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科幻小说电子书 > 科幻纵览 >

第128章

科幻纵览-第128章

小说: 科幻纵览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的小鸟都不再歌唱,所有的昆虫都不再低吟,从这一点来看,仿佛是死亡之神笼罩了大地和天空!

星河《残缺的磁痕》

杨道永的科幻小说《与烈日擦肩而过》描写了几个中国宇航员在太空灾难发生后,沉着应对,依靠“掠日彗星”绕过太阳返回地球的故事。下面这段排比句,描写了掠日彗星大分裂时的情形:

就在这时,象是一千张布幔一同撕裂,一千只汽笛一道拉响,一千台火箭发动机一起点燃,一阵撕裂天地的啸声穿透重重舱壁涌进他们的耳朵。一瞬间,他们不仅再也听不到什么,甚至再也看不到什么。皮肤上的冷、热、触、痛也都变成了一种针刺般的锐痛,仿佛这啸声成了天地间惟一可以存在的感觉。杨道永《与烈日擦肩而过》,《星云丛书》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九章:科幻小说的鉴赏(1)

上九章前言

小说鉴赏最初只被认为是创作之外的问题。但在“接受美学”的大力提倡下,人们开始认识到,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了一次美学创造。试想,如果一个作者费尽心机,在小说中制造了一个伏笔、设置一段悬念,安排了误导师读者的机关,或者运用了几个双关语,写下一段美文。但这篇小说却从未发表,这些蕴含在里面的艺术潜力就完全不能释放。

于是,成熟的鉴赏,优秀的鉴赏家是一部小说、一类小说成功的基础。科幻文学发展的一个瓶颈,正在于览赏方面的不成熟。

第一节:科幻小说的特殊魅力

一些科幻界人士,如阿西莫夫曾经发出豪言,说科幻文学可以取代一切文学,因为它穷尽了一切可能性,而现实题材的文学只能局限于现实之内。这种进取精神虽然可嘉,但本身并不现实,科幻文学不可能代替一切文学门类,它只是一个有着独特审美趣味的特殊种类。

科幻文学的欣赏,从大原则上讲和普通文学并无不同,只是有其自身的小特点,那就是它的趣味建立在传奇性、幻想性上。当一个人从书架上发现一本标有“科幻小说”的作品时,他的脑子里肯定会猜测,这个作者将要给我提供什么样的奇思妙想?这种欣赏定式就是科幻文学的特殊欣赏问题。这可以说是科幻文学的大众趣味吧。

在整个科幻文学发展的早期,或者在某国科幻文学起步的阶段,科幻作者们把这种传奇性简单等同于猎奇性,在创作时把穷尽各种可能作为探索方向。这个时期的科幻读者往往是青少年,也极易接受猎奇色彩的作品。他们更多地,是把科幻小说当成奇闻异事类作品,而不是艺术品。甚至谈不上鉴赏。

但这样的科幻小说是浅显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都不高。和其它种类的幻想文学的界限也不清楚。于是,深入发展的科幻文学,往往把它的奇幻色彩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使在当今社会,绝大部分人也不从事专业科学研究。科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本身就是超现实的,神奇的。如果我们把视野投向科普工作,会发现眼下大部分科普图书和科普报刊,也主要着眼于科学的超现实色彩,而不是它的专业色彩。

欣赏科幻小说,应该具备必要的科学知识。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欣赏科学本身的价值取向。如果一个读者对科学本来就有抵触情绪,恐怕不会成为科幻小说的欣赏者。

前面也提到,科幻文学发展演化了一百多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环境。一个读者如果刚刚接触科幻小说,恐怕难以进入这个话语环境。这个时候他最好多一些经典开始读起,以免被劣作倒掉胃口。无论什么文学门类,劣作的数量总要远远大于精品。

不过,严格来说,科幻文学的特殊语境虽然是现实存在的,但却不利于科幻小说向全社会推广。笔者非常希望把科幻小说扩展成为一种有特色的主流文学,而不是一个小圈子里的东西。

在欣赏小说时,要注意一点,人的语言接受能力远远强于表达能力。也就是说,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中,听和读的能力远远强于说和写的能力。无数的人能听马三立的相声、单田芳的评书、赵本山的小品,但不等于他们也都能讲得那么“遛活”。同理,无数的人都能欣赏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不等于都能写出那样的作品。如果我们都要达到凡尔纳、克拉克的水平才能读他们的科幻小说,那么也就没几个人去读了。

这个道理在读者批评作品时非常重要。很多读者知道“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他们会说,我虽然写不出来,但能看出来作品有怎样怎样的不妥之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不知道这个道理,他们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挑出某部作品的毛病,就等于自己高于那个作者。

