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网打尽!电影里水母大军攻打地下城的惊心动魄,相信大部分读者都看过,不再赘述。
对于地下穴居,也有不那么遥远的想象。八十年代末,《正大综艺》刚创办时,上演了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侠胆雄狮》。片中的狮面变异人和他的同伴也是完全生活在地下世界中。和“铁堡”、“锡安”不同,这个地下世界不是被单独设计和建造,而是由纽约市一些很普通的下水道、防空洞、地铁线组成。由于城市十分庞大,建设周期长达百十年,人工地下洞穴开挖过多,许多洞穴早就被废弃和遗忘。其中一些更是能够通到天然岩洞里,甚至接近熔岩层。
地面的警察们通过一系列案件,猜测纽约地下存在着某些神秘力量,但谁也不敢下去探个究竟。“侠胆雄狮”和他的同伴凭借这些蛛网般的地下道,可以自由往来于纽约各处,行侠仗义。而他的重要敌手也包括终日生活在地下的恶棍们。
今天,人类正在展望太空,计划到月球建屋,准备在火星登陆。但人类的足迹虽然已经印到月尘上,却从未超过海平面下几千米的深度。正是这个感慨,促使一代代科幻作家把他们的视线投向那个神秘所在——地层深处。
最后向读者介绍一个事实:中国在地层深处结构的研究领域处于落后水平,迄今为止只钻出了不到两千米的地质矿井。真正意义上的大陆科学钻探井连一口也没有。这一遗憾,就有待本书的某些读者来弥补了。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三编:时空探险(1…3)
第三节:幽幽深海觅神奇
凌渡宇跟在船长和上校背后,爬往舱上的驾驶室,在梯顶时,他停了下来,望往星光满布的壮丽夜空,空气中海水的咸味,提醒他宇宙虽无际无涯,但对主要生活于陆地的人来说,深不可测、阔不可量度的海洋,不就是另一个宇宙吗?其中充满了未知的事物,只是人类不去注意吧!(《浮沉之主》黄易著,77页,华艺出版社。)
这是黄易科幻代表作《凌渡宇系列》中,传奇主人公凌渡宇面对汪洋的一段感慨。这种感慨不止属于作家黄易,它存在于不少科幻作家的内心里。他们展兴挥毫,共同打造了一个独特的科幻题材——深海题材。在这类科幻作品里,故事主要发生在万顷波涛之下神秘莫测的黑暗世界。光线平均只能穿透两百米海水。对于平均厚度几千米的大洋来说,这只是薄薄的一层,这一层在海洋学上称为“真光层”。它不仅能透过阳光,也聚集着绝大部分海洋生物,算是我们熟悉的这个世界的延伸。而从那里再往下,那个高压、低温、黑暗的极端环境,就可以说是“另一个宇宙”了。或许我们又可以把这类科幻小说称为“真光层下面的故事”吧。
深海科幻的源头,自然要追溯到凡尔纳的名著《海底两万里》。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本书里第一次呈现到读者面前,从此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小说中写到:1866年,一只形似鲸鱼,巨大迅猛的海怪出现在大洋里。不断惊扰船只,甚至撞坏了一只军舰。美国军舰“林肯”号奉命出海,消灭这只“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随船出发,试图研究这种“新生物”。大洋上一番争战后,“林肯”号被撞损,阿龙纳斯落到海怪上。这才发现,它原来是一艘远远超越当时技术条件的高级潜艇。
不了解科技史的人,常常认为潜艇的构想最初就是被凡尔纳在这部小说里提出来的。其实,早在1670年,荷兰人就发明了潜艇。在《海底两万里》出版时,潜艇早已成为现实,并参与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凡尔纳在这部名著中真正的创见,在于提出了开发深海资源的可能性。
潜艇主人尼摩船长原是印度王子,反英斗争失败后,依靠天才设计和大量金钱,建造了这艘名叫“鹦鹉螺”号的潜艇。“鹦鹉螺”是一种深海贝类。它的肢体可以暂时脱离贝壳,在附近猎食,然后迅速返回自己的家。尼摩船长把潜艇当成自己的贝壳,带着一群部下隐居在里面,从此弃绝大陆,声称陆地上都是野蛮人,他们可以完全不依靠大陆便能生存。这不仅是豪言,也是科学技术上的挑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鹦鹉螺”号不仅是一只作为航行工具的潜艇,还是一个完整的深海资源加工厂。尼摩可以从海藻中提取糖,制造纸张,用墨鱼汁作墨水书写,用海洋中的矿物质发电。甚至穿好潜水具,在深海里捕猎。当然,他并不是真的永远与大陆绝缘,潜于波浪之下的同时,还一直在支持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而其斗争方式也烙下了深海的烙印:他在深海里养殖极品巨型珍珠,以此为各民族反抗斗争提供经费。
