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邪-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秀才,否则的话,再大的考场都不够坐,那就臃肿不堪了,对于国家选才并无好处。
随着时间流逝,来考场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陈三郎见到了何维扬――他也考过了府试,成为童生。
何维扬身边的,可不是保人秦羽书吗?
看到陈三郎,秦羽书脸黑得像个锅底。他作为南阳学院廪生,每年童子试都被许多考生争相请来当保人。
保人本是一件非常优渥的事务,根本不用做什么,就是每次考试到现场确认一下,然后就坐着数银子――这是一笔非常丰厚的收入。
除了数银子,被担保人额外孝敬的人情也颇为可观,至于大宴小饮,更是等闲。而当被担保人考过童子试,获得秀才功名,他们对于保人自然十分尊敬感恩,称为“前辈”。
很多时候,这份情分回报,往往比保人酬劳更加有价值。
这些年来,秦羽书担保过的考生有很多人,但从没有遇到过像陈三郎这样的人。怎么说呢,陈三郎就像个愣头青,太不识做人。
好在这场院试是最后一场,否则陈三郎每考过一场,就是打他一次脸,这种感觉真是无法忍受。
又想到陈三郎对上朝山寺的绝对,消息传出去后文坛各方的热烈反应,秦羽书就憋屈得几乎要冲上去将陈三郎痛打一番,特别那张可恶的脸,必须狠狠踩在脚下才解气……
这时候,一声锣响:考生接受检查进场。
………………………………
第二十九章:文坛秩事,考场之上
同一个考场,布局已不同,考号一间间,隔挡得更加分明,甬道上站着监考员,目光锐利地巡视着,一旦发现有考生作弊,立刻将人拿下――历朝历代,对于科举作弊的惩罚都非常严厉。
陈三郎被安排在第五十六号考舍,位于中间行列,坐在里面,抬头可望见最前面的主考席。
学政大人就坐在那儿。
在此之前,陈三郎见过最大的官是南阳知府苏冠成,现在有机会见学政大人,自是不肯放过。
学政主一州教育事宜,手握考试大权,对于读书人而言,是比父母官更父母的官,要是哪个士子能得到学政赏识,那前途似锦,不在话下。
扬州学政是中州人士,姓杜,名恒,字“隐言”,今年刚四十五岁,可以说是年富力强,前程无限。他出身翰林院,当年殿试被圣上钦点为榜眼,名噪一时。其本身才高八斗,就是一位被公认的才子,尤其善长词。曾作出一首《莺啼序》,两百四十字,工整有致,被广为传诵。
只见他身材中等,留三缕胡须,官服合体,乌纱端正,端是一表人才。想来也是,殿试能中前三甲的,不仅仅要文章出众,体型外表也非常重要。矮冬瓜麻子脸这些,就算妙笔生花,也不大可能被圣上看中,选为状元榜眼探花的。
前朝就有一则事例,有士子惊才绝艳,文压同榜,但因为外形粗鲁,圣上看着不喜,朱笔一圈,直接从一甲圈到了二甲。该名士子觉得待遇不公,心情愤懑,竟一头撞到金銮殿的柱子上,以死表示抗议。
对此,满朝文武一片唏嘘;朝野上下为之哗然。
可唏嘘哗然后,一切照旧,根本无法改变“以貌取人”的惯例。
像陈三郎现在的样子,过于瘦削,尖脸猴腮的,要是日后养不好,就算上得殿试,名次估计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好在他先天胚型还是不错的,瘦只是暂时的外在表现,慢慢调养,养个一年半载,线条就会慢慢丰润起来。
时辰未到,坐在主考席上的杜学政有点心不在焉,思绪飘飞,飞到昨天和好友宋志远、周分曹的聚会之上。
为替杜学政接风,两名好友特意在三鲜楼摆下宴席,请杜隐言会饮。三人乃同榜进士,结为知己,坐在三鲜楼上,真是心情畅快,意兴飞扬。
说着说着,就说到一则前一阵子发生的南阳府文坛秩闻。
三年前周分曹游玩映峰滩,上得朝山寺,饮酒之后偶得灵感,就在寺中墙壁上写了一个上联,但不管怎么敏思苦想,都想不到下联,只得怏然离去。此联成绝对,在南阳府文坛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这件事宋志远和杜隐言都知道,也曾想着要对出下联,以完成好友之憾,但总是难得佳句。
前不久,杜审言游山玩水之际,忽而有所感,终于想到下联:日立传音,音下心意,意寓:泉水滴石绕余音。
想出之后,心中欢喜,准备到南阳府后再告诉周分曹,给他一个意外之喜。但就在昨天宴会上,杜隐言将下联说出时,却被告知已经有人对出了,他这个属于第二份答案。
没有抢到第一,这让杜隐言颇感郁闷,就问是谁先对出了,内容为何。
周分曹就说那对出的下联为:“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此句和杜隐言所想出来的,在形式上都可以说与周分曹的上联相当契合,没有明显瑕疵,相当工整。但内容上的比较,杜隐言的下联显得有点刻意空泛,有些不足。
