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时川的电影就是为日本人的罪行翻案。
如今,上海市民都知道所谓的中华电影股份公司的后台是日本人。
不少爱国学生和市民发起抵制华影和《中日海战》的游行活动。
张时川陷入被动之中,他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脱离华影,自谋生路,另一条是继续跟着日本人干下去,有了日本人的资金,他不信拍摄不出好电影来。
他实在是不甘心就这么输给林子轩。
事实上,林子轩已经不把张时川当成对手了,他正在看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
影片的内容很简单,讲述了一位画家正在案头作画,忽然墨水瓶里的墨汁变成了一个小纸人跳出来,不停地给画家捣乱。
画家没有办法作画,便起来捉小纸人,最后在床底下捉住了纸人,又把它塞进墨水瓶里。
这部电影叫做《纸人捣乱记》,之所以说它有意思,是因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六章 收获的季节
这部《纸人捣乱记》是由真人和动画结合在一起的动画片,片长十二分钟,有配音,是万谷蟾三兄弟制作而成。
这是林子轩第一次看到民国时期的国产动画片,颇为好奇。
由于他掌握着戏院,上海大部分电影的放映都需要明星电影公司安排。
林子轩对普通电影没什么兴趣,不怎么关心这些事,但听到有人制作出来了一部动画片,还是想要先睹为快。
陪他一起看这部电影的是《纸人捣乱记》的导演万谷蟾,也是动画中那位画家的扮演者。
万谷蟾出生于1900年,和林子轩同岁,江苏南京人,1920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1925年1月到商务印书馆艺徒学校担任图画教员,7月转到影戏部从事美术设计工作。
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了解到电影的拍摄方式,有了拍摄一部国产动画片的想法。
离开活动影戏部后,万谷蟾和他的两位兄弟一起制作了这部《纸人捣乱记》。
他对林子轩没什么隐瞒。
这部动画电影的灵感来源于美国麦克斯弗莱休兄弟拍摄的动画短片《墨水瓶人》,虽然有所借鉴,不过拍摄手法都是他们自己研究出来的。
因为欧美动画公司的制造商们对动画制作的技术进行严格的保密。
此时,欧美等国的动画片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动画片还处于一片空白。
林子轩以前并没有重视这个方向,毕竟动画片的市场并不大,他觉得等到漫画在美国风靡之后,或者等到电视机普及之后再研究动画片不迟。
万谷蟾和林子轩想的不同。
他看了外国的动画片,认为外国人能做出来的东西中国人也能做出来。还要做的更好。
他们制作这部动画片的过程极为不易。
万家三兄弟住在上海闸北区天通庵路三丰里一个七平米的亭子间里。
亭子间是上海独特的住宅文化,位于灶披间之上、晒台之下、正房的后面、楼梯的中间。
七八平面的空间,朝向北面,狭小阴暗,冬寒夏热,下烤上晒。是那些买不起也租不起高阶房的低收入阶层的栖身之地。
之所以提到亭子间,是因为上海很多文人没有成名之前大多都住过亭子间。
亭子间是上海二三流作家的首选,他们收入拮据,生活清贫,不得不暂时蜗居于此。
这和后世的北漂们住地下室一样。
鲁讯在上海同样住过亭子间,他的《且介亭杂文集》就是在亭子间写的,当时的邻居还有叶盛陶、沈燕冰、周建仁等人。
后来鲁讯觉得弄堂里搓麻将声音太吵,就搬到北川公寓去了。
不少北方文人刚来上海的时候都住过亭子间,梁时秋在《亭子间生涯》里写道。
“厨房里杀鸡。无论躲在哪一个角落,都听得见鸡叫,厨房里烹鱼,可以嗅到鱼腥,厨房里生火,可以看到一缕缕的青烟从地板缝里冉冉上升……”
亭子间已经成了上海的一种文化,方寸之间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生活百态。
万氏三兄弟就是住在狭窄阴暗的亭子间里。
他们把自己七平方米的住房改作绘制、洗印、放映的工作室,用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买了一台旧照相机改装成摄影机。
从上百次试验失败中摸索出经验,最终制作出这部动画短片。
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明星电影公司。想把短片在戏院里放映,因此被林子轩所知。
林子轩看完《纸人捣乱记》,虽然效果不能和后世成熟的动画相比,但作为中国第一部动画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尤其是其中一段纸人打斗的场面,纸人极为灵活,画面生动有趣。
他想起了后世不少经典的动画片。比如《白雪公主》,《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等等,完全可以把美国迪士尼的经典动画形象先复制出来。
以后或许就不会有迪士尼这家公司了。
