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之皇-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扶摇所谓的现代流行手法,其实就是哗众取宠罢了,根本没有丝毫的营养!而且解析的也不深入,都是一些皮毛罢了,这种书籍,会给学生们,孩子们,甚至是社会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呼吁各位专业人士,一起站出来,不要让这样的文章荼毒我们华夏人!”
张德开越说越嗨,最后竟然上升到国人高度……
张慧基本上是在林笑更新的第一时间就看了,看过之后,她简直对扶摇佩服的五体投地了,她喜欢扶摇的书,但是却第一次感觉扶摇这么让人佩服,这种才华,真是没法形容了。
首先能将历史写的这么幽默,这么直白,本身就不容易,看似一些搞笑的手法很简单,但是实际上却不然,运用编排起来极有难度,这些暂且不说,首先这种写法,这种创意,就是无比难得的。
历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因为它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不说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单说明朝三百年来说,这期间发生过多少事情,有过多少名人?这些人都做了什么?对历史走向有什么影响?对外交有什么影响?对民生有什么影响?皇帝都下了什么决策?这些决策最后的作用和结果是什么?
等等等等,历史太复杂了,不是谁都能写的,就是因为这样,很多人根本无法深入的分析,读者们看的也不是很透彻。理解不到当时的状况,可是林笑这本就不一样了,《明朝那些事儿》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读者们只要一看上去,就会自然而然的被吸引,甚至期待接下来的内容。
就那这次的第一章来说吧,基本上是有的人都在期待第二章的更新,不是因为扶摇断章断的好,而是因为他写的有趣,能够让严肃的历史变得生动起来。他运用的很多词汇,都是现在人一下子就能够理解的。而且有着形象生动的比喻,把当时的事物用现在的事物来解释,比喻,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
张慧是看得很投入,也很期待后续的内容,在她看到被转载出来的张德开教授的文章时,立刻在张德开的微型博客下面回复。
“张德开教授作为历史专家,对这件事情很有发言权,但是我想说的是,在不违背历史真相的情况下,让故事变得生动起来,让大家简单易懂,有什么不好的?这更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我认为扶摇此举,是一次改革,一次可以改变历史书籍风向的创新,就像他之前开创新武侠小说的时候那样,有什么奇怪的?历史就应该这样!”张慧和张德开虽然是本家,但是丝毫没有偏帮的意思。
张慧是一个理性的人,没有激烈的言辞,只是分析《明朝那些事儿》的好处,而其他人可就没张慧这么理智了,在看到张德开依旧这么诋毁扶摇后,立刻对张德开展开骂战。
不过张德开也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华夏著名历史学者牛黄山站出来力挺张德开,牛黄山是华夏公认的历史大家,对历史很有研究,曾经写出过《华夏上下五千年》这样厚重的历史书籍,主要是针对华夏从古至今所有时代的重大事件的解析,很有研究价值,他主张的就是历史要严谨,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学术研究,就要态度端正,他对林笑的这种看似儿戏的写作方法很不喜欢。
他在自己的微型博客中这样说道:“历史,是我们的镜子,通过研究历史,我们能够得到很多经验教训和反思,所以,在创作历史书籍的时候,要反复的查证资料,而且不能有半点的私自改动,其实历史书籍的创作,更加类似于整理,加上自己的客观分析,可以成为一本历史读物,但是像扶摇这种嘻嘻哈哈的写作方法,首先在态度方面,就是不够严谨,不够端正的,这是大忌。
历史本身就是严肃的事情,不容亵渎,我们要尊重历史,所以,尽最大能力写出真实的历史,才是对历史的尊重,才是对读者的负责。
在看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尽管第一章中我没有发现错误的资料,但是这种写作手法,会让这本书失误不断的增加,就算是扶摇这种创新是好想法,可是如果为了追求写作手法而忽略了历史本身,未免就本末倒置了,所以奉劝扶摇一句,还是安心的写小说吧,历史这一块儿,不需要你来掺和。”
黄牛山说的很不客气啊,直接说林笑不要在这个圈子混了,编写历史读物的伟大重任,就交给他们专业人士吧!
林笑看过这篇微型博客后,心里有点恼火,越是有名的学者,专家,就越目中无人,自以为是,遇到了不合自己胃口的,就被贬得一无是处……如此下去,华夏文坛怎能发展下去,华夏的历史怎能轻松的弘扬下去?