比较之下,“斧斤以时入山林”此句,锐气显露,胸有块垒,尤胜之。
对不如人,杜学政倍感郁闷,就问作者是谁。
可周分曹摇摇头,面露苦笑说不知。
他真不知道。
当日在朝山寺,陈三郎虽然当众落笔下墨,写出下联。可在场众人人,认识他的就秦羽书几个。
被陈三郎打脸,秦羽书岂有帮他宣扬的道理?一语不发,闷闷离去。
当消息散播开,人们再想找出对出下联者,就找不着人了。最关键的原因在于陈三郎挥毫之际,没有在后面署名――这是不常见的现象。但凡文人骚客,到景点胜地玩耍,有好诗好词,写出之后,肯定会留名的。
然后就是目击者都保持沉默,没有开口陈说。
如此一来,周分曹等人不知道对出下联的作者,一点不稀奇。毕竟来往朝山寺的游客那么多,人群复杂,很难弄个清楚。
再说了,这又不是什么惊天大案,就算周分曹也不会耗费太多的精力去询问调查,只当是一则文坛秩事罢了。对联本身,与诗词相比,就是小道,和灯谜一个层面的东西。茶余饭后,可做娱乐,但始终不是主流。
但杜隐言不是这么想,他煞费苦心想出个下联,不料被人截了胡,心情难免憋闷。
当!
一声钟响,院试开考时间到。
钟声将学政大人的思绪拉回现实,他紧一紧面容,抛开杂乱念头,院试才是首要的事情。要是因为某些枝末问题,坏了大事,辜负朝廷期望,罪不可恕。
想到朝廷当今现状,无心理政的圣上,隐隐割据的九州刺史,他不禁又叹了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士大夫?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多选拔出些贤人能士,匡扶社稷,力挽狂澜。
一摆手,沉声道:“公布考题。”
当即有三名小吏举着牌子进入考场,牌子上黑字白字,很清楚地写着院试的题目。
院试比县试府试多了一道考题,等于要多写一篇文章,主要是关于时策的东西。
多了考题,但考试时间基本没变化,无形之间,对于考生的压力就大了。
这个规则制定和脑海里的某些记忆并不相同,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但想一想就释然:时空不同,制度怎么会还保持一致,肯定变化了的。
也罢,不管怎么变,适应了就好。
凝视牌子上的考题,字字入眼,全副身心都投入进去:这一刻,他全神贯注,进入状态非常快。
读书人读书养气,气自华,气自静,比起念经的和尚,比起神游太虚的道士有过之而无不及,凝神静气,甚至更加纯粹些。
想着第一道题,陈三郎凝思领会,不用多久就提笔开写草稿――时间比较紧,必须写快点才行。
而这个,正是他的长处强项。
………………………………
第三十章:奋笔疾书,守株待兔
(这年头,冲个新书榜真不容易呀,终于冲上去吊了个车尾,凌晨过后又是新的一周,最后一周新书期了,跪求各位支持!)
“治之极,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考场上,陈三郎运笔如飞,只用了一个时辰,就做好一篇文章,重新检查一遍,基本没有太大的瑕疵,略一推敲,开始抄写。
其他考舍内,诸多考生神态各异,有的在奋笔疾书,有的眉头紧皱,有的眼勾勾发呆。
本次院试题目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各凭发挥。其实科举文章,尤其是童子试,符合主考官口味最为关键。一朝天子一朝臣,一门宗师一门生。朝廷上山头林立,儒学中一样是派系林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只是大的宗旨理念。涉及到怎么修身,怎么齐家,怎么治国平天下,则是各抒己见,有着许多不同的立场观点。
见解不同,就是派系不同,当互相不服,则演化成矛盾,经常发生激烈论战。体现在实处,却是看哪个派系能在朝野占据主动,能够主政。
“法儒派”,“心儒派”,“理儒派”,乃当今三大派系。其中内阁首辅萧易安就是心儒派的领袖,他入主内阁十五年,被誉为朝野一株参天树,枝茂叶盛,根系盘根错节,经历了无数次风雨,始终屹立不倒。
其桃李满天下,杜隐言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所以说杜学政也是心儒派的弟子。
心者,思之官,承古圣贤之道,恪守仁义章法,却并不显得墨守成规,比起新兴理儒派,反而显得自由许多。
陈三郎写的这篇文章,其中许多论点都符合该派系的看法。倒不是他刻意投其所好,而是本身也有着同样的立场,故而直抒己见。
时间一点一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