虽说动画片的市场不大,面对的观众大多是孩子。还需要高额的投资,长时间的打磨,在后世一部美国动画电影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精心制作。
但可以肯定,这是一笔赚钱的买卖。
先把漫画制作出来,然后是动画片,最后是真人电影……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链。
想到这里,林子轩看向万谷蟾的目光炽热起来。
他表示自己极为支持中国的动画产业,明星电影公司会成立动画部门,和漫画部门联手打造中国的动漫世界。
动画和漫画的联系一向很紧密,他在美国出版的那些超级英雄漫画逐渐有了销量。
再等三年,进入三十年代,这些漫画就会在美国青少年中风靡起来。
因为那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一般而言,经济萧条的时候反而是娱乐业迅猛发展的时期,这叫做“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
或者叫做“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这是因为,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的商品”,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
这条经济理论正是在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
“口红效应”在娱乐行业同样成立。
在经济萧条时期,失业人口激增,大家无所事事,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
民众的生活压力增大,需要暂时摆脱现实,放松精神,又没有钱去度假,只能选择一些廉价的娱乐活动。
比如看一场电影或者买一本漫画,从中寻找快乐和安慰。
美国三十年代好莱坞歌舞片和喜剧片盛行,正是为了迎合观众躲避现实的心态。
在这个时候,超级英雄一样会受到欢迎,因为缺乏安全感的民众需要超级英雄的保护,或者青少年幻想着自己成为超级英雄。
这正是,时势造英雄。
林子轩知道三年后就是收获的季节,无论是漫画还是电影,他都能在美国赚取财富。(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七章 最为波澜壮阔的一页
1927年1月份,《1984》这部小说的英文译稿完成。
林子轩打算先在美国出版英文版,试探一下西方世界的反应,以后再出版中文版。
按照他的估计,除了苏联以外,德国和意大利都可能会禁止这部小说的出版,法国和英国很难说,这种自诩为民主的国家很多时候都有不民主的一面。
德国不用说,《1984》中的老大哥形象也有希特勒的影子。
个人崇拜和极权统治,是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共同特征。
在法国和英国,各种社会思潮泛滥,《1984》一定会遭到不少人的抵制。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你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也能说这部小说有教唆人走上极权道路的风险。
比如小说中描述了一个恐怖的101号拷问室。
犯人被抓之后,在拷问室里思想警察会用犯人最担心的东西来折磨犯人。
对于小说中的主人公来说,最担心的就是被人将头按入都是老鼠的笼子里。
101号室设立的目的是通过让受刑者经受他们最憎恨的事来迫使他们背叛最亲密的人,从而打破犯人最后的心理防线。
这种审讯方式很容易被人模仿,导致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事实上,的确有这类事件发生,据说一个美国邪恶教派的首领把这本小说奉为经典,在他的教派中推行小说中的做法来控制教徒。
这是《1984》在某些国家被禁的原因之一。
相对而言,这本小说在美国出版最为保险。
和林子轩以前的小说相比。《1984》过于黑暗,晦涩难懂。走的不是畅销小说的路子,只能通过口碑传播。这种政治讽刺类小说是西方文学评论家的最爱。
尤其是影射苏联的部分,想必在美国文学界能引起不小的轰动。
林子轩在美国文坛有根基,有读者基础,加上文学评论家的推波助澜,应该会有不错的销量,能否封神就看小说在美国获得的评价了。
大众都有从众心理。
一本小说在美国获得极高的评价,那么英国读者就会好奇,英国评论家觉得不错,就能带动欧洲其他国家的读者。
等到小说在欧美流行之后。轮到中国读者好奇,到时候出版中文版会事半功倍。
如果现在出版《1984》的中文版,在国内肯定会引起猛烈的抨击,林子轩需要等一等。
与此同时,鲁讯从厦门大学辞职,前往广州,在广东大学任文科主任和教务主任。
他在厦门大学的工作经历并不愉快。
厦门大学是爱国华侨陈家庚筹资创办,始建于1921年。
设有文、理、教、法、商、医、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