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言情小说电子书 > 赵四娘家 >

第126章

赵四娘家-第126章

小说: 赵四娘家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由于利润太大,才更容易让人眼红。无权无势的自家绝对hold不住,到最后方子丢了还是小事。就怕会给家里招祸。

    故而,赵四娘一直悄悄进行着小批量的生产,生产出来的白糖从不对外销售,仅供自家铺子里使用。

    然而,自诩小心谨慎赵四娘做事经常是顾头不顾尾,制糖就是其中典例。

    她以为把门一关,外人就不知道他们在家里干啥了。可她也不想想,自家把甜豆腐花当做招牌菜,在码头上大张旗鼓地卖着,就不会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吗?

    外行人就算了,苏记的周掌事第一个觉察出不对。

    要知道,以燕国的技术水平,就只能生产出劣质的红糖。既然连像样点的红糖都制不出来,白糖当然全得靠进口了。

    苏记作为幽州第一商行,常年从事进出口贸易,进口白糖就是业务之一。可以说,幽州市面上八成以上的白糖都来源于他家。而长乐镇上就只有一家杂货铺有售白糖,正是从他家进货。换句话说,长乐镇一带用到的白糖,都经过了苏记之手。

    周掌事很清楚地知道,白糖在长乐镇上卖得并不好,那家杂货铺相隔数月才会进一次货,每次进货基本都不会超过三十斤。而赵四娘家这种用法,怕是每个月三十斤都不够用。

    其实,刚开始两个月,周掌事还没有起疑。可到了第三个月,那家杂货铺来进货时依然没有追加白糖的订量,他才发觉事情有些不对。

    那些多出来的白糖是从哪儿来的呢?

    于是心存疑惑的他马上将那杂货铺的老板找来询问,发现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赵四娘家从来只买红糖,就没买过白糖!

    也就是说,赵四娘家要不然走其他路子弄来白糖,要不然……她家能够自制!

    可往深处想,若是能走其他路子弄白糖,那为什么不顺便弄来红糖呢?又何必那么费事,还要在外面另买?

    思来想去的周掌事最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赵四娘家能够用红糖提炼白糖!

    提炼白糖的意义有多么重大,从商多年的周掌事当然再清楚不过。于是,他立刻将这一发现告诉了东家。

    东家得知后大惊,当即吩咐道,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换出赵四娘手上的方子。如果赵四娘执意不肯,就说服她同意两家合作。该给的分成不会少给她,但明面上糖坊必须是独属于苏记的。

    周掌事深深觉得,东家这般吩咐,与其说是看中的赵四娘的方子,倒不如讲是对赵四娘的一种保护。不止这次如此,之前也明里暗里多次相助。

    东家对赵四娘的过度呵护,这让周掌事一直很是费解。

    按理说,赵四娘不过十来岁,而在十几年前东家就去了军中历练,从未踏足过静海,也就根本不可能会认识她,那又为何要处处关照呢?

    思来想去就只有受人所托一种可能了。

    然而,外人不知道内情,多以为苏记就是普通的商行。但在苏记效力多年的周掌事虽还算不上心腹,但他隐约察觉出苏家具有极深的背景。这种情况下,谁又能请得动东家呢?

    罢了,主子的心事做下人的还是不要妄自猜测了,立志要效忠东家一生的周掌事尽管满腹疑惑,还是一丝不苟地执行了东家交代下来的任务。

    恰在此时,周掌事听闻赵四娘有意搬来府城发展。经商多年的他很会揣摩生意人的心思,他知道赵四娘此时最需要的就是资金和铺面。于是,他开诚布公地告诉赵四娘自己已经知道她会炼糖,然后抛出大笔现银和多个铺面,只为换取她手中的方子。

    这个忽如其来的重磅消息当然把赵四娘砸得不轻,清醒过来后,她计较一番后,还是决定答应苏记的要求。只是答应前,她习惯性地还了一下价,问能不能让自家也往制糖坊里加一股进去。

    赵四娘没想过苏记会答应,但出乎意料她的是,苏记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而且换成这种方式后,苏记给的钱并没有少多少,那些铺面虽减了两个,但剩下来的三个都是极佳的旺铺。

    说到那三间旺铺,除了梧桐街上的这两间外,还有一间也同在城南,就在两条街外,离得极近。

    那间铺子同样是前店后家的构造,但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上下共有三层。加上原来是高档酒楼,装修得极为富丽堂皇,市值绝不在五千两以下。

    什么都不知道的赵四娘很傻很天真地认为,一定是自己前世积了大德,今生才会这么好的福报。

正文 第一百四十八章 展示平台

    赵四娘家来的时候是夏天,一晃就到了秋天。经过这几个月的发展,她家的生意逐渐步入了正轨。

    梧桐街上的六间铺面,其中三间用来开饭馆,大体上延续了赵家铺的风格,就连名字也没变。

    紧邻着赵家铺的那间铺面被用来开熟食铺,里面既有各式凉拌素菜,也有卤肉、腊肉和烤鸭等种类繁多的荤菜。与隔壁赵家铺不同的是,熟食铺不提供堂食,仅供外卖。

    剩下来的两间铺面,一间用来做酱铺,里面除了销售各类酱菜外,还隔出两个角来,一角售卖调味料,另一角售卖豆制品。

    另一间则是甜品坊,里面的主打是各式各样的甜点,既有中式的,也有西式的。除此之外,还提供各种凉茶。

    由于之前是盛夏,甜品坊里卖得最好的是爽口的凉茶,甚至盖过了甜品的风头