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帮闲累上多少倍。而且这活计还不稳定。来码头上寻活计干的穷人越来越多,除了极个别和好几家商行的管事都相熟的人,谁也不能保证每天都能找到活儿干,大部分人一个月只能干上十几二十天。而帮闲这份儿活计至少能干上一个月,除开下雨,天天有活,相对稳定。因此村里头很多人都抢着来给他们家帮闲,其中不乏青壮年。
出乎意料的是,在一大批踊跃报名的人选中,他们家选的几个人,不是上了年纪的,就是半大小子。落选了的乡亲们虽然有些遗憾,可谁也没有不满,反而对他们家充满了敬意。
乡里乡亲的,各个人家的家境相互间都清楚得很,那些选上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家徒四壁,并且家中没有壮劳力。像他们这种年纪的,就算想去码头上挣命,人家也会嫌弃。即使勉强招了他们,也绝不会给足工钱,最多给个十几二十文钱。乡亲们都看出来了,他们家这是有心在帮衬日子快要过不下去的人家。
再加上他们家不单公开了番薯粉的方子,见到乡亲们起早贪黑地排队等用石磨,还把自家新买的磨盘直接拉到旧石磨那儿,供乡亲们一起使用。一时间乡亲们都对他们家赞不绝口。
别看那些请来帮闲的乡亲们老的老少的少,可手脚很是麻利,加上他们感念姜老爷子一家的恩情,干起活儿来更是卖力。于是不到半个月的工夫,新铺子就即将完工了。
这一日,铺子里大家忙过了早上的饭点,赵永忠和赵三郎就去工地帮把手,赵四娘也跟了出去。
自从这近三十亩地都归了赵四娘家,赵四娘每天这个时候都会去巡视一圈。
别人若是看到自家的田里满是杂草,十成里头有九成坑坑洼洼,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水塘,甚至有一大块根本就是连番薯都种不了的河滩地,肯定是笑不出来的。可赵四娘不同常人,每次见了都乐呵呵的,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对这块她很看好的土地做着规划。
今天赵四娘比平时走得稍微远了一些,来到了最靠近码头的那一块地方,结果让她看到了很不堪的一幕,再定睛查看了一番被杂草掩映的地面,更是让她当即黑了脸。
匆匆回到铺子后,赵四娘坐着发了一会儿呆,就立刻起身准备起工地上众人的晌午饭。饭一做好,赵四娘就让她娘和小姨送到工地上,不要耽搁赶紧把她爹和大哥给叫回来。
姜氏她们见赵四娘板着一张小脸,以为赵四娘有什么大事要和家里人商量,忙应了下来,把饭菜搬上手推车后推起来就跑。不一会儿,赵永忠他们就风风火火地赶了回来。
见铺子里没有客人,赵四娘就让大家围坐在了一起,然后很郑重地说道:“铺子就要完工了,接下来别忙着盖咱家的房子,咱们得在码头附近先盖上一间茅房!”
赵四娘话音落下许久,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回应。原因无他,大伙儿都被雷得目瞪口呆。
赵四娘见没人响应她,轻咳了两声,用凌厉的目光扫视自家老爹。
赵永忠被自家小闺女的目光所慑,忙问道:“四娘啊,平白无故的咱们盖茅房干啥呀?”
“是呀,没事儿花这冤枉钱做啥?”总算回过神来姜氏也问道。
“妹妹,虽说咱们原本有一百多两银子,可一间铺子和两套房子一盖,再扣掉装修的费用和工钱,另外咱家买地还从铺子里预支了十两银子。几项一来,铺子里的银子就所剩无几了,这茅房还是别盖了吧!”赵三郎见妹妹一脸坚定,不像是在开玩笑,连忙开口劝道。
在所有人看来,赵四娘时而精明能干,时而不着调儿。之前赵四娘极力劝说家里花三十两银子置办荒地,就让人觉得很不靠谱了。可考虑到那地虽烂,却能保证铺子的独家生意,也就咬牙答应了。不过这盖茅房的主意实在是太不靠谱,大伙儿都不赞成。
赵四娘见状,痛心疾首地说道:“你们是没看到,咱家码头上的那块地上到处都是黄白之物,给人家糟蹋得不成样,这不盖茅房能成吗?”
虽然以前没有听说过“黄白之物”,可赵永忠还是猜到了意思,劝解道:“有那啥‘黄白之物’是好事儿呀!咱家的地都荒得很,正好捡回去当肥料呗!”
赵四郎善意地猜想道:“妹妹是担心码头上的叔叔们没地方解手吗?没事儿的,咱们男人可不像你们女人,在铺子里忽然想上个茅房了,还特地跑去后面的张家奶奶家,咱都是随便找个地方凑合一下的!”
赵四娘很危险地眯了眯眼睛,心道:昨儿在铺子后面我差点儿踩到一坨,原来就是你们几个干的好事儿!
不过为了拉票,赵四娘决定暂且不去计较,娓娓劝说道:“话是这么说,可大家都不希望造价那么高的新铺子四周脏兮兮的吧?咱们看了倒无所谓,要是客人见了影响了食欲可怎么办?”
