共享同一个虚拟世界,所以这个世界不能太怪异,只能模拟日常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安心生活。
这里的居民把这里简单称为“世界”或者“都市”。原则上说,“世界”可以具有无限种形态,但因为计算资源的限制,以及考虑到居民的精神压力,“世界”基本上都采取了最基本的都市形态。另外,“世界”的物理法则也模仿现实。这倒不是说连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都做了完美再现。为了节省计算量,“世界”基本是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中运行,也没有模拟大气中的每个分子,只采用了古典的统计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方程。动植物也只做了外表的模拟,内部构造基本都没有实现。尽管有这么多简化,但也足够让其中的居民产生错觉,认为这就是日常生活的世界了。
“世界”运行得很完美,但其中的居民还是有抱怨:难得是虚拟世界,偏偏一切都按照现实模拟,这也太没意思了。最好能加入一些超现实元素,哪怕一点点也好。
分析结果显示,如果无限制地接受居民的要求,不断导入违反物理法则的奇迹,计算资源转眼就会耗尽。不过,如果加以一定程度的控制,倒也不是无法实现。具体而言就是,居民为了使用奇迹——也就是魔法,需要消耗魔点。魔点可以赚取,也可以向他人转账。另外每个居民每周可以免费获得1魔点。
在天空飞翔的魔法每分钟消耗1点,石头变成金子消耗10点,瞬间移动50点。一开始,人们随意使用以取乐,但是很快就发现魔点的消耗量远远大于发生量,所以逐渐没有人会浪费了。到后来,居民更是把魔点代替货币使用。魔点具备理想货币的特征,它本身具有一定价值,因此很难发生极端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如果有发生通货膨胀的趋势,那么居民们就不会将魔点当作货币使用而直接使用魔法。比如说,如果一顿饭要消耗10点,那么大部分居民都会使用2点凭空生成一份料理。像这样,通过消费魔点来抑制流通量,通货膨胀便可以消除。相反,通货紧缩的时候,人们又会停止消费,流通量增加,魔点的价值就会降低。
除了魔点之外,还有其他节约计算资源的系统措施。“缓存”就是其中之一。
在现实世界,一个人采取某种行动的时候,立刻就会产生某种反馈。比如用锤子敲玻璃,玻璃当场就会碎裂,从窗户上掉下来。但是,在“世界”中,情况却没有这么简单。某个人决定用锤子敲玻璃的刹那,计算机捕捉到大脑运动区域的兴奋,将之反映到虚拟现实中——移动手臂、抓起锤子、敲上玻璃。如果仅仅如此,并不会费什么大力气,但实际上却有很麻烦的问题。手臂、锤子、玻璃,全都是“世界”中的东西——它们和其他居民也在相互作用。比如说,附近有其他居民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在他们的眼中如何反映这幅景象,这必须进行计算;还有模拟玻璃破碎的声音,也需要考虑不远处的居民会听到什么,这也必须进行计算。
这些细节必须加以考虑。“世界”是连续的,必须符合逻辑。每个人的个人体验如果相互之间有矛盾,“世界”就会逐渐分化,最终无法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计算资源也会枯竭,居民们被扔进虚无。
但是,如果将一切都在计算之后再反映到虚拟现实,那响应速度就会很慢,会有一种慢镜头的感觉。想到要去敲玻璃,但是几秒钟之后手才开始行动,敲击的刹那一切动作又都停止,再隔几秒钟玻璃才会碎裂,然后才听到声音。为了这个计算,停止的不仅仅是当事人,毫无关系的所有居民都会同时发生这样的现象。当然,如果有足够的计算资源,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有这样的空间和载重量,还不如设立缩小版的现实居住区更合理。
对应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缓存系统。每个居民都有一个缓存。从居民的角度看,缓存相当于“世界”的拷贝;从“世界”的角度看——也就是在其他居民看来——缓存是当事人的拷贝。
某人想要用锤子敲玻璃的时候,差不多同时,在缓存中当事人抓住锤子敲碎玻璃,同时发出声音。周围的居民受到惊吓,都来看他。但是,这只是当事人自己的体验,在“世界”中什么都还没有发生。在周围人看来,当事人还没有碰到锤子。因为缓存只需要计算自身经历,所以需要的计算资源很少,可以做出迅速反应。
接下来,缓存将自身内部发生的事情传递给“世界”。“世界”花费数秒时间进行计算,产生玻璃破碎的状态。这时候每个人的缓存接收到这一变化,各自重现玻璃碎裂的状况。到这时候为止,周围的居民们才真正看到了玻璃碎裂。
在这个时间点上,当事人和周围居民的体验之间存在几秒乃至十几秒的时间差,不过缓存会在后台进行时间调整,几分钟后便可以消除这个时间差。而且,缓存与缓存之间、缓存与现实之间发生的小摩擦也会被抹平。比如说,A敲碎玻璃的时候,在A的缓存中,附近的B听到声音,吃惊地回头看A。但是,如果实际上B在思考,没有注意到声音,在A的缓存中就会被处理为B回头看了看,然后失去兴趣,重新把头转向了原来的方向。这样的处理会在A、B双方都不注意的情况下自然进行。
“世界”的稳定就是依靠这类看不见的系统活动得以保持的。
“‘世界’的机能瘫痪,具体是指什么呢?”我糊涂了。
“就是字面的意思啊。眼下计算资源正在枯竭,而且枯竭速度非常可怕。照这样下去,几天之内,‘世界’就会停止运作。”
“等等,你的说法让我很混乱。唔……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我挠着头问。
“当然能。”爱丽丝露出柔和的微笑。
“第一,你怎么知道这件事的?第二,在这件事中,你的角色是什么?第三,你要我做什么?”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只要多加注意,任谁都会发现的吧?”
“我就没发现……”
“你看看窗外。”
我打开窗户,只见外面还是一如既往充满活力的都市景象。
“窗外怎么了?”
爱丽丝站到我和窗户之间,甜美的发香骚动我的鼻腔。“看到那个了吗?”爱丽丝指向大楼间的空间。被这么一指,我才看到那里飘浮着线头一样的东西。如果没有人指出,会把那个当成飞蚊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