在小说里,尼摩如此深入地依靠海洋生活,当然是为了逃避英国人霸占的陆地和海面世界。而读者却可以从中读到另一层意思:原来在那滚滚波涛的下面,竟然蕴含着足够养活人类的宝库。
在开发海洋方面,别利亚耶夫的《种海人》也是值得一提的佳作。它别具一格,将小说的主要人物设定为一群以海为生的渔民。他们在浅海区建立简陋的海下住宅,以种植海藻为生。出现在这部作品里的技术都不是什么高新科技,除了一种体积极小,能量巨大的蓄电池,都是当时已有的技术,甚至有些还是手工业时代的技术。但作者可谓进行了“系统集成”的工作,把一些简单技术结合起来,设计了很有现实感的海底住所。与《海底两万里》相比,《种海人》在开发海底资源的细节上更接近当时的技术条件,甚至引用了大量同时代的海洋开发数据资料。小说还描写了苏联人与日本人在争夺海底资源方面的冲突,可以说是最早描写海洋资源冲突的科幻小说。
中华民族是个大陆民族,出生在黄土地上的文人墨客对海洋素不敏感,从未写出《白鲸》、《老人与海》之类歌颂海洋的作品。直到今天,虽然海洋经济在中国整体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更多的人靠海吃饭,但在文艺作品中,海洋的影子仍然微不足道。只有中国的科幻作家是一群另类。他们从不吝于表现深海的神秘与浩阔。
在《海底捕猎》(《中国最新科幻故事》,第四卷,354页)中,作者丁彩霞便给我们描述了一翻八千米深海的景观:在巨大的压强和无边的黑暗中,竟然生存着龙虾、火蛟、巨型章鱼等海洋生物。人类携带深潜器具,在巨型海底植物间品尝着打猎的乐趣,仿佛陆地上一般自由。现实中,人类虽然能够穿着太空服在太空中漫步,但却对付不了每下降十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的深海高压。迄今为止只能乘坐潜水器进入深海。
对于现实的人类来说,人类从间接意义上讲,还不是深海的主人。因为即使是海洋学家,人类探索深海的尖兵,对那里也所知廖廖。而在一些科幻作品里,从直接意义上讲,人类也不是深海的主人。他们为深海另外设置了主人:深海智慧生物。主力作家星河曾经创作过一部深海题材长篇科幻——《海底记忆》(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出版)。在这部书里,作者让拥有文明的海豚成为深海真正的主人。主人公“我”是一个大学生。在自己失去记忆的情况下,莫明其妙地出现在某海滨城市,又莫明其妙地登上飞机。在突如其来的劫机事件中,“我”被无法抗拒的念头驱使,与劫机犯搏斗,导致飞机坠入大海。
“我”在海底醒来,发现自己和所有乘客都被关在一个海底基地里接受检验。这个基地竟然处在三万米以下的海沟里,大大超过世界上已知最深海沟的深度。基地的主人藏身在一个个大“冰箱”里移来动去,不见真容。通过自己的侦探,以及一个叫“姗姗”的人类的帮助,我得知了全部秘密。原来,地球上最富于智慧的生命不是人类,而是海豚。只是由于他们的生存环境过于安逸,空有智慧而没有发展出高度文明。后来,它们羡慕人类文明,试图据为己有,便制定了“记忆结点”计划。通过人为制造的海难,将人类带入海下基地,在大脑深处植入“记忆结点”。这个结点不仅被害人本身拥有,而且可以遗传给后代。将来,海豚们可以唤醒这个结点,支配被害人为它们服务。经过许多年的秘密操作,竟然有两亿人被植入了记忆结点。而“我”是仅有的能够回忆起真实情况的人类。在姗姗和她父亲的帮助下,“我”逃离深海基地,准备把事情真相告诉给人类的科学家。
海豚确实是海洋里最富于智慧的生命,甚至超过灵长类,成为地球上仅次于人类的智慧生命。所以,描写海豚文明的科幻作品也有很多。当然,对于海豚智慧也有不太夸张的写法。美国科幻作家戈顿R迪克森创作的《海豚之路》便是一例:由威勒尼尔基金会赞助的一个海岛研究所,因为专门研究海豚语言,又被称为“海豚之路”。最初,他们研究被捕获的海豚。但由于研究所的环境过于人工化,不利于海豚生活,科学家们便将水池与大海连通。结果,家养的海豚逃走了。但不断有野海豚来到这里住上一段时间。
科学家马尔专门研究海豚语言。海豚可以发出复杂的声波,彼此沟通。马尔录制了大量“海豚语”,渴望与海豚交流。但最后他发现,单单知道声波信号所代表的内容,完全不能达成这种沟通。除了声音,交流时的气味、动作、位置、甚至当时的环境、天象,都是“海豚语”的一部分。马尔大彻大悟。他用潜水器具将自己尽可能化妆成海豚模样,和两只野海豚一同出海。在大洋深处,两个种族之间开始了第一次交流。马尔彻底理解了海豚语,并且了解到,其实海豚们也理解这个研究站的作用。在马尔努力研究海豚语的同时,它们不断游到这个站里,努力地与人类沟通。
现实中的海豚固然智慧,但终究与人有差距。一些科幻作家干脆就描写“海底人”与人类并行称霸地球的故事。大陆作家风保臣在《深海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