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邪-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开口安慰道:“珺儿,伯父艺高人胆大,吉人自有天相,不会有事的。”
许珺点一点头,她寻找父亲久矣,知道此事急不得。
“咦,那不是三郎吗?”
“对,就是他。”
“状元郎回乡啦!”
突如其来一声干嚎,惊得水边一些回巢的水鸟扑腾腾乱飞,“呱呱”鸣叫。原来是两个打鱼的汉子正在附近,他们认出了人。其中一个,赫然是曾经把红鲤鱼卖给陈三郎的鱼贩子。那时候,他欺陈三郎不懂行情价格,便使出了宰客手段,把竹篓里最小的两条鱼高价卖给了陈三郎。
时过境迁,他还在河里一天到晚打鱼为生,而陈三郎却高中状元,成为了人们口中神圣不可冒犯的“文曲星”。
时也命也,只在一瞬。
状元郎回来了,听闻消息的泾县百姓纷纷步子迈开,也不管老幼,走得一个快呀,蜂拥着跑出城来看。这番情景,仿佛陈三郎考了状元,就摇身一变,脱离凡尘,成了仙人一般。
功名的作用,足见一斑。
以前人们看考不得试,一介白丁的陈三郎,那是抱着看热闹看笑话的心态;而如今来看,却是满含仰慕,甚至敬畏之心。
灯火亮起,彩带飞扬,今晚的泾县,注定无眠。
……
扬州繁华,光芒璀璨,好像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十里秦淮,便是围绕着明珠的一条玉带。
刺史府的灯笼早早点起,照得四下光亮,各处要害地带,都站着身形彪悍的甲士,目光警惕地扫视周围。
这是明岗,在暗处,还不知有多少高手潜伏着,守护府邸安全。
刺史府占地极大,院落重重,能住在核心地带的,都是嫡系。
忙完了一天的公务后,扬州刺史元文昌龙行虎步地回来。在他身后,侍卫拱护,将他保护着。
“明月照人,清风见静,知行者也,在乎懂事……”
琅琅的读书声在一个院落中传出。
听见了读书声,元文昌站立住,微微点头,表示嘉许。
后面一位谋士打扮的中年人低声道:“大人,要不要进去看看公子?”
元文昌淡然道:“不用去打扰,舒儿能潜心读书,是好事。”
“诺。”
“走吧。”
队伍离开,转向内宅去。
“志存高远,心性归真,能知事物分合,辨聚散祸福……”
灯光下,元哥舒掩卷,目光熠熠。他瘦了些,更显精神。相比以前,气质有所变化,比起那时的志得意满,深沉内敛了许多,城府渐成。而外示人,却又是温和圆润的态度。
正阳道长失手,元哥舒可谓遭受重大打击,更是受到了父亲的猜疑。不过他毕竟不是那些绣花枕头的纨绔,心性坚毅,迅速调整反应过来,主动跪在父亲面前请罪,并自请禁足一年,在府中潜心读书,不理事务。
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也是表忠孝的心思。
元文昌当然明白,当即准了。说实话,对于此子,他期望甚高,自幼栽培。可惜后来元哥舒发展太顺,慢慢养出了些骄奢的气息来。经此一事,或许不坏。能让得元哥舒养气归元,沉下心来。
果不其然,几个月来,元哥舒的表现很让人满意。
元哥舒虽然自请禁足在府中,倒非完全封闭。不通外界的话,那和囚禁有甚分别?读书是好事,但两耳不闻窗外事,那就是迂腐了,是埋头考科举的士子才会那样干。
他乃将门之后,豪强子弟,自有志向,因此并不需要通过科举往上爬。去考试的话,反而跌了身份,受到约束。
不过科举取士,自古乃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要想挖掘拉拢人才,还得关注科举。
今科金榜发布,元哥舒得到名单的时间甚快,早就获悉了。
现在,这份名单便整整齐齐地抄写着,放在书案上,抬头一看,便能看到。入目处,最为醒目的第一个名字:陈原!
“陈原!”
元哥舒念叨着这个名字,原本平和的神态变得狰狞,有杀机迸发。
读书静心,但有些事注定无法安静。
正阳道长圈养资粮,把人当猪,都是为了元哥舒。然而不知哪个环节出了岔子,他杀猪不成,反而身死道消。不管怎么说,在其中陈三郎定然脱不开关系。
道父一死,元哥舒便等于断了一臂,这口憋屈气,无论如何都平息不住。
正阳道长死得冤枉,陈三郎却是春风得意,连中三元,绝对是鸿运当头才具备的成就。
不用说,他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气运,和之前正阳对其的放养促肥密不可分。
痛心的是,养猪成虎,使得事态变得不受控制。
每想到此,元哥舒便咬牙彻齿,夜不能寐。
“这笔账,不会一笔勾销;道父之仇,必要雪恨!”
