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言情小说电子书 > 民国大文豪 >

第231章

民国大文豪-第231章

小说: 民国大文豪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厦门大学的工作经历并不愉快。
  厦门大学是爱国华侨陈家庚筹资创办,始建于1921年。
  设有文、理、教、法、商、医、工7科,共24个系。有学生约400人。
  鲁讯在厦门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课,每周4节课,兼任国学院的研究教授。
  来厦门前,他曾经考虑过。绝不能把教书当成终生的职业,所以他把教书看成是短期的“休整”,并为以后的生活积聚一点必需的钱。
  他和许广评相约两年后再见。然而,只过去三个月。鲁讯就离开了厦门大学。
  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许广评在广州的催促是一个原因,还有他在厦门大学受到的排挤和打压。
  鲁讯对厦门大学的印象十分糟糕。在给许广评的信中讽刺地形容厦门大学,是“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海边上”。
  他和厦门大学的校长林闻庆冲突不断。
  厦门大学是民办大学,和清华北大不同,这里更为讲究实际。
  鲁讯刚到学校,学校当局就问履历、问著作、问计划、问年底有什么成绩发表,希望快速并多出成果,来为学校扬名。
  厦门大学对于投资人非常看重。
  一位银行家来到厦大,学校当局忙得不亦乐乎,鲁讯蔑视这种绕着“钱”字打转的风气。
  有人拉着鲁讯去陪银行家照相,他坚决拒绝了。
  这里很难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是各自的立场不同。
  民办大学出高薪聘请声望高的教授,目的就是为了出成绩,打响学校的知名度,民办学校没有教育部的资金支持,只能依靠自筹资金。
  鲁讯在北平的时候教书只是兼职,正经工作是公务员。
  所以,他来到厦门大学后极为不适应这种功利性的氛围,作为教育部的公务员,都是别人求他办事,哪里有陪着银行家照相吃饭的道理。
  由此可见,鲁讯还没有转变自己的身份。
  他现在拿着厦门大学的高薪,就是厦门大学的员工,一个员工不听领导的指示,自然会受到责难,这就是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的区别。
  就算在公办大学,经常和校长顶撞的教授,恐怕也做不长久。
  正如他给许广评的信中所说:“我以北京为污浊,乃至厦门,现在想来,可谓妄想,大沟不干净,小沟就干净么?”
  其实,在那里都一样,这是职场法则,他如果不转变心态,这种事情还会发生。
  这或许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鲁讯在广州并没有待多久,几个月后就和许广评来到上海。
  这个时候,胡拾在美国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预备回国。
  他这些年在北大教书,被人称为胡博士,其实他并没有博士学位证书。
  这是因为,1917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没有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他的博士论文叫做《先秦名学史》,美国学者弄不懂中国古代文化,没让他通过。
  此时,蔡元赔给胡拾发了聘书,聘请他到北大做教授,胡拾也不管论文答辩了,先回国混个教授再说,就这样,他做了十年的假博士。
  由于他回国后名气越来越大,也没有人质疑他的学位问题。
  今年年初,他回到哥大,补交了一份《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作为博士论文。
  美国学者还是搞不懂,只是看在胡拾已经在中国出名,没有为难,给他颁发了博士证书。
  胡拾拿了博士学位,正准备回国,接到了国内的来信,告诉他国内正在战乱。
  以前他攻击过孙仲山,支持过段祺睿,很可能被广州国民政府判定为反革命,不少朋友都劝说胡拾暂时不要回国。
  胡拾非常担心,他没有回国,而是停留在日本,等待国内的消息。
  随后,他来到了上海。
  就这样,鲁讯、胡拾和林子轩聚集到了一起,新文学三杰终于生活在同一座城市。
  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三人因为各自不同的立场和坚持,时而合作,时而斗争。
  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自由和革命,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未来的道路。
  这是继五四之后,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最为激烈的交锋。
  正因为如此,才谱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页。(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八章 林孟尝

