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第2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
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
在那里同样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
两个国家的较量就从这里开始。
清政府腐朽不堪,光绪虽然想变法图强,但掌权的却是慈禧,变法失败。
日本天皇推行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让日本强大起来。
侵略扩张的野心终于使日本发动了战争,是为甲午战争,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并在旅顺进行了灭绝全城的大屠杀。
而此时的北京颐和园里却是一片欢歌,慈禧太后的六十寿典进行得如火如荼。
具体的故事情节由公司的编剧负责,还要查阅不少的史料记载。
林子轩在乎的不是故事情节,也不是激烈的海战,或者民族英雄邓世昌,他要在电影中通过日本天皇说出日本侵略中国的真相。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不足,想要壮大自己就必须侵略邻国。
这就是甲午海战,以及日后日本侵略中国的真相。
很简单的道理,可惜很多人看不明白。特别是那些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留学生,认为日本是友好邻邦,不会侵略中国。
或者说他们心里不愿意相信这一点。
林子轩想用这部电影提醒中国人。一个强大的日本看着衰弱的中国,它会不动心么?
当然。他不会把这段剧情写进剧本,而是要放到最后再加进去。他不想日本人从中阻挠。
可以预见,只要明星电影公司公布了拍摄《甲午风云》的计划,就会引起日本人的高度关注,用各种手段阻止电影的拍摄。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剧本不可避免的会外泄,日本的间谍机构甚至会渗透进公司内部。
日本在中国的间谍活动早已有之。
1914年,日本人宗方小太郎在上海设立日本第一家在华通讯社东方通讯社。
这家通讯社名义上是日本民间人士所创建,其实是日本负责搜集中国情报的机构。
宗方小太郎于1884年来到中国,以汉口乐善堂药铺为基地,历游北方九省,收集情报。
1890年,他协助荒尾精在上海设立日清贸易研究所,任学生监督,同时受日本海军省委托,在华从事情报工作。
甲午战争时充任日军翻译,冒死潜入威海卫军港侦察中国海军情报。
并在暴露行踪后成功脱逃,立功甚伟,为此得到过日本天皇的破格接见。
如果林子轩把不利于日本的剧情写在剧本上,日本人一定会竭尽全力的阻止电影的拍摄,甚至不惜采用暴力手段,所以他才暂时放在脑子里。
他会公布一份不那么激烈的剧本,故事内容在日本人能够接受的范围。
在中国,拍摄中国的历史,讴歌中国的民族英雄,这怎么都说的过去,日本人不好阻止。
但真正拍摄的时候就不一定按照剧本来了。
比如说旅顺大屠杀,日本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做了周密的部署。
1894年6月,日本陆军省偕海军省联合颁令,严禁本国所有报刊登载军事新闻,以免泄漏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企图。
旅顺大屠杀之后,英国的中央通讯社和路透社先后被日本人收买,不发送相关的消息。
只有英国的《泰晤士报》和美国的《世界报》刊发了少量新闻。
林子轩要把这段暴行在电影上呈现出现,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但只要能让中国人看到日本人的真面目,就足够了。
他找到郑证秋和洪慎两人,说了自己的想法。
他的意图没办法瞒过导演,还需要导演来执行,先拍摄电影的其他部分,旅顺大屠杀和日本天皇演讲的镜头要找信得过的人秘密拍摄。
他们需要商量出一个妥善的办法来。
等到电影上映之后,日本人再闹也晚了。
听了林子轩的话,郑证秋和洪慎严肃起来,他们意识到这部电影不是单纯的海战,也不是为了赞颂民族英雄,而是为了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
林子轩和两人相交多年,知道他们都有爱国之情,值得信赖。
郑证秋认为那就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拍摄两部电影,一部用来应付日本人,一部用来最终放映。
他在明,拍摄海战的部分;洪慎在暗,拍摄旅顺大屠杀的场景。
用郑证秋来吸引日本人的注意力,确保洪慎的拍摄不受到影响。
三人商议良久,制订了一套策略,调动公司的一切资源保证影片的顺利进行。
事后,林子轩颇为感慨,拍摄电影搞得像是谍战片一样,这就是此时的中国啊。
既然要闹,那就闹得人尽皆知吧。
第二日,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投资20万拍摄甲午海战的消息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七章 做戏做全套
在各家媒体的报道中,都用了“中国式大片”的词语,把甲午海战定义为中国大片。
上海明星电影公司之所以拍摄甲午海战,是想和西方大片争锋。
这将是中西方电影行业的一次较量。
这是林子轩定下的宣传基调,让读者觉得这就是一部电影,和其他无关。
此时《乱世佳人》正在上海的戏院热映,中国观众看到美国大片的魅力,纷纷赞叹不已。
报纸上同样是对《乱世佳人》的好评,三个小时的超长放映时间,票价高达五元一张,还是挡不住观众的热情。
中国电影的片长一般只有六十分钟,最多不超过九十分钟,票价不过一元左右。
这就是差距啊!
