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言情小说电子书 > 民国大文豪 >

第238章

民国大文豪-第238章

小说: 民国大文豪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苏联,林子轩成为了全民公敌,在法国,法国笔会中心抵制林子轩的作品,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宣布禁止出版和销售林子轩的书籍。
  最近,德国的纳粹党认定《1984》是违**籍。
  即便是在英国,这本小说同样遭到不少作家的反对,其中就包括萧伯纳等费边社的成员。
  这些都是巨大的压力。
  林子轩可以选择回到中国,不理会这些是是非非,反正一切总会过去。
  但他不想这么沉默下去,中国沉默的太久,他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这些世界上的大作家们好好的论战一番。
  在中国文坛,论战经常发生,其实叫做骂战更为贴切。
  不过文化人吵架叫做论战,普通人吵架才叫做骂战。
  若是论起骂战的技术,恐怕没有那个国家能超过中国文人,这是锻炼出来的本事。
  郁达浮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创造社当初就是依靠四处找人骂战闯出名头的。
  这一次,只是把中国换成全世界而已,何况他精通多国语言,写文章都不用翻译。
  而且。这次来英国参加书展的都是中国出版行业的精英,不少人从事过报纸和杂志的编辑工作,都是久经考验的骂战好手。
  大家在英国除了书展无所事事,对林子轩遭遇的不公正对待愤愤不平。
  此时,林子轩让中国成功加入国际笔会,享誉西方世界。甚至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是中国在世界文坛的代表人物。
  国人喜好锦上添花,极少雪中送炭。
  如果林子轩失败了,恐怕没有人会理会他,现在林子轩的风头正劲,他们当然愿意帮忙。
  于是,一场有组织的骂战拉开序幕。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么多人抨击林子轩,他要是全部回应根本忙不过来。
  有人帮忙好办事。先把抨击林子轩的新闻报道收集起来,然后挨个反击过去。
  有人负责苏联,有人负责法国,有人负责德国……
  然后在郁达浮的指导下写骂战文章,徐至摩负责修改定稿,汇总到林子轩那里,以林子轩的名义邮寄到各国的报馆。
  这就是一条龙的流水线作业。
  这个骂战小组有数十人组成,针对性很强。
  他们都是各家出版社编译所的骨干。精通外文,翻译过很多外国名著。对外国作家较为熟悉,骂起来得心应手,有理有据。
  就这样,一大批林子轩署名的反击文章出现在西方各国的报刊上。
  新闻媒体可不管谁对谁错,他们希望闹得越大越好,这样才有销量。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林子轩不反击,那就没有太大的意思,现在两方终于开战,这是一场东西方文坛的论战。
  或者说是一场世界级的骂战,新闻媒体自然会推波助澜。
  林子轩的反击带来了一拨抨击的**。以高尔基为首的欧洲作家发起了冲锋。
  林子轩毫不示弱,自然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针锋相对。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唯一让他遗憾的是鲁讯没有来,说起骂战,在中国鲁讯排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郁达浮虽然骂的痛快和过瘾,但还是没有鲁讯犀利和老辣,往往不经意间发出致命一击。
  这就是差距,没有鲁讯的骂战不能代表中国骂战的最高水平。
  在外界看来,这是林子轩一个人和半个世界的作家进行论战,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不少媒体把林子轩塑造成孤胆英雄,面对半个世界的压力,仍然毫不退缩,坚持战斗,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谁能做到这一步。
  他们甚至把林子轩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达尔文相提并论。
  为了坚持真理,永不放弃的东方斗士。
  这只是西方媒体的夸张,他们没想到林子轩的战斗力那么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发表了上百篇高质量的反击文章。
  这种写作速度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难怪是天才型的作家。
  好在他们不知道林子轩身后有一个骂战小组,这是中国文化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林子轩可以说是一战成名,展现了超强的骂战能力,给各国的作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到了六月中旬,书展结束,各家出版社要返回中国,骂战小组不得不解散。
  林子轩只好暂时停止反击,他准备回国后让万象书局编译所的员工每天都写骂战文章,和欧洲的这些作家继续战斗。
  他相信,苏联不会停止对他的攻击,这场战斗还没有结束。
  但那又怎么样,这对他很有好处,等他回到中国后,就通过骂战来维持自己在世界文坛的知名度,只要骂战不停,西方媒体就不会忘记他。
  否则作为一位中国作家,很容易被西方媒体遗忘。
  这正是骂出一个未来。
  这么说起来,他其实应该感谢苏联的配合,如果没有苏联和高尔基对他的攻击,他的名气不可能如坐火箭般的增长,他不会这么快成为世界知名的作家。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算是毁誉参半,也比默默无闻要好。
  所以,他要继续配合苏联,把这场世界级的骂战持续下去。
  中国出版社的人员回国了,林子轩没有回去,他要和徐至摩到美国一趟。
  不用说,徐至摩到美国是去看望林徽茵,林子轩则是去美国处理书籍出版和电影事务。
  他还接到了《时代周刊》的邀请,由于《1984》和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影响,《时代周刊》会对他做一次专访,并让他第二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上一次林子轩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是1924年。
  三年时间过去,林子轩从中国大文豪成为世界级作家,《时代周刊》不想错过这个瞬间。(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九章 在美国