  随着北伐战争的进行,北方知识分子的南迁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由于浙江省长夏朝宣告独立,北伐军进入浙江,和孙传方的军队展开激战。
  为了躲避战乱,徐至摩和陆小蔓从海宁来到上海,住在法租界环龙路花园别墅11号的一幢三层洋房内。
  两人在海宁的日子并不如意,徐家的环境也没有改善,反而出了问题。
  因为生活习惯和性格的不同,徐父看不惯陆小蔓平日里的做派,便与徐至摩的母亲前往北平,和徐至摩的前妻张幼义一起生活。
  这是陆小蔓与徐至摩婚后在徐家受到的第一个打击。
  也难怪,陆小蔓喜好玩闹的性子和徐家格格不入。
  来到上海,徐至摩准备到学校里教书,闲暇时写写文章,以他的才华养家糊口没有问题。
  和徐至摩一样,这段时间以来,有不少人陆续从北平或者山东等地前往上海,大多是拖家带口,想要在上海谋生,过上安定的生活。
  对他们而言,上海租界是中国最为安全的地方。
  其中就有新月社和现代评论派的学者们,他们来到上海自然是投奔徐至摩和林子轩。
  徐至摩刚刚安定下来,自顾不暇,没有能力接待这么多人,只有找林子轩帮忙。
  这些学者的身份和职业较为驳杂,有旧派文人,也有留洋归来的新式面孔,虽然各自的文学观点不同,可以确定的是都是北平颇有才华的人物。
  林子轩发挥自己在上海的影响力,尽量为他们安排住处和工作。
  在上海生活,尤其是租界,并不容易。房价和物价都高,很少有人能买得起房子,租房是普遍现象,亭子间是他们的首选。
  他只是负责让人帮他们找房子,碰到实在困难的接济一点。
  重点还是帮这些人找工作,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
  林子轩在上海出版行业和教育界都有人脉。这些人无论是想到学校教书,还是到报馆和书局当编辑,都能找到一条出路。
  万象书局正要扩大规模,只要他们愿意,就能直接上岗。
  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最为重要,有了这批生力军,书局的实力会更上一层楼。
  唯一让他担忧的是,一旦北方的局势稳定下来。这批人有多少能留在上海。
  当然,这是几年后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他把不少人安排进了万象书局,这么做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削弱平禁亚对书局的控制权。
  随着万象书局的规模越来越大,林子轩没有时间管理,平禁亚成了书局的实际负责人,大权在握,书局的编辑任免都是他一言可决。
  林子轩听过不少人抱怨。有人说平禁亚太过霸道,有人说他贪财。还有人说他任人唯亲。
  他明白人是会变的,平禁亚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鸳鸯蝴蝶派的三流作家了,而是成了一间大书局的负责人,心态和行事风格自然不同。
  他仍然选择信任平禁亚。
  毕竟在万象书局的发展过程中平禁亚功劳不小,他没有兔死狗烹的打算,只是给平禁亚制造一点压力罢了。
  他希望新月系的加入能给万象书局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变化。
  然而。林子轩的做法有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由于他热心接待各路文化界人士,还替别人安排工作,有人就拿他和古代的孟尝君相比,认为林子轩有大家风范,是当代的孟尝君。
  于是。他就有了“林孟尝”的绰号,这是赞扬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
  林子轩对这个绰号无所谓,只要不是“及时雨”就好。
  只是,这个绰号传出后,以后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的文人一旦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林子轩,这让林子轩有点应接不暇。
  好在他的家底丰厚,还能应付得来,如此一来,倒是招揽了不少人才。
  久而久之,那些接受过林子轩救助的文人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平时没有什么,一旦有事,就能看出林子轩的号召力了,林孟尝的名号可不是浪得虚名。
  1927年1月底,英国战舰12艘、英印军队一万六千名、铁甲车队、坦克炮队及航空队等分别来到上海,这是为了预防战争的发生。
  美国政府令驻华公使马慕瑞向中国南北军事当局提议,将上海公共租界划为非战争区域。
  上海华界一直处在戒严状态,防止有势力趁机作乱。
  事实上,在上海进行一场武装暴动的计划一直没有停止,而是时刻做着准备。
  林子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这场暴动贡献了一份力量。
  《甲午风云》的持续放映,旅顺大屠杀事件的曝光,和日本人在报纸上的交锋,受到影响的观众和读者迸发出来的爱国热情。
  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人,都在关注着这件事,无形中在上海掀起了一股爱国热潮。
  这无疑成了暴动的导火索。
  依然在那间公寓内,湖南口音的男人已经离开上海,房间里的人在讨论着上海的局势。
  他们决定趁机发动第二次武装暴动。
  从2月份开始,上海工人有组织的发起了大罢工,到了2月21日,工人罢工人数达到36万,这时候,北伐军攻占了杭州,正在朝着上海赶来。
  21日晚,上海工人、学生、市民奋起反击,开始不断与军警发生局部战斗。
  到22日下午6时﹐总同盟罢工发展为第二次武装暴动﹐“建威”﹑“建康”两舰炮击高昌庙兵工厂,在上海华界的闸北、南市发生巷战。
  由于武装暴动计划被泄露,各区工人纠察队失去统一指挥,加上北伐军在上海郊区停止前进,导致武装暴动再次失败。
  其间工人、学生、市民牺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