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怪兽外,外星人也普遍使用模型来表现。以《异形》、《异种》为代表。不过,模型制作最大的难度,是它们的动作速度不够快捷。这一技术也受到电脑动画的威胁。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一章:科学的根基与科幻的根基(1)
第一章:科学的根基与科幻的根基本卷正文
第一节:什么是科学哲学
第二节:“怯魅的过程”与科幻的诞生
第三节:演绎思维与科幻创作
第四节:“正确”与“科学”
第五节:奇迹与“解构”
第六节:自然科学的“霸权”
第一节:什么是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里,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知识部门,原始科学就包含在这中间。一些哲学家在对自然的研究过程中,也建立了研究客观世界的方法论。比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就对科学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了近代,培根的归纳法和笛卡尔的演绎法更成为科学哲学的重要思想源头。另一方面,科学家在遇到方法论问题时,也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成为科学哲学的又一源头。
现代科学哲学的形成可以溯源到赫尔1833年出版的《自然科学研究序论》,早期的重要人物有W休厄尔,JS密尔等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E马赫、K毕尔生、J彭加莱等都在各自的著作中阐述了科学哲学的观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B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所开创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促进了科学哲学的蓬勃兴起。四十年代后,科学哲学在反对和批评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有关科学活动的研究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代表人物有H赖兴巴赫,K波普尔,W奎因,N汉森,TS库恩,P费耶阿本德、I拉卡托斯、S图尔明,D、夏皮尔。在中国,科学哲学曾经被称为“自然辩证法”,以科学哲学这个名词与世界接轨,是晚近才形成的
有趣的是,科学哲学越是发展,其视野越是开阔,和科幻文学的联系就越密切。我看后现代哲学的书,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象在看一本科幻小说!在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无数的科幻题材!舒东,《以科学哲学引导科幻创作》《科普研究》2000、5期
科幻文学能够从科学哲学中吸取什么营养?最早讨论这个问题的是安徽作者舒东。他在天津南开大学读建筑学博士期间,曾经创作过《以科学哲学引导科幻创作》一文,发表在《科普研究》2000年五期上。该文介绍了西方科学哲学的若干代表流派,如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库恩的范式理论、费耶阿本德的理论,等等,并且尝试着分析它们与科幻文学的关系。可以说是这一课题的有益尝试。作者将科学哲学与科幻创作间的关系总结为四个方面:
“1、科学幻想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必须以现有的科学成果为基础。这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科学的本质。
2、科学幻想必须具有符合一定逻辑的思维开拓精神。科学哲学不仅自始至终鼓励科学思维的创新和进步,也的确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科学逻辑思维方法。
3、科学发展和科学进步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科学幻想在涉及科学的某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形态时不可能摆脱这些基本的逻辑。
4、科学哲学并非强加于人们的思想信念。每一个科学作者都有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科学观的权力。但是,一旦你已经选择了一种哲学观,切忌因理论的内在逻辑错误而导致自相矛盾。” 舒东,《以科学哲学引导科幻创作》《科普研究》2000、5期
笔者在创作本文之前,能够找到的惟一同类题材文章也只有这篇。可以说,舒东在此进行了最早的探索。
另外,一些科学哲学工作者在其研究领域内,也讨论到科幻创作问题。北京大学科学哲学系的田松、刘华杰等人都曾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分析过科幻小说与科学哲学的关系。
科学哲学的领域十分广泛,科幻文学所涉及的只是其中个别内容。在这中间,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科学与伪科学,现代反科学思潮三部分内容较多,在后面有专章分析。本章初步介绍一下某些与科幻文学有关的科学哲学观点。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一章:科学的根基与科幻的根基(2)
第二节:“怯魅”的过程与科幻的诞生
