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言情小说电子书 > 民国大文豪 >

第142章

民国大文豪-第142章

小说: 民国大文豪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的沈丛文基础差,还没展现出自己的写作才华。自然不会引起北大教授们的关注。
  沈丛文在北大旁听了大半年的时间,有不少人知道这么个人。便指给了林子轩。
  林子轩没想到会这么顺利,他原本以为旁听生不住校,或许不会被人熟知。
  而且,沈丛文怕是还要挣生活费,不一定每日都在北大听课,想要找到需要费一番周折。
  想不到沈丛文正在听北大教授马优渔讲授的音韵学。马优渔是古文大家章泰炎的弟子,古文功底深厚,在北大国学大师中颇有声望。
  他有个女儿叫做马决,1910年出生。
  马决在三十年代被公认为北大的校花,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校花和她相比都黯然失色。
  那么她有多漂亮呢?
  马优渔一位学外语的朋友曾这样赞美:“像大理石雕出的那么美”。
  据说马决在北大读书时。每天收到十几封情书,甚至有装订成本的。
  重点是鲁讯和马优渔是同事,而鲁讯和马优鱼的女儿马决有七年多时间的书信来往,在鲁讯的日记中提到马决共有五十三次之多。
  后来,马决结婚了,鲁讯知道后就把原本打算赠送给马决的一本书让朋处理掉了。
  自此以后,两人就不再联络。
  林子轩没有喊沈丛文出来,而是站在外边听着,他的古文不怎么好,听听课也有益处。
  大概半个小时,课程结束,学生们离开,他才喊住沈丛文。
  沈丛文没想到林子轩会来找他,有点不知所措,他昨日听了林子轩的演讲,觉得应该学习一点传统文化,就跑来听国学大师的课程。
  在这个时期的北大,国学并不热门,新文学才算是热门。
  沈丛文以往听得都是新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课程。
  林子轩不想被人围观,便带着沈丛文离开了北大,毕竟有不少学生听过他昨日的演讲。
  他虽然走了,却留下了一桩逸闻趣事。
  那就是站在教室外边半个小时,没有贸然打搅里面的讲课,这是对讲堂和里面讲课老师的尊重,以林子轩如今的声望这么做难得可贵。
  这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尊重都是相互的。
  北京大学附近有不少档次不高的馆子,适合学生用餐和聚会。
  林子轩随便选了一家,找了一间包厢,叫了饭菜,询问了沈丛文如今的处境。
  和他记忆中的差不多,沈丛文虽然还没有窘迫到需要救济的地步,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种,经济上颇为拮据,经常到同乡那里蹭饭。
  两人在馆子里吃了饭,林子轩拿出那叠稿子,给沈丛文讲了起来。
  他在上海大学讲过如何写作的课程,指导此时的沈丛文没什么问题,他给沈丛文指出稿子里的问题,那些需要修改,应该怎么修改。
  这一谈,就是一个小时的时间。
  “我之所以和你讲这些,是因为我看得出你是真心写作的,而且很有天分。”林子轩最后鼓励道,“你如今还在模仿的阶段,但想要成功,就要有自己的风格,当别人看到一篇文章,就能分辨出这不是鲁讯写的,也不是郁达浮写的,而是你沈丛文写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二章 幸福来的太突然