  徐至摩对林徽茵念念不忘,这根本瞒不过人。
  他已经和陆小蔓结婚,林徽茵和梁思城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两人似乎没有见面的必要,不过徐至摩还是坚持前往美国。
  他似乎较为理智,没有死缠烂打的意思,只是想去见一见林徽茵,就好像是拜访好久没见的老朋友一样。
  别人信不信他不知道,反正他自己信了。
  林子轩不想拆穿徐至摩,这么多年过去,他明白徐至摩在感情方面永远成熟不起来。
  年轻的时候允许冲动犯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谁没有青春懵懂的岁月呢,可一旦成家立业,就要负担起责任来。
  这就是林子轩的人生观。
  六月底,他们来到了纽约,这座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大都市。
  八年前,他们在这里读书生活,住在同一间公寓里,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
  那时候的徐至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喜好追求真理,探讨哲学,而林子轩是一个享乐主义者,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直到那一晚,徐至摩追寻哲学家罗素的脚步前往英国求学。
  几位在哥伦比亚大学相熟的中国留学生给徐至摩送行,大家在中国城喝了不少白酒,谈论了人生和理想,把徐至摩送上邮轮,然后各自返回住处。
  林子轩迷迷糊糊的回到公寓,醉倒在床上。
  历史在这里发生了改变。
  林子轩回想着多年前那个穿越过来的清晨,有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
  此时此刻。他们早已经不是大学的普通学生,而是中国文坛的领袖人物。
  在徐至摩的提议下。两人在安排好住处后,来到曾经住过的公寓。这间公寓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租金不菲,如今住的是两位美国青年。
  他们又到周围逛了逛,谈论着这些年的变化,回忆那段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
  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林子轩在世界文坛掀起的舆论风暴让美国媒体趋之若鹜,除了《时代周刊》的邀请,还有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这主要是因为林子轩将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入围者。
  也可能在几年后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这才是美国媒体宣传的噱头。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美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美国人的遗憾。
  林子轩写了不少以美国为背景的小说,如果他能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媒体也可以自我陶醉一番,因为林子轩有美国的教育背景。
  唯一让他们郁闷是,林子轩在美国学习的是经济学,而不是文学专业。
  这的确是很尴尬的事情,这说明林子轩的文学天赋是来自中国文化的熏陶。
  有记者神通广大,在哥伦比亚大学找到了林子轩当年的毕业论文。就是那篇认为美国在十年内将会发生经济危机的论文。
  这篇论文写于1920年,七年过去了,美国经济还在快速的发展之中。
  林子轩在论文中提到的导致经济危机出现的因素的确出现了某种迹象,但就算是最悲观的经济学家也不会认同这个结论。
  他们认为美国经济至少还能繁荣十年以上。
  这表明林子轩不是一位经济学的天才。他在哥大上学期间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经济学各科的分数都是刚好在及格线以上,并没有太过突出的地方。
  人无完人嘛。林子轩在文学方面极具天赋,在经济学方面有所欠缺可以理解。
  这篇论文被美国媒体作为花边新闻报道。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媒体更关注林子轩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
  新闻媒体对林子轩的大篇幅报道引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注意。
  林子轩怎么说也是哥大的毕业生。有了如今的成就,同样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荣誉。
  于是,哥大下属的通识教育学院邀请林子轩回到母校做一次演讲。
  并准备授予林子轩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这是一项荣誉性质的证明,不代表林子轩接受过文学专业的教育,只是对于在某一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的一种赞誉。
  不管怎么说,以后林子轩也可以被称为林博士了,在中国还是很能唬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