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言情小说电子书 > 民国大文豪 >

第23章

民国大文豪-第23章

小说: 民国大文豪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底,郑证秋有些理想主义,他的财力和竞争手段比不上经润三、张时川等人,而他编剧的剧本又以正剧为主,不懂的抓住观众猎奇的心理。
  此时新民社大权逐渐旁落于王伍恐、汪优幼之手,郑证秋无力支配,这为以后两社合并埋下了伏笔。
  在新民社和民鸣社合并后,郑证秋心中不甘,带着人马回武汉仍以新民社的名义继续演出了近一年的时间,新民社才彻底结束。
  之后郑证秋回到民鸣社,直到1917年民鸣社停演。
  随着新剧的萧条衰落,张时川继续寻找赚钱的机会,郑证秋则开办新民图书馆,发行《药风月刊》和《解放画报》来支持新文化活动。
  他们两个无论是性格还是追求都不相同,却在一起合作多年,其中的恩恩怨怨难以说清。
  林子轩找郑证秋是邀请他拍电影的。
  郑证秋不仅是个杰出的编剧,还有导演的天赋,他在话剧舞台上磨练多年,技艺纯熟。
  面对林子轩,郑证秋很好奇,他已经多年没有接触过电影拍摄了。
  如果林子轩找他写电影剧本,他不意外,可林子轩找他拍摄电影,甚至是经营电影公司,他就有些不解了。
  他知道自己的性格,说好听点叫做执着,说难听点就是倔。
  他拍戏或者演话剧,总希望能有意义,也就是说有艺术性,而不是单纯的滑稽逗趣,他希望在艺术和商业上找到平衡点。
  因为这个原因,他对于自己去经营电影公司并不看好。
  如果林子轩找他拍摄滑稽戏,他会毫不犹豫的拒绝。
  “不知道林先生想拍摄什么种类的电影?”郑证秋询问道。
  林子轩拿出一份稿子,递给了郑证秋,郑证秋看到封面上的字迹。
  《津门大侠霍元甲》。
  他神情为之一震,霍元甲的事迹他自然知道,这是上海著名的武术名家。
  他翻开稿子,第一页上写着《万里长城永不倒》。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开口叫吧,高声叫吧,这里是全国皆兵。历来强盗要侵入,最终必送命。”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个个负起使命。”
  看到此处,郑证秋猛然起身,只觉得心中一股血气上涌,将要喷薄而出。