这种误解在面对伟大经典时,或许还不明显。因为经典的光环至于使人在评论时要谨慎一些,免得被人视为外行。但那些面对新作者和新作品时的批评,有许多都包含着这种误解。他们不是从技巧上批评一部作品,而是从道德上贬低一部作品。另外,在对同一部作品态度矛盾的双方争论时,也会出现这种刻意贬低的情况。

就我个人而言,某些作品确实可以从道德上进行批评。但那既不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我的不一致,也不是作者的技巧水平差,甚至也不是由于作者对科幻不了解而创作了有科幻之名无科幻之实的作品。笔者反感的是作者在创作时明显不认真,应付、拼凑、敷衍了事。这种不认真从作品本身是能够看出来的。

近年来,确实有一些封面上标有“科幻小说”字样的出版物,内容胡说八道,读来令人喷饭。更兼在不知情的人那里败坏了科幻文学的名声。所以科幻圈内的朋友谈起这些作品,经常愤然。韩松曾经撰写文章,专门点名讽刺了其中几部。可参考《想象力宣言》。

另外,有些科幻作者初出茅庐时尚能兢兢业业,稍有成就便开始糊弄读者。这涉及到一个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可以遣责的。但如果是一位科幻爱好者,在业余时间凭借努力加热情创作了一篇科幻小说,即使水平不出色,或者有重大缺陷,我们也应该以鼓励为主。

当然,如果作者在小说里总爱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明显的宣传企图,或者爱教训人,爱指手划脚,这类的作品读者也会自发地反感。读者还要求作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尽可能地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让读者跟作者一道观察、体验、创造、而不要那种板起面孔的说教式的叙述。《小说创作技巧》7页。刘安海著。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九章:科幻小说的鉴赏(2)

第二节:感受式阅读与理解式阅读

欣赏文艺作品有两种方式,或者说两种取向。一种是感受式的,也就是,感受作品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对心灵的拨动。在这个时候,鉴赏者要细细体验自己的感觉。要作到“空灵”,也就是,在欣赏时,把先入之见抛开,让自己暂时变成一块白板。

严格来讲,在欣赏一部作品时,不带先入之见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选择甲作品而不是乙作品时,其中就包含了先入之见。科幻出版物上都标有“科幻”二字,科幻小说上面注着作者的名字,它们都会给我们带来某些预期。虽然读者可能没有清楚地体会到自己的预期心理。

心理学家曾进行过这样的实验,要求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对两段作品做出评价反应,并事先告诉他们,第一段作品出自英国文豪狄更斯的手笔,而另一段则由一无名文人写成。结果表明,由于提示,对两段作品的评价截然相异,对第一段作品是敬仰和赞叹,而对第二段作品则是严厉地挑剔。其实,后一段也是狄更斯所作。(《文学理论要略》269页。童庆炳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面对这种自然的心理规律,我们更要加以警惕,警惕自己的先入之见,破坏对作品本身的欣赏。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几个人一起看电影、电视,别人都在静静地看,惟有某人不时地品头论足。这种行为不仅不礼貌,从鉴赏的角度讲,他的欣赏过程也肯定是支离破碎的,他本身没有入戏,更没有真正的去体验。……接受主体似乎能够忘却对作品的虚拟世界的感受。此时,在接受主体和特定作品之间就仿佛会确立起一个更为完整、更为博大的天地。主体一旦将僵硬的理解力…抽象的知识、冷漠的功利判断等有意识地插入其中,这一由情感灌注的完整、博大的天地就将不复存在。(《文学理论要略》童庆炳主编2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许多人在进行感受式阅读后,会写下自己的体会,这就是读后感。读后感的重点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它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感觉。因此,读后感不需要全面分析一部作品。作品中某一情节、某个人物、甚至某句话打动了自己,就可以写下来。

大部分读者不理评论家,他们翻看文学作品都是在进行感受式欣赏。在这种取向的欣赏过程中,作品本身是最重要的,至于作家为什么,以及怎么创作了这部作品则在其次,甚至几乎不予重视。而另一种欣赏——理解式鉴赏,或者叫分析式鉴赏,则试图理解作家创作作品的原意。要知道,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一种浓缩。往大里讲,是作家人生经验,个人性格的浓缩。往小里说,是他围绕着这部作品所听所看、所思所想的浓缩。一篇一万字的作品,作者可能预先研究了十万字的资料。因此,作品每章每节每段文字后面,常常是含有深意的。理解式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这种深层涵意。作者总有“知音难得”的抱怨,正是因为读者往往只顾及作品本身,不去体会他创作时的“深层含意”。

理解式阅读体现着对作者的尊重,也是一种深入钻研的态度。但要对一篇作品进入理解式阅读,单是作品本身远远不够,还需要同时阅读围绕这篇作品的背景介绍、作者的创作经验谈、评论,等等。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