元哥舒握紧了拳头,他目前最为顾忌的,就是父亲的态度,不知父亲对于这位新科状元是甚立场……
书房中,用过晚膳的元文昌一如既往地坐在椅子上审阅一些机要文件。书案上,赫然也摆放着一份金榜名单,上面陈三郎的名字还用红笔圈住,非常突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手里拿着的,便是一篇抄写下来的《岳阳楼记》。
读着文章,元文昌不动喜怒,看不出是甚态度。半饷,读完之后,放下文卷,目光隐晦,自言自语道:“龙君请饮,是甚意思?莫非真要应和皇帝的那道密旨不成?”
作为封疆大吏,手握重权,元文昌手眼广泛,在京城中不知埋下多少眼线,情报发达,许多事情根本瞒不过。
“如此,便是造势了。哼,不过一介寒门士子,无兵无力,那势岂是凭空造得起来的?”
“不亢不卑,胸怀高远,倒是个人才。更难得年纪轻轻,便养气有所成,若能罗致麾下,当为助力。”
对于陈三郎,元文昌确实动了爱才之心。上次乡试的鹿鸣宴,他带甲前往,出对子考陈三郎,便存着这份心思。
“心向明月,希望明月能照吾。否则的话,莫怪老夫雷霆轰击,乌云扫月了。”
人才固然难得,但若不能为之所用,便是碍手碍脚的荆棘,当除之。
………………………………
第一百九十六章:豢养道兵,风起云涌
(第二更完成,六千字送上,各位看得好的,请赏些票票!)
明月当空,繁星点点。
这已是陈三郎回到泾县的第三天。
三天来,大排筵席,全城宴饮,好生热闹。
泾县出了个状元郎,喜贺不可少。地方乡绅、名流、宿儒等都备着厚礼登门拜访;至于陈三郎的同窗们,自是不能落下,相约汇集而至。
排场礼节整整做了三天才告一段落,宾客散去,喧哗消弭。趁得空闲,陈三郎巡视完村坞根基后,健步上山,去见逍遥富道。
许久不见,这道士依然一副“好做高人”的姿态模样。自从在此地落户,建立起逍遥观,他正是凭着这副模样收获了诸多信徒,观中香火一天比一天鼎盛。瞧得镇守河神庙的蟹和雄平两妖都有些眼红了。
不过敖卿眉发了话,不得胡来。两妖却也知道自家本事,并非道士对手,故而只是眼红,不敢捣乱。
洞庭一别,逍遥成了观主,而陈三郎成了状元,此刻相见,难免唏嘘,摆了碗筷,在月下小酌起来。
经历了与黄大仙的生死之战,两者的关系进展颇快,宛然成患难之交,言辞交谈,自然坦诚开来。
说着说着,道士提及当日有人进城企图刺杀陈王氏之事。
虽然该事已属于过去,母亲安然无恙,但现在听着,也不禁捏一把汗,同时有怒火在心头猎猎燃烧。
俗话说:祸不及家人。对方为了乱己时运,竟要行驶抄家灭族之举,可恶至极。
道士瞥他一眼:“这些人乔装盗贼,可本道爷看,都是精锐甲士……话说到这个份上,你应该能猜出个大概来了。”
陈三郎点点头。
道士疑惑地问:“不过我倒是纳闷,为何你一路回来,却平平安安?”
陈三郎没好气地道:“你很想看到有人来杀我?”
“呵呵,非也。只是审时度势,本道掐指一算,料你有劫。然而你安然归来,无风无浪,自是感觉稀奇。”
陈三郎道:“好歹我也是新科状元,路上出了事,激起轩然大波,一般人可承受不起。”
“你真得这么想的?”
道士并不接受这个说法。
“你不是出家人嘛,怎地突然这么关心起来?”
“无量天尊,本道出家,心在红尘。再说了,要是你出了事,我这道观不得倒闭?”
敢情是因为这个原因。
陈三郎默然。
其中因由,他不知揣测了多少遍,身上的状元身份,并不足以成为一面护身符;恰恰相反,要是元哥舒要下毒手,根本不会让自己进入扬州,在别的州郡境内,就派人动手,最是干净利索。
这样一来,还能推卸责任。
既然一路顺风,无劫无难,那么起码能说明一点,对方暂时还没有杀心。又或者,洞庭龙君梦中邀请,属于一种造势,仿佛对外面的人说:此子已得到龙君赏识,你们勿要轻举妄动……
当然,这个信号并不清晰明确。能否让人买账,也不好说。
不管如何,陈三郎终是顺风顺水地回到了家,只是往后的选择,很快就会打破目前微妙的平衡。
想到那道密旨任命,心中叹息。
随着对天下局势的分析思考,陈三郎越发感到自己成为一枚棋子。拿捏住棋子的手,有皇帝的,有龙君的,有元文昌的……后面影影绰绰,不知还隐藏着多少只手。
被人把捏的感觉很不爽快。
原来踏到科举之路的尽头,考中状元,不过是另一条路的开端。
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