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起来的,仍然是科幻片。
1989年,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了科幻片《深渊》。它是否第一个采用了电脑动画,尚未考证。但它是第一个令这种特技产生影响的电影。《深渊》的情节并不新颖:外星人在几千米的海沟里建立基地,最终与人类形成和平接触。可谓《第三类接触》的“深海版”。影片中出现了两处电脑特技镜头:一是外星人将海水聚合成蛇形,探入人类的深海基地内部。二是外星人航行器在深海里出现,光彩绚丽,美焕美伦。从这部电影以后,电脑动画将科幻片的想象力更多地变幻为银幕奇景。
在《终结者》第二集里,初试婴啼的电脑动画被特技专家卡梅隆带上了一个台阶。这部影片塑造了“液体金属机器人杀手”的形象。这种液体金属可以任意变形,凝固后又锐如精钢。它没有什么科学上的依据,可以说是单纯为展示电脑动画效果而建立的角色。不过,在这部电影里,尽管液体机器人千变万化,但同一个镜头里还只能出现一个电脑动画设计。
从此以后,电脑动画开始高速发展,大行其道。电脑动画在一部影片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美国电影界自豪地将1993年的夏天称为“好莱坞数字之夏”,因为他们认为真正的数字技术以1993年八月的《侏罗纪公园》为发端,之后才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银幕叙事圈——中国电影》29页,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部电影里,电脑已经能够在一个画面里虚拟出几个活动的形象,甚至是一群恐龙。到《星河战队》里,那铺天盖地的“虫族”又将电脑动画推向一个新台阶。
最后,到了《最终幻想》里,电脑动画达到一个极限: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由电脑动画制作的仿真电影,而不是卡通电影(第一部电脑动画制作的卡通电影是《玩具总动员》)。这是一部“灭世题材”的科幻片。描写了某种单纯为能量体的生物入侵地球后的惨状。《最终幻想》以写实的手法,创造出完全由虚拟人物构成的影片。不过,以笔者所见,这种完全由虚拟人物“演出”的影片,恐怕会和立体电影、球幕电影一样,只能带来一时的新鲜感,观众不会认同它。《最终幻想》不仅本身票房惨败,从它上演到现在的几年里,几乎没有成功的后继者。
2002年,卢卡斯推出《星战前传》第二集《克隆人进攻》。它再一次创造历史:第一部由数字摄像机,而不是摄影机拍摄的电影。摄像机远比摄影机灵活,加工特技也很方便。但由于影像质量始终赶不上摄影机,只能拍摄电视屏幕上出现的画面。这一次,卢卡斯破天荒之举,将开创世界电影的一段新历史。他本人就声称,再也不会用胶片拍摄了。笔者相信这一点,因为我们平常人使用数码相机后,都很难再去习惯光学照相机。
由于特技水平的提高,大量二十世纪的科幻名著得以搬上银幕。计有《星河战队》、《少数派报告》、《我,机器人》、《全面回忆》、《沙丘》、《地球杀场》等多部。包含在科幻小说里的魅力可以进一步释放出来。而《特警判官》、《星际旅行》、《蜘蛛侠》、《蝙蝠侠》等漫画故事,或者电视片也可以拍摄宏大的电影版,在银幕上增加了新颖视觉效果。
单纯有电脑特技,没有艺术含量,也不可能构造优秀的科幻片。《入侵脑细胞》为我们提供了正面例子。影片中的变态杀手将受害女子囚禁在地下室的水箱里,漫漫地放水将她杀死。当警方抓到杀手时,他已经因为发病而永远昏迷。警方请心理学家运用先进技术,进入杀手的梦境,寻找受害人被囚禁的地点。于是,影片大部分是在讲述变态杀手的梦境,意识流色彩非常强烈。但更令人称奇的是,意识流本来以非理性为逻辑出发点,而这部过半时间由意识流画面组成的影片,出发点却是非常理性的科学技术,是“写实的意识流”。这可以作为科幻艺术特殊表现力的例证。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三章:高科技时代(2…2)
当然,即使在这个时代,仍然有不靠高科技,而是靠传统特技加上大投资试图取胜的电影。它的代表就是1995年上演的《水世界》。它以创世界纪录的投资始,以票房惨败终。其实,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极为出色。影片描写了在被水淹没的世界上,一群群蒙昧状态的人寻找“干土”的过程。其间当然不乏追逐打斗的场面。但是,影片对原始状态生活环境的描绘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是背景,甚至演员的言行举止间也剔除了“文化”的痕迹。粗犷和蛮荒的风格贯穿影片始终。
不过,除了深海场面外,《水世界》完全靠巨资搭建实景来拍摄,甚至在暴风摧毁布景之后,继续搭制新景。这种作法似乎已显落伍。它的姐妹篇《邮差》重复走这条路,搭建了号称世界电影史上最大的人工外景——废矿场。但它丝毫未给观众以神奇感,甚至没有什么印象。《邮差》也以票房惨败而告终。这说明,科幻片自有其规律,巨资也要用对地方才是。