林子轩仅仅是在上海放映《乱世佳人》就能有几十万的收入。
只能说上海不愧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有钱人实在是太多了,这些有钱人往往倾向于西方文化,追求时尚。
如果在北平和天津就不会有这种效果。
看了美国大片,报纸上有人就在感叹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能够有自己的大片。
林子轩给出了答案。
这个消息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方反响强烈。
热爱电影的人强烈支持,中国自己的战争大片,想想都激动不已。
保守的人认为是瞎胡闹,有20万做什么不好,用来拍电影,太败家了。
还有电影行业的专业人士分析拍摄甲午海战的可行性。以中国目前的拍摄技术能不能真实的再现当时的场景。
不管怎么样,通过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报道。三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又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
为此,林子轩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邀请上海的新闻媒体前来。
这就是明修栈道,把事情闹大,让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来误导日本人。
这样也能宣传电影,到时候就不怕没人来看了,光是噱头就能吸引各方的眼球。
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电影,第一次全景式展现海上战争,和美国大片一决雌雄,为中国电影行业的荣誉而战……
发布会现场不仅来了新闻媒体。还有其他电影公司的从业人员。
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行业内部引起的反响更大。
那些电影公司从中看到了和明星电影公司之间的差距,当他们还在为投资上万元的电影而努力的时候,人家都要投资20万拍摄大片了。
双方已经不在一个档次上玩了,这实在是太让人伤心了。
在林子轩成立全国电影协会之后,大多数电影公司加入进来,只有极少数电影公司仍在负隅顽抗,这些公司的电影不在上海放映,而是转移到了北方市场。
比如天津和汉口等地,那里的戏院虽少。却还有生存的空间。
下一步,林子轩准备整合上海和全国各地的戏院,形成戏院联盟,垄断中国的放映市场。
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林子轩毫不意外的看到了日本东方通讯社的记者。
日本记者提出甲午战争是中日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为了防止中国电影公司歪曲事实,日方有权利审查剧本。
林子轩当然不会轻易交出剧本。而是据理力争,声明这是在中国的地方。拍摄什么电影不需要日本人指手画脚。
日本记者指责林子轩意图破坏中日两国邦交,日本大使馆将就此事向中国政府抗议。
林子轩毫不示弱。你们抗议去吧,并把日本记者驱逐出发布会现场。
整场发布会上火药味十足。
但有了《津门大侠霍元甲》的先例,大家都认为这很正常,林子轩和日本人的恩怨由来已久,如果这次林子轩屈服了,那才叫怪事呢。
林子轩的不屈服只是做做样子,他知道日本人绝不会善罢甘休。
双方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总要有一番互相博弈的过程,最后林子轩被逼无奈,拿出剧本来,才能让日本人信以为真,自以为胜利。
对于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他们往往会怀疑,所以说,做戏要做全套。
想必日本人还会采取收买明星电影公司员工的手段窃取电影剧本,这些林子轩都有准备。
林子轩和日本记者的交锋上了报纸,引来诸多评论。
有人叫好,有人不以为然,还有人为日本人说话。
这些人打着貌似“公平正义”的旗号认为日本记者说的有道理,为了防止电影中出现丑化日本人的情节,日本人的确有权利看剧本。
林子轩想问问他们,外国人拍摄辱华电影的时候征求中国人同意了么?
与其同时,报纸上还出现了一股批判风潮。
认为林子轩盲目的拍摄所谓的中国大片,不顾中国电影的实际情况,好高骛远,最终肯定会损失惨重,给中国电影带来沉重的打击。
有人还说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拍摄这种电影是揭中国人的伤疤,林子轩居心不良。
他们甚至诬陷林子轩是想为清政府翻案,是历史的倒退。
种种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