在古人的眼里,客观世界既然象人那样不停地运动和变化,那么它必定是“活”的。春去秋来、风霜雨雪、日升月落,在古人眼里都是由某些精神体支配的原故。于是,在这些现象背后,必然存在着意志、善恶、价值和目的等因素。而它们和人类行为息息相关。天遣、神恩之类的观念遍布古代世界各处。所以,古人的自然观是附魅(enchanted)的。
在过去,即使那些奋斗在科学第一线的科学家,很长时间也是用这种眼光来看待自然的。神明与精灵充斥在他们的学术作品里。古代天文学将行星运行轨道确定为正圆,是由于正圆“最能体现神的完美”。托利差利进行大气压实验后,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自然不喜欢真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后,认为这种超距作用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整个自然都是上帝的身体”。早期解剖学家孜孜不倦地研究人体构造,因为精妙的人体结构“最能体现造物主的智慧”。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当然,近代科学从诞生到今天,一个主导倾向就是“怯魅”(disenchanted) “怯魅”又译为“除魅”,指在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中,逐渐排除精神体作用的一个漫长过程。通过怯魅,自然被当作纯客观的物质集合,客观世界无生命、没有喜怒哀乐,不再与价值、意义等精神现象相关,更不受人类思想感情的支配。今天,无论你学习研究哪一门科学知识,都可以看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句定语,这便是数百年“怯魅”过程的结果。有趣的是,怯魅过程使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由意志的限制,却使得人类控制自然力量的范围逐渐扩大。人们不再祈雨,却可以人工降雨,不再用巫医驱魔,却可以用医药治病。
詹姆斯冈恩在小说《魔法回归》里,从一个特定角度描写了这种“怯魅”过程。小说里的重要人物阿尔玛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意念医生”。他很有自觉意识,从来不声称自己的医术是科学,而是直截了当地声明自己是巫医。他站在巫医的角度,向受过医学教育的诺兰医生感叹巫医的历史命运:曾经大受崇拜,后来被视为妖人受到打击,最后成为被社会冷落的一群怪人。
正因为在古人眼里,自然万物都受意志支配,所以,只要那些神秘的精神体有意愿,它们就可以产生出超自然的神迹,包括神明现身、灵魂附体、物体变幻等许许多多。而人类社会中的通灵者们,则可以和这些精神体沟通,请求或者诱使它们制造神迹,这样就形成了魔法或者巫术。
在古代小说中,神迹、魔法无处不在。它们不仅是神魔小说的主要情节,即使在“现实题材”作品,也很自然地穿插着神迹。大家看一看《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就能发现这个普遍规律。在作者心目中,超自然神迹本来就是世界的一部分。
在近代科学逐渐“怯魅”的过程里,文学家们也在自己的作品里减少神迹或巫术的份量。比如,斯威夫特充满奇迹的《格列佛游记》里,仅有“格拉布答布卓布”一处,描写了“招魂术”这样的巫术,其它情节无论多么怪异,都是自然的,物质的。尽管斯威夫特对科学持有异议,但他的创作却明显受到“怯魅”的影响,有意地回避神迹和魔法。
科幻小说的诞生,是“科学奇迹”代替“神迹”的结果。科学奇迹是小说作者杜撰出来的,超现实的。但它们又必须是客观的、自然的、非精神的。早在一百多年前,凡尔纳在研究爱伦坡的作品时,就写下了这样的结论:现在,我想提请读者注意一下这些故事里的唯物主义方面。在这些故事当中,我们从没发现天意的干预。爱伦坡似乎不接受这种天意干预,并主张用物理法则来解释一切;必要时,他甚至自己虚构出这样的一些法则来;在他的身上,我们感觉不到使他不断地静观超自然的那些信仰。”(转引自《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传》上卷,107页)早期一些科幻萌芽作品里,也有些许巫术的痕迹,如梦游、移魂、催眠术等等。但到了十九世纪末期,严格的物理界限就成为科幻文学的边疆。
可以说,后世科幻作家一直沿着这条路走向今天。特别是西方作家们,在那里,魔幻文学有强大的传统,相当一批作家既是科幻文学作家,又是魔幻文学作家。他们也更清楚这两种文学样式的不同。
认为科学幻想小说继承自幻想小说是不够的,宣称它是科学时代的幻想小说则是错误的。它是以世界的统一性为前提的神话故事,是建立在为所有人接受的某种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科幻小说》,123页,(法)加泰尼奥。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
不过,视科幻小说的诞生为受到科学界“怯魅”这一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并不是说神魔小说与科幻小说相比,是一种低级落后的文学。神魔小说在文学大家庭里自有其位置。而是说,在“怯魅”过程的影响下,科幻小说最终与魔幻小说区别开来,拥有了自己的特性。
“怯魅”过程在科幻小说的一个典型影响,就是许多科幻作家们翻改古代神话的题材,把它们置于客观、自然的背景下。比如,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通常是魔幻小说里天使或魔鬼的翻改,魔法与巫术被翻改成“特异功能题材”,大量魔法工具被翻改成神奇的科学发明,等等。一些科幻作家干脆直接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