历史读物应该怎样写,好像只有他们这些专家学者才说的算,作家一点没有说话的权力,林笑不是害怕批评,他早就习惯了,但是他是认为牛黄山,张德开等人的态度才是真的不对,这样做历史,或许会被误导的。
何为历史?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所以,只要保证历史的真实度,能够让读者喜欢读,并印象深刻,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又有什么关系?
林笑没有直接为自己辩解,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时候进行自辩的话,就是弱了底气,露了怯,会让黄牛山和张德开更加穷追能打。
林笑用的是别的办法。(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二章 喜欢才是好
林笑的办法就是更新接下来的章节。
第二章首先就说到了元朝的灾情问题,书中依旧是用诙谐的方式来讲述的元朝的赈灾方式,和任何黑暗的时代都没什么不同,赈灾最后,其实是怕官员饿死……
朱元璋的命运,其实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改变的,当然,那时候他还不叫朱元璋,而是朱八八,或者朱重八。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
但老百姓是不满意的,很多人都不满意。
朱重八肯定是那些极其不满意的人中的一个。
灾难到来后,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
朱重八的愿望并不过分,他只是想要一个家,想要自己的子女,想要给辛劳一生,从没欺负过别人,老实巴交的父母一个安详的晚年,起码有口饭吃。”
朱重八的家人,在一个月之内,死得就剩他和他二哥了……
然后书中写朱重八去找地主刘德,刘德没有给一块地安葬他的家人,朱重八和哥哥抬着死去的家人,觉得天大地大,却没有一块地安葬亲人……心中那种愤怒和悲凉,所有的读者都能感受到。
这一点,就比很多正史强的太多,很多人第一次看关于明朝,关于朱元璋的过往,所以。看到朱重八悲惨的遭遇。都很心酸。心中也跟着愤恨那个时代。
而看过明史,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却知道,大多数的史书在这段故事的时候,都是写的一板一眼,并会大声痛呼当时的黑暗,都是着重讲述当时的社会怎么黑暗,百姓如何疾苦。可是谁也不曾写出朱元璋心中的感受,而林笑,却用现代手法,从朱元璋的角度来描写这段历史,让大家轻易的有了代入感,能够感受到朱元璋的感受,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能让读者投入感情的历史,还不好吗?
整个第二章,就是讲述朱元璋家破人亡,然后历尽艰辛的安葬了亲人。又做了和尚,乞丐……朱元璋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自己心灵的锤炼,为以后成就霸业打下了基础。
故事是这么个故事,但是林笑在这本书中的分析,却是最为重要的,历史故事,几乎所有的书中都会有所提及,但是分析,却不是每本书都有的,而且能分析如此到位的,也的确不多。
“如果说,在出来讨饭前,他还是一个不知所措的少年,在他经过三年漂泊的生活回到皇觉寺时,他已经是一个有自信战胜一切的人。
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很多人可能究其一辈子也无法完成。转变的关键在于心。
是的,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之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朱元璋从此变的内心强大,他已经具备了一个成功者的心!
林笑是两章连更的,没等读者们有喘息的时间,他又更新了第三章。
第三章一开头,就说明了元朝灭亡的原因,而且同样与其他所有的史书不同的是,他用这种写作手法,把元朝灭亡的最大因素,描写的极为逼真,让人一下子就能看明白。
最后还是有压迫就有反抗的戏码,各地农民开始造反,起义大军如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各地纷纷燃起,而朱元璋并没有像很多书中写的那样,听到起义,立刻从军,然后表现了他彻底的革命性……
这是本书中第一次开始与其他正史不同的地方。
这本书中,朱元璋依旧在寺庙敲钟,从种种迹象来看,他也还是一个普通人,会考虑失败之后被杀头等事情,所以林笑在书中特意说明,他认为这才是真实的朱重八。
因为朱元璋的遭遇,造就了他的性格绝不会鲁莽,所以作为一个正常人,而且是在这乱世中能够吃饱喝足活得下去的人,他是不会做出掉脑袋的决定的,他知道生命的可贵,所以他不会选择一条没有回头路的路。
看到这段的时候,很多读者认为林笑写的很真实,很自然,但是有一些经受多年传统正史荼毒的人,却觉得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应该有常人所不能有的气魄,怎会贪生怕死?所以心里对林笑所写的很不以为然。
但是他们如果仔细想一想,就会品味出,如果一个人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怎能成为皇帝?
在林笑所写的书中,朱元璋至始至终没有想过走造反这条不归路,汤河给他写信,要他一起造反,他把信烧了……本以为这样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