  沈丛文这一年多的时间过的可以说是颇为心酸。
  他在家乡看了几本《新青年》杂志,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便决定脱下军装,前往北平。
  他也是厌倦了家乡军阀混战的局面,见到周围的朋友接连死去,想着自己还没有到远方看过那些风景,就做出了这个决定。
  他当时想的是再不济也可以在北平当警察,然而,他那里想得到大城市生活的不易。
  沈丛文到北平的时候身上只有几块钱,没有文化,在社会上没有关系,想要找份差事都不容易,之后都是依靠朋友和老乡的接济,就这样混了下来。
  期间,他也动摇过。
  看到奉军招兵的旗子就想着还是当兵去吧,但走到骡马市大街,要按手印的时候,他还是临阵脱逃了。
  他买不起书,只能厚着脸皮到书摊看书,装出买书的样子,与卖书人聊天。
  与人熟络后,他就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直到将书看完才离开。
  他住的地方是由贮煤间改造而成的小房间,又小又潮,只有一个小窗口,房内仅能搁一张小小的写字桌和一张小床。
  沈丛文称之为“窄而霉小斋”。
  对他来说,一两天不吃饭是常有的事情,但他仍然坚持着到北大旁听,在图书馆看书。
  他还坚持着拿起笔,没日没夜的写下去,寄给北平的报纸杂志,等待着渺茫的消息。
  然而,一直都没有消息。
  沈丛文在书摊上看到了《边城》。里面写的是他熟悉的湘西,他一下子觉得亲切起来。
  对于林子轩。他知道不少,在北平的报纸上也会出现林子轩的消息。
  林子轩出身富贵家庭。美国留学归来,是新诗的奠基人,写了好多部小说,有外国小说,也有通俗小说,是一位真正的大作家。
  和他是两个世界的人。
  他找来林子轩的小说,看了《射雕英雄传》,看了《乱世佳人》,当然大多是在书摊上的看的。也有一些没人要的旧报纸。
  这些小说沈丛文都很喜欢,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边城》。
  他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模仿过鲁讯,模仿过周作仁,模仿过郁达浮,模仿最多的就是林子轩的《边城》,他也想写一写家乡的人物故事。
  只是,《边城》的风格太过另类,不适合北平新文化的氛围。
  北平这里的报刊杂志看重的要么是论战性的文章,要么是鲁讯那种批判性的文章。或者胡拾那类有思想性的文章。
  在这个时期,《边城》如果不是林子轩写的,想要发表并不容易。
  所以说,沈丛文走错了方向。如果他模仿鲁讯的文风,恐怕早就能发表文章了。
  当然,真要如此的话。那中国就多了一位泯然于众的写手,少了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
  沈丛文听说林子轩要来北大演讲。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拿出自己认为最得意的文章请林子轩指教,他不知道能不能引起林子轩的注意。可总要尝试一次。
  在林子轩演讲的时候,他有所觉悟。
  他以前胡乱的看过不少旧书,来北平的时候,他怀里揣着一本《史记》,他觉得林子轩说的对,新文学不能脱离传统文化,那些把新文学和传统文化割裂的做法不对。
  他想对那些中途退场的学生说些什么,但最终什么都没说,他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能力。
  散场后,他鼓起勇气追了出去。
  看到林子轩和胡拾交谈,他停了下来,等在一边,在两人就要告辞的时候,他才上前大胆的递出了自己的稿子。
  沈丛文在军伍里混了几年,略懂的看人,他看得出林子轩并没有重视他的稿子。
  林子轩话语间虽然温和,却带着礼貌的客套和疏离,他猜想这次恐怕没什么结果了,只是心里还抱着一丝幻想。
  第二天,他没吃早饭,也没有早饭可吃,喝了些凉水充饥,便到了北京大学。
  他想要去听国学课程,接触传统文化,虽然以他的基础或许根本就听不懂,但他想要听听看,学习一番。
  他没想到林子轩会亲自前来找他,还请他吃饭,给他分析了稿子,讲了应该如何写作。
  甚至说他很有写作天分。
  这种来自大作家的认可对此时的沈丛文尤为重要。
  他写的稿子报社都没有回音,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是不是进错了行,是不是不是写作的材料,是不是应该去做点其他的事情。
  林子轩的肯定让沈丛文坚定了信心,他觉得今天是他的幸运日。
  沈丛文的幸运远没有结束。
  林子轩来找沈丛文绝不是教授他如何写作,从而获得小小的成就感,他要给这位北漂青年安排一条能够生活下去的道路。
  “在北平我没有报纸,你以后可以把稿子投给上海的《通俗小说日报》,只要写的好,我会优先给你发表。”林子轩保证道,“只是北平和上海离的较远,你也可以投稿给《世界晚报》的副刊,我和那里的主编较为熟悉,就是张痕水先生。”
  张痕水在北平的通俗小说领域颇有名气,也是报界的知名人士,沈丛文自然知道。
  “明天吧,我带你见一见张先生,你可以和他联系,你有时间吧?”林子轩安排道。
  “有,有时间。”沈丛文赶忙说道。
  他以前连编辑的面都见不上,只能把稿子放到报社的门房那里,现在却要和主编见面,心里自然愿意。
  而且,有了林子轩的介绍,以后他就可以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生活也有了着落,过往的心酸都烟消云散了。
  “好了,今天就谈到这里,我还要回去排演一出诗剧。你对诗剧有没有兴趣?有兴趣的话一起去看看,都是一些相熟的朋友。”林子轩邀请道。
  “我可以么?”沈丛文犹豫道。
  他谨守做人的本分,林子轩能帮他介绍报社的编辑已经是极大的人情了。
  他不知道该不该接受这个邀请,能和林子轩相熟的应该是北平文坛上的顶尖人物吧。
  “有什么不可以,咱们年纪相差不大,不要那么拘束。”林子轩拍了拍沈丛文的肩膀,轻笑道,“我看人的眼光不会差,只要坚持下去,你以后一定能在文坛出人头地,走吧,我带你认识一下徐至摩和梁思城那些人。”
  徐至摩在北平组织了新月社,梁思城是梁启朝的儿子,他们在北平的文坛很有声望。
  沈丛文有点发懵的跟着林子轩走出饭馆,抬头看着瓦蓝的天空,有一群鸽子飞过。
  幸福来的太突然,这位来自湘西的青年一时间有点接受不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三章 地域文化的隔阂

  林子轩知道以沈丛文的写作风格和鲁讯永远混不到一块去,他的乡土文学和这个时代的革命文学一点都不搭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