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第2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怕时隔多年,但此事一旦揭发,苦主要是追究,郑氏至少也得脱一层皮,说不定还会被打死。
陆锦到底心存善念,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最终还是没有揭穿郑氏的底细。关于教训赵永年和郑氏一事,她打算另寻他法。
如今赵二郎家的生意越做越好,可到底是小本买卖,终究赚的有限。可赵四娘家就不同了,她家的生意越做越大,盈利越滚越多,实际上的当家人赵三娘也越来越忙。
至于赵永忠这个名义上的当家人,平日里他不过是在各个铺子之间转转罢了,美其名曰指导督查,其实就是去打酱油的,没啥要紧事儿做,清闲得很。
不过这几天,赵永忠陡然忙了起来。他自然不是在忙生意,他是在忙着接待岳母大人。
是的,杨氏继上回来府城劝说娘家人入住新房,又一次来到了府城,此行依旧是冲着娘家人而来。
尽管杨氏听说了弟弟杨庆荣的所作所为之后,对他很是失望,可杨氏记挂了杨庆荣一辈子,杨庆荣早已成为了她心中的执念,她还是想来府城看看他。
只是前些日子家中事忙,杨氏实在脱不开身,一直未能成行。
这两天,家里没什么事儿了,杨氏闲来无事,便跟着赵四娘家的车队来了府城。
因为杨家大房的干粮铺子就在南城码头附近,杨氏下得船来,也不忙着去赵四娘家,就先去了趟干粮铺子。
就在杨氏到达干粮铺子的前一刻,杨庆荣夫妇刚刚从那里离开。
自从杨庆荣夫妇听说杨家大房在码头上开了一家生意很好的干粮铺子,就三天两头跑过来,口口声声说要帮忙。
虽说干粮铺子生意确实很好,一忙起来,除了三岁的杨逢夏,杨久平家的男女老少都得上阵,就这样,有时候还忙不过来,确实有必要增加人手。但是杨庆荣夫妇以前做的事太过恶心人,廖氏和何氏嫌弃他俩人品低劣,宁愿自个儿忙死,都不愿让他俩过来帮忙。
话说杨大喜和家人重逢后,隐忍惯了的她从来只说朱家人对她的好,从来没在家人面前主动提过丁家和杨家二房的事儿。即便家人问起来,她生怕家人知道真相后难受,也是顾左右而言他。是以,她的家人并不知道她在丁家的悲惨遭遇。
这样一来,杨庆荣夫妇前几次来,何氏看在杨老太爷的面子上,虽然不会给他俩好脸色看,但还是肯放他俩进门。
直到后来,何氏从朱家那儿得知了杨大喜好几次差点儿死在丁家人的手上,而杨庆荣夫妇明明知情,却始终装聋作哑见死不救,她顿时暴跳如雷。
依何氏看来,丁家人固然黑心烂肺丧尽天良,他二人好不到哪里去,也是狗肺狼心的玩意儿,她恨不能生撕了他二人,才能一解心中恶气。
正文 第三百四十四章 讨嫌得很
只不过,丁家人到底是外姓人,何氏可以直接打上门去,怎么收拾他们都行。而杨庆荣夫妇毕竟还算自己的长辈,哪怕他二人毫无长辈样儿,但只要杨老太爷还在,她就不好做得太过。
当日,何氏只是站在杨家二房的窝棚前,叉腰大骂一场后就回来了,深觉不够解气。
不过自那以后,何氏就再也没让杨庆荣夫妇进过自家大门。要不是杨久平拦着,何氏连门口都不会让他俩待,非拿着大扫帚远远赶开不可。
都这么被人家嫌弃了,正常人肯定没脸再次登门。不过杨庆荣夫妇都是视财如命的主儿,一想到只要搭上手握旺铺的杨家大房就钱途有望,依旧没脸没皮地往前凑,就跟绿头苍蝇似的,赶都赶不走,讨嫌得很。
杨庆荣夫妇之所以肯花这么多时间来杨家大房软磨硬泡,就是因为他俩知道,其他人不好说,但杨老太爷和杨久平都不是心肠刚硬之人,见他俩如此求肯,迟早会有动摇的一天。
这不,杨庆荣夫妇刚走,杨久平就忍不住对杨老太爷说道:“阿爷,要不就让二叔和二婶过来帮忙吧?咱不是人手不够嘛?与其去招个不知底细的伙计回来,倒不如就请二叔和二婶,怎么说也是一家人,知根知底的,用起来也放心。”
不等杨老太爷答话,何氏就满脸嘲讽道:“一家人?你闺女都快被人弄死了,人家连吱都没吱一声,这还能叫做一家人?哈,你拿人家当一家人,人家可从没你当家人看!还有,知根知底?你也说是知根知底了,明知道杨庆荣他们是啥玩意儿,你还敢用,还敢放心地用。啧啧,心可真够大的。”
其实,杨老太爷还是很疼杨庆荣这个幼子的,外加老年人容易心软,早在杨庆荣夫妇第二次上门来求的时候,他就在心里原谅他们了。只是杨庆荣夫妇联合丁家人害惨了杨家大房,当着杨家大房的面,他实在说不出原谅杨庆荣夫妇的话来。
方才杨久平说让杨庆荣夫妇过来帮忙,这一提议正和杨老太爷的心意,他本想顺水推舟,促成这件事儿。可何氏的话一出,他就再也张不开这个口了。
就在此时,杨氏过来了。即便杨氏还离干粮铺子有段距离,可何氏讲得很大声,她还是听了个清清楚楚。
杨氏心念一转,便临时改了主意。
杨家大房看到杨氏来了,个个都很高兴,忙把她迎进了家门。
杨氏和杨家大房寒暄一番后,便不顾他们家的挽留,匆匆告辞了。
原本杨氏此行是想让杨家大房带路,领着她去一趟杨家二房的。可碍于何氏方才撂下的话,杨氏自然不好再提这个要求。在她想来,这事儿还得找赵四娘家帮忙。
杨氏让自家送她去杨庆荣家,赵三娘第一个不乐意。
赵三娘皱起了眉,忍不住道:“外婆,依我说,你就别去找杨庆荣一家了。那些人可不什么省油的灯!一旦被他们黏上,怕是甩都甩不掉,咱躲都来不及,怎么能自个儿凑上去呢?”