1999年出现的《矩阵》(通常翻译成《黑客帝国》)给二十世纪的科幻电影留下了一个出色的结尾。在这部电影里,技术和电影语言运用高度结合于一体。举个例子:在第二集中,有一个高速公路上的追逐场面。莫菲斯站在集装箱顶上,黑衣密探跳下来,两个人隔一段距离对持,蓄势待发,然后交手。这个蓄势待发的过程,主要是给观众一个情绪准备,在传统格斗电影里很常见。但在此处,导演让镜头围绕着他们,三百六十度由远到近转了一圈。静的人和动的镜头结合在一起,将“蓄势待发”这个过程在银幕上提高了一个层次。而这个旋转镜头又是在高速公路背景上拍摄的,没有电脑动画制作不可能完成。
我们可以从历届奥斯卡奖科幻片获奖总名单中,侧面看到这一波科幻片高峰的影响。直到1953年二十六届中,《星际战争》(派拉蒙电影公司)获得最佳剪接奖,这才是科幻片进入奥斯卡的开始。从那以后,零星有个别科幻片获奖。而带来突破的则是《星球大战》。1977年,它获得了六个奖项。从那以后,科幻片很少缺席奥斯卡奖。一年拿数个奖项也是寻常之事。
在这些奖项里,“特别视觉效果奖”几乎为成科幻片的专利。1963年奥斯卡奖设置特别视觉效果奖。直到1966年,才有科幻片《奇异的航程》获奖。从那以后到1976年,十年中只有三部科幻片获得此奖。对于一种以幻想画面为专长的类型片来说,这个成绩不算突出。
但是,自1977年《星球大战》获此奖开始,到1999年《黑客帝国》获此奖为止。二十二届里面,科幻片获视觉效果奖十二次,其它类型片,包括现实题材影片和魔幻影片加在一起只获得六届此奖。余下四届空缺。可以说,这个比例正好是与科幻片第一高峰相吻合。
不过,自1999年后,科幻片在这个奖项上遇到了它的敌手——魔幻片。《指环王》包揽了此后三届特别视觉效果奖。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单靠视觉效果来赢得观众,已经不足以支持科幻电影了。毕竟这个奖项与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主演,甚至配角奖相比,还是比较边缘的。直到目前,只有在1986年,在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扎纳克和布朗影片公司合拍的《天茧》中,唐阿米奇获得过最佳男配角奖。这是科幻片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次获得表演方面的奖项。
科幻片的技术进步,绝不仅止于制造了大批银幕奇观,它也最大程度地挖掘了电影的美学潜力。象《星球大战前传》中仙境般的“纳布星”景色,可能几十年前就闪现在电影导演和美工师的脑海里,但他们知道技术上没有可能性,估计根本不会把这种念头变成“造型阐释图”,更不用说最后表现在银幕上了。而现在,特技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以便把电影人脑子里的美景变成现实。
其实,这种变化并非科幻片一家如此。象中国的武侠电影,早在五六十年代,港台电影人就试图把武侠经典搬上银幕,复现那些飞檐走壁、外气伤人之类的奇观,直到九十年代才成为现实。《指环王》出版后半个世纪,电影人才有足够条件把它搬上银幕。只不过,在当代电影的技术进步中,科幻片作出的贡献最大而已。
由于计算机硬件价格呈几何级数下降,而软件性能呈几何级数上升。短短十年间,电脑动画技术大幅度普及。目前在美国大约有90%左右的影片或多或少的采用了数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尤为重要的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单片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银幕叙事圈:中国电影》40页。)这还是九九年的情况。到了今天,数字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肯定更为突出。现在,它已经不再是什么高科技,而成为一种普通的体力活:由电脑操作员耗费时间,一祯祯去制作而已。最关系的问题已不是技术,而是导演对银幕形象的创造能力。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三章:高科技时代(3)
第三节:科幻片的英雄们
在科幻电影的高科技时代来到前,便有梅里爱、弗里茨兰,库布里克等专门以科幻片为擅长的导演。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类导演才大量涌现。把科幻片推向了一个新高潮。除了前面介绍过的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外,还有两个人值得纪念。
迈克尔克莱顿是这批导演中的异类。影视工作者擅长摆弄机器设备,调动画面。在文字方面也有专长的很少。据说斯皮尔伯格就是许多天不读一本书。《星球大战》、《外星人》等电影成功后,也推出过电影小说。不过,那都是电影原创的衍生产品,制片人雇人代笔的。但克莱顿却是亦影亦文,在两个领域都达到一流境界的人。本书第二卷介绍了他的科幻小说。这里介绍一下他在科幻电影方面的成绩。
1973年,米高梅电影公司拍摄了科幻片《西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