尽管赵四娘这么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大家虽然没有发表意见,却都是一脸不以为然的样子。说真的,古代的卫生意识不强,往田地里施有机肥料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他们真心觉得没有必要出钱出力去盖这玩意儿。
但在赵四娘看来遍地黄白之物是绝对无法容忍的事儿,这五谷轮回之所非建不可。最后见苦劝无功,赵四娘按了按怀里的碎银子,拍板决定自个儿掏钱盖茅房。
一家人都很清楚,那些银子迟早会被赵四娘败光。转念想想,也罢,茅房就茅房吧,好歹还能留下个实物,也就随她去了。
虽然赵四娘算是达到了目的,可想到要自掏腰包,不禁有些心疼。于是干起活儿来就有点儿带着情绪,哼哼唧唧的。
忽然听到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最终在铺子门口停下,赵四娘没有像往常一样扭头张望,而是保持原样,装没听到。rs
正文 第六十六章 生意上门
见有客人上门,尽职的姜老爷子忙迎了出去。这才发现门外除了四位骑着马的青年外,还停了一辆两匹马拉的大车。
马车停稳后,一位四十几岁的老爷子被马夫搀扶着下了车。只见他一身绸缎衣裳,帽子上镶着一块玉,腰间也系着一块玉佩,通身富贵不凡。
那老爷子见了姜老爷子,笑吟吟地问道:“老人家,卖粉丝汤的就是您家吗?”
姜老爷子忙答话道:“正是小店。还请老爷进小店歇一歇脚!”
那老爷子笑着点了点头,吩咐道:“来六碗粉丝汤,另有什么好菜也只管端出来。”说罢,扭过头朝那四名青年和马夫说道:“大伙儿赶路也累了,一起进来歇歇吧!”
姜老爷子忙把他们引进铺子,可能是那老爷子身份贵重,他单独坐了一桌,其他五人待他坐下后另寻了一张桌子坐下。
耳聪目明的赵三郎迅速给那老爷子上了几碟小菜,又让他爹打了好几大碟小菜端到那五人的桌上。
那老爷子当属他们家铺子开张以来,接待过最高规格的客人了,大家伙儿都小心翼翼地观察他对自家菜品的反应。
可那老爷子伸筷子把每种小菜都试了一遍,脸上平和,根本就看不出来是否合他胃口。
因为粉丝是事先煮熟的,只要在沸水里烫一下就能出锅了,那老爷子点的粉丝汤很快就被赵三郎端了上来。
只见那老爷子慢条斯理地把一大碗肚肺粉丝汤都吃了下去,尽管脸上依旧是神色不变,可看到见了底的大碗,众人知道这位贵客应当还是挺满意,心里都送了一口气,进而充满了被贵客肯定的喜悦。
那老爷子用完餐后,站起身来,朝姜老爷子做了个揖,笑着问道:“老人家,我很满意您家的粉丝汤,不知能否请您坐下和我谈笔买卖?”
姜老爷子只觉受宠若惊,忙还礼道:“不敢当,不敢当,老爷您快请坐!”
那老爷子笑道:“我可不是什么老爷!其实我是苏记商行的管事,敝姓周,人家都叫我周管事。”
此话一出,铺子里大伙儿都沸腾了:苏记商行?那可是幽州第一商行!现在苏记的掌事居然说有生意想和他们家谈,这、这不是在做白日梦吧?
“您、您真是苏记商行的掌事?”赵永忠傻乎乎地问道。
赵四娘扶额,心道:我的亲爹呀,不管人家是不是,人家上门来谈生意,被你这么一问,生意谈不成就算了,很可能会结下仇怨呢!
于是赵四娘忙跑上前去,笑盈盈道:“周掌事,你们苏记商行的名声如雷贯耳,我爹听了‘苏记’两个字都乐晕了呢!”
小姑娘的声音清脆动听,周掌事再细细打量了她一番,只觉这小姑娘举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加上生得美貌可爱,心中油然生出一份喜爱之情。
周掌事笑着问道:“小姑娘,你可就是赵四娘赵姑娘?”
一向自诩淡定的赵四娘这回也着实吃了一惊,奇道:“我就是赵四娘没错。可周掌事,您是怎么知道的?”
周掌柜细细解释道:“实不相瞒,我在静海县城的庆丰楼里吃过一回鱼丸粉丝汤。他们家的鱼丸虽是稀奇,但我也能大概猜出它的做法。可这粉丝我尝了又尝,愣是没品出它是用什么做的。后来还是他家掌柜告诉我,这东西竟然是用番薯做的,是赵姑娘你们家自制的。我思量着,这东西原料好找,成本不高,好吃耐存,最重要的是目前还没有别家制出来,要是经营得当,当是门不错的买卖。所以我今儿就特地来这儿,想和你们谈谈看。”
赵四娘得知自个儿煞费苦心的推销有了成效,不由得甚是欣喜。
原来那日镇上庆丰楼的汪掌柜买下方子后,爱子心切的他当即就领着刘厨子去静海县城找他儿子。由于梁家带来的效应,县城庆丰楼的丸子生意很是火爆,不过三四天的功夫,那二十斤番薯粉就用完了。汪掌柜赶紧派伙计来姜家滩再买上一百斤应急。
当日赵永忠父女俩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