其实,杨庆荣夫妇早在缠上杨家大房之前,就登过赵四娘家的门。
他二人得知,杨家大房的铺子是在赵四娘家的资助之下开起来的,就想让赵四娘家也出钱给他家开间铺子。当时是赵三娘接待的他们,赵三娘出面,他们自然别想得到好,几乎是被赶出的赵四娘家。
他们眼见巴结不上赵四娘家,这才转而将目光投向了杨家大房。
他们去杨家大房歪缠一事,赵三娘也有所耳闻。当时她就庆幸,幸亏自己拒绝得够彻底,不然他们非像蚂蟥一样吸附上自家不可。
如今杨氏上赶着去杨庆荣家,这是自找麻烦呢,还是自找麻烦呢?
姜氏见老娘脸色不好,便瞪了赵三娘一眼,斥责道:“怎么说话呢?那是你小舅爷爷,纵然他有啥不是,你个做晚辈也不能这么说他!”
杨氏闻言,忙道:“你别怪三娘!三娘没错,她说的句句在理。”
话到此处,杨氏叹了口气,又道:“我明知你小舅不是个东西,可就是忍不住想去看看她。唉,你小舅才那么一丁点儿大,就没了亲娘。没娘的孩子自然少人管教,他哪里懂得太多做人的道理呢?
“在我想来,他会变成今天这样,错也不全在他。说实话,我也有错呀,要是当年我没抛下他留在姜家滩,能够一直陪在他身边好好教导,他也不至于成这样子。我实在是有负你外婆的临终嘱咐,想想就觉得对不起你外婆,对不起你小舅。”
杨氏的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即便赵三娘心中再怎么不愿,也得安排她去一趟杨庆荣家。
赵三娘担心杨庆荣家会借机从杨氏身上大肆捞好处,便跟着杨氏和姜氏一起去了。
一路上,姜氏宽慰杨氏到:“其实,小舅一家人还是不错的,并没人家说的那么坏。”
赵三娘素来对姜氏言听计从,可听到这儿,她都忍不住斜睨了她娘一眼。
姜氏感受到了二闺女的目光,忍不住脸红了一下。
不过,姜氏倒不是为了安慰她娘就信口开河,她的说法还是有理有据的。
据姜氏所说,杨庆荣家隔壁的窝棚里住了个行动不便的老婆婆。那老婆婆虽然有儿有女,可那些儿女都不愿照顾她,任由她在窝棚里自生自灭。倒是杨庆荣家的这些外人,看老婆婆可怜,时常照看一二,才让老婆婆有命活到今天。
从这件事里,姜氏得出结论,杨家荣一家人品还是不错滴。
姜氏不说,赵三娘还没想起来。姜氏一说,赵三娘猛然想起,干出克扣老婆婆口粮的奇葩事儿的,不是别人家,正是杨庆荣家。
刚开始两次,杨庆荣家或许是出于恻隐之心,对老婆婆施以了援手。可到了后来,他们家不过是贪图好处,这才继续照顾了下去。他们能够坚持到今天,不过是利字当头罢了,哪有那么多值得称赞的?
正文 第三百四十五章 踩到了雷
不过,赵三娘不好意思拆自家老娘的台,只是撇了撇嘴,并没有予以反驳。
后来到了杨庆荣家,杨氏抱着多年未见的宝贝弟弟痛哭一场过后,她主动提出,要帮弟弟家开间铺子。在姜氏近乎抽搐的眼神之下,赵三娘忍了又忍,终是没有反对出声。
杨氏答应了倒是痛快,可她哪里会开铺子做生意?她应下来的这件事儿,最终还是落在了赵三娘头上。
无论杨氏和姜氏怎么给杨庆荣一家洗白,在赵三娘看来,他们的人品就是差劲,这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她一点儿都不想帮这样的人做生意。
赵三娘索性一摊手,给了杨庆荣家二十两银子,到底做什么生意,又要怎么做,全让他们自个儿看着办。
杨氏对这样的安排自然不满意,可杨庆荣家做的那些个事儿确实很让人看不上,她也不好说赵三娘什么。
如今赵四娘家的铺子开了一家又一家,对于赵三娘来说,开铺子是件在简单不过的事儿了。可杨庆荣一家从未做过生意,即便后来杨老太爷和杨久平也瞒着家里的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