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一句顶一万句 >

第62章

一句顶一万句-第62章

小说: 一句顶一万句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照瘦子脑瓜上打了一巴掌:“都是因为你个龟孙,误了人家的大事。”

牛爱国又拉胖子:

“也没啥大事,就是到乐陵找一个人。”

胖子见牛爱国仁义,拉住牛爱国的手:“跟我去德州,等我卸了豆腐,送你去乐陵。”

事到如今,也只能这么办了。三人上了车,拉着一车豆腐去了德州。路上胖子与牛爱国聊天,瘦子开着车,阴沉着脸,也不说话。说起话来,牛爱国知道胖子叫崔立凡,瘦子叫白文彬,是他外甥。牛爱国想起崔立凡在泊头骂人,竟骂白文彬“操你妈”,他妈即是他姐,骂得有些乱,不禁笑了。车进了东光县,天就黑了。崔立凡让白文彬把车停到县城外一家饭馆,三人一起吃晚饭。崔立凡要了一盘拍黄瓜、一盘驴板肠、两瓶啤酒、三锅砂锅面。牛爱国和崔立凡只顾说话,待吃完饭,突然发现,桌边不见了白文彬。两人以为他去了厕所,崔立凡到厕所找,也不在厕所;出饭馆喊他名字,茫茫一片黑夜,无人答应。大概一路上被崔立凡打骂,给气跑了。见外甥跑了,崔立凡又急了:“操他妈,欺我不会开车,又来这一手。”

又说:

“过去来这一手能治住我,今天有你大哥在,我还真不怕。”

事到如今,牛爱国只好自己开上车,崔立凡在旁边坐着,两人继续往德州赶。这时崔立凡问:“大哥到乐陵去,是去投亲,还是去要账?”

牛爱国开着车,车的大灯杂在其他车灯中:“不是投亲,也不是要账,是去找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

又说:

“找到朋友,看能否顺便谋一个营生。”

崔立凡听牛爱国这么说,猛地一掌,拍到牛爱国肩上:“如为谋一个营生,大哥不必去乐陵了。”

牛爱国:

“为啥?”

崔立凡:

“不如跟我去沧州,给我开车,咱两下都合适。”

又说:

“工资好商量。”

牛爱国去山东乐陵,是去找一个十年前的战友叫曾志远。本来去山东也不是为了谋营生,而是因为牛爱国对山西沁源伤了心,想去一个远地方;去了远地方,也不能白待着,还得谋一个营生。曾志远在山东乐陵贩大枣,牛爱国投奔他,本想跟他贩大枣;现在听崔立凡这么说,盘算起来,牛爱国满腹心事,贩枣是做生意,老得跟人打交道;开车是一个人的事,不用多费口舌,倒是贩枣不如开车。加上贩枣行生,开车熟门熟路,趋生不如就熟。乐陵也好,沧州也好,无非是个存身的地方,对牛爱国倒没啥区别。牛爱国有些心动。但牛爱国说:“都对朋友说好了。”

又说:

“再说,给你开车的是你外甥,我要去了,不是抢了他的饭碗?”

崔立凡朝车窗外啐了一口唾沫:

“不是你抢了他的饭碗,是他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

又说:

“世上烦的就是这些亲人。论起共事,用谁,都比用他们好。”

又说:

“你要愿意去,我从此再不理他;你要不去,我回去还得打他。”

崔立凡把一件事说成了另一件事。牛爱国听了,不禁笑了。崔立凡见牛爱国有些心动,又拍了牛爱国一掌:“千万别糊涂,沧州比乐陵大。”

也是阴差阳错,当夜送完豆腐,牛爱国不再去山东乐陵,跟崔立凡去了河北沧州。

牛爱国自对沁源伤了心,欲离开沁源,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去山东乐陵。离开沁源之前,并不知道到哪里去,他先回了一趟牛家庄。这些年牛爱国和庞丽娜各忙各的,顾不上女儿百慧,百慧从小是奶奶曹青娥养大的;牛爱国临走之前,想给妈曹青娥打个招呼。堂屋里,曹青娥西向坐,牛爱国东向坐,两人一起吃饭,百慧边吃边在地上玩。牛爱国三十五岁之后,妈曹青娥常对牛爱国说知心话,说些六十年前、五十年前的事情,每次都是这种坐法。但牛爱国从来不对曹青娥说心里话。过去没说过,这回也没说。离开沁源是因为庞丽娜出了事,他对沁源伤了心;但他没说庞丽娜,也没说自己对沁源伤心;离开沁源,还没想好到哪里去,他便编了一个谎,说他要去北京,帮人去建筑工地开车。曹青娥知道庞丽娜出了事,也知道牛爱国伤心;牛爱国没对她挑明这一层,她也没对牛爱国挑明这一层。因为这个相互没挑明,牛爱国知道六十岁之后的曹青娥是个妈。牛爱国小时,曹青娥并不亲他,亲弟弟牛爱河;小时认为妈不亲他是错的,后来跟妈记了仇;妈六十岁后,又觉得妈是个妈。妈听他说要去北京,没说北京,开始说她自己。妈六十五岁之后右边半扇牙糟了,常常牙疼,吃饭用左边。牙用左边。头便向左偏着,像喝过农药的姐姐牛爱香,脖子歪了一样。妈歪着头,用左边的牙嚼着饭说:“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

牛爱国看着妈,没有说话。曹青娥:

“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牛爱国知道妈在安慰他,仍没说话。待到了路上,又想起妈的话。不是因为想起妈的话,而是妈说这话时歪着脖子,牛爱国不禁流下泪来。离开牛家庄。牛爱国码算了一下自己在世上可以投奔的人。算来算去,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河北的战友杜青海,一个是临汾的同学李克智。两人比较起来,同学李克智多年未见,仅上个月在临汾鱼市偶然碰上;战友杜青海却是老战友,如论投奔,还是杜青海牢靠些。世上的人千千万。到了走投无路之时,能指上的才有两个人,牛爱国不禁感叹一声。牛爱国从沁源坐上长途汽车到霍州,从霍州坐火车到石家庄,从石家庄坐长途汽车到河北平山县,又从平山县城坐乡村汽车到杜青海的村子,前后用了三天。待到了杜青海的村头,到了上次与杜青海说知心话的滹沱河畔,牛爱国又不愿见杜青海。不愿见杜青海不是杜青海有啥问题,或上次来见杜青海,杜青海给他出了个馊主意;而是牛爱国快见到杜青海了,心里仍跟乱麻似的,静不下来;甚至比在沁源还乱。离开沁源是因为对沁源伤了心,才来投奔杜青海;马上要见到杜青海了,心里比在沁源还乱,知道自己心乱时找错了地方。这次来找杜青海,和上次不一样了。牛爱国一个人在滹沱河边坐了一夜。半夜渴了,牛爱国捧着滹沱河里的水,喝了一肚。第二天一早,又折头回来,欲去投奔李克智。牛爱国坐乡村汽车到了平山县城,又坐长途汽车到了石家庄,从石家庄坐火车到了临汾,前后用了两天半。谁知到了临汾,仍是心乱,甚至比在杜青海的村子还乱,知道临汾也不是自己的存身之处。这时突然想起自己在部队时,另有一个战友叫曾志远。山东乐陵人;两人一块进祁连山打过猪草,当时还说得来;临复员时,相互留了电话。也是实在找不到别人,牛爱国便在临汾火车站,给曾志远打了个电话。原以为十年过后,电话号码变了,打电话只是试试;谁知号码变是变了,但电话里有提示,只需在原号码前边加两个“8”;加两个“8”拨过去,接电话的正是曾志远。曾志远接到牛爱国的电话,比牛爱国还激动。牛爱国问他复员之后在干啥,他说在贩大枣。牛爱国还没说去乐陵,曾志远:“你到乐陵来,我有话跟你说。”

牛爱国:

“啥话?”

曾志远:

“一句两句说不清,得见面。”

牛爱国不禁笑了。本来他有事找别人,谁知曾志远有事找他。牛爱国:“我啥时去合适?”

曾志远:

“就现在,越快越好。”

牛爱国又笑了。曾志远在部队是个慢性子,谁知十年不见,人也变了。牛爱国当时又买了一张火车票,从临汾又折回石家庄,又从石家庄坐长途汽车到盐山去,准备在盐山换车去乐陵。车到泊头,遇到了沧州做豆腐的崔立凡,阴差阳错,又留在了沧州。牛爱国没有接着去乐陵,留在了沧州,不单是牛爱国适合开车,不适合跟曾志远贩枣,而是他进了泊头地界,突然感到自己心不乱了。泊头离沁源一千多里,牛爱国却觉得沁源离这里很远。杜青海的平山县,同样离沁源一千多里,牛爱国就觉得心乱。心不乱了,牛爱国再仔细想,自己心乱之时,原来并不适合找熟人,还是跟不熟的人在一起自在些。这才跟了崔立凡,没去找曾志远。跟崔立凡到了沧州,他又给乐陵的曾志远打了个电话,说自己眼下手头正忙,先不去乐陵了。曾志远:“你在哪儿呢?”

牛爱国没说自己在沧州。说:

“还在沁源呢。”

曾志远有些失望:

“四五天了,你还没动身。”

又埋怨:

“老战友了,关键时候指不上。”

牛爱国也不知他说的“关键时候”是什么,支吾道:“等忙过这一段,我必去看你。”

牛爱国这时说的是真心话。等他在沧州立住脚,腾出工夫,必去乐陵看曾志远。看曾志远不为曾志远,想知道他说的“关键时候”是什么。

转眼夏去秋来,秋去冬至,牛爱国已在沧州待了半年。半年前坐长途汽车到泊头时,鱼皮口袋落在了车上,衣服都在鱼皮口袋里;如今的秋装和冬衣,都是在沧州现买的。在沧州半年,牛爱国发现河北人吃饭口味有些重。但重有重的好处,吃饭倒省钱了。在沧州半年,牛爱国结交下两个朋友。一个是沧州“雪赢鱼豆制品公司”的经理崔立凡。崔立凡的豆制品厂规模并不大,几间作坊,十几个工人,做些豆腐、豆干、豆皮、豆丝和素鸡等。崔立凡一直想做酱豆腐和臭豆腐,同样是豆腐,酱豆腐臭豆腐利大;一是做这些需要坛坛罐罐,场地要扩大,二是做酱豆腐和臭豆腐需要发酵和培菌,一个过程下来得两个月,时间太长,不像豆腐、豆干、豆皮、豆丝和素鸡,头天做第二天卖;崔立凡性子急,等不得酱豆腐和臭豆腐,嘴上说做,一直没有做成。崔家做豆腐是祖传,崔立凡他爹、他爷几辈人,都在沧州做豆腐,当年的作坊就叫“雪赢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