第三十六章 明星电影公司

  林子轩在来之前就打听过郑证秋的为人和过往经历。
  他知道此人支持新文化,虽然喜好京剧,却又不排斥外国文学,还排演过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一位追求思想进步的爱国人士。
  和张时川不同,对这样的人不能用利益来打动,只能投其所好。
  所以,他准备了《津门大侠霍元甲》这个故事,并且写了《万里长城永不倒》这个歌词。
  看着郑证秋激动的模样,林子轩知道应该没有问题了。
  当然,他不是为了忽悠郑证秋,而是确实想要拍一部关于霍元甲的电影。
  首先这是一部动作片,会很有市场,至少不会赔本。
  而且霍元甲在全国很有影响力,连孙仲山都称赞过他,他所创建的精武体操会日益壮大,影响深远。
  拍摄霍元甲,也是宣扬尚武精神,弘扬民族自尊,是完全正能量的电影。
  林子轩给郑证秋的不是完整的剧本,只是有关霍元甲的一些故事。
  霍元甲幼年体弱,无法练武,却自己偷学武功,然后四处寻访名师,交流技艺,后来在天津和俄国大力士比武,轰动津门。
  在上海和英国大力士约战,和日本武馆的切磋,创建精武体操会,最终死亡的猜测等等。
  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很有传奇色彩的电影。
  不过在拍摄之前,还要经过霍元甲的家人和精武体育会的人同意,特别是剧本方面。
  这是对爱国武术家的尊重。
  精武体育会是个庞大的组织,而且后台强硬,你要是敢不经过他们允许拍摄霍元甲的电影,他们分分钟教会你怎么做人。
  1910年7月7日中国精武体操会正式成立,会址设在闸北旱桥以西王家宅。
  霍元甲亲自授拳,还有其徒刘震声及后来的赵汉杰、陈其美、农劲荪也常来指导。
  第一批学员73名,采用武术传统的教授方法,以师带徒,传授拳术。
  在霍元甲去世后,为了继承霍元甲的遗愿,一批中坚学员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等共商重振精武大计。
  1911年3月3日精武体操会迁入万国商团中国义勇队旧址,设有两个练习室、图书馆及宿舍,还有摄影室,称为第二会所。
  此后,陈公哲慷慨献出提篮桥培开尔路73号宅地2亩,众人集资动工建造了新会舍。
  1916年4月6日迁入新会舍,并更名为“上海精武体育会”。
  从1910年到1920年,十年中该会会员发展至1100余人,并在全国各地建立分会。
  1920年7月3日,应国外华侨人士的邀请,上海精武会派了五名骨干成员去香港、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宣传精武体育会的武术事业并协助建会。
  在精武历史上被称为“五使下南洋”。
  在最高峰时,国内外分会达42个,会员逾40万人。
  像这样一个组织林子轩绝不敢轻易得罪。
  更何况在1919年,精武体育会在上海举行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孙仲山亲笔题赠“尚武精神”匾额,并担任该会的名誉会长,还为该会特刊《精武本纪》撰写了序文。
  其实,精武体育会和上海商界的关系颇深,很多商人都会赞助精武体育会。
  精武体育会的学员成分复杂,他们不能光是学武,还要讨生活,给富商当保镖是一条好出路,一些爱国商人身边都有精武体育会的学员。
  林家和精武体育会也有关系,这让林子轩有把握说服精武体育会的主事人。
  他要拍的是动作片,不是文艺片,不会涉及到霍元甲的私生活,也不会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需要的是励志和热血,影片不会有什么主角的阴暗面,只会宣扬民族精神。
  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伟光正”的男主角。
  在这个时代,就需要这样的民族英雄,而不需要去找英雄身上的缺点。
  想必这样的剧本精武体育会没有拒绝的理由,而且扮演霍元甲的演员最好是真功夫出演,这样还能通过电影传播迷踪拳。
  这就需要精武体育会的配合,从中挑选演员,如果由霍元甲的后代出演就更好了。
  此时,霍元甲的次子霍东阁主持精武体育会,在1920年受邀到广东精武分会任教,时年二十五岁。
  在郑证秋看完稿子后,林子轩和他说起自己的想法,让郑证秋激动不已。
  如果真的能由霍东阁来扮演霍元甲,这部电影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能够参与到这部电影的拍摄,他与有荣焉。
  林子轩知道事情成了,他郑重邀请郑证秋加盟他的电影公司,一起为中国电影开创出一个新的时代。
  郑证秋欣然应允。
  到目前为止,林子轩的电影公司还是个空壳,不过郑证秋有这方面的人脉关系,加上他的资金支持,可谓珠联璧合。
  郑证秋向林子轩推荐了周剑允,这人具有经商才能,对经营公司很有一套。
  林子轩让周剑允为电影公司的经理,负责公司的经营,郑证秋为艺术总监,负责公司电影的摄制工作,而且还要成立艺人部门,准备签约演员。
  不过在郑证秋的建议下,准备成立一所演艺学校,自己培养演员。
  林子轩要创立的不是但杜予那样的家族式小公司,而是一间专业的电影公司。
  只有这样的公司才能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否则只能沦落到破产或者被其他公司吞并的命运。
  三人在一间狭小的编辑室内热切的讨论着,一间电影公司的雏形就这样形成了。
  林子轩出资两万元,占有公司百分之九十的份额,郑证秋和周剑允各占百分之五,这算是以技术和才能入股。
  其中五千元用来购置拍摄设备,五千元用来建立演艺学校,五千元用来租房子,招聘其他工作人员,公司的日常运营开支,剩下的五千元则用来拍摄公司的第一部电影。
  他们商议后决定,公司的名字叫做上海明星电影公司,他们就是明星公司的三巨头。


第三十七章 诗坛风波

  1921年8月28日,郭沫偌的诗集《女神》横空出世,共收录56首新诗。
  这是创造社的第一次亮相,这套《创造社丛书》还包括后来出版的郁达浮的小说集《沉沦》和郭沫偌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女神》以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情怀迅速获得进步青年的喜爱,在新诗诗坛引起震动。
  它创造了一种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
  《女神》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
  这种情绪与“五四”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获得很多新文学支持者的赞誉和推崇。
  《女神》的大获成功,不可避免的和林子轩的诗作相比较。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无论在北平还是上海,只要是讨论新诗,讨论《女神》的,都会对郭沫偌和林子轩的诗作进行分析和比较。
  有支持林子轩的,认为林子轩的诗作风格多样,文艺性更强。
  也有支持郭沫偌的,觉得这才是新时代需要的声音,我们不需要什么爱情,我们需要战斗的号角。
  较为中立的则认为两人都是新诗的开创者,各具特色。
  还有人从两人受到的教育背景来分析,林子轩留学美国,郭沫偌留学日本,从而得出两人诗作风格迥异的原因。
  林子轩自然也看到了评论文章,他心态平和,没什么反应。
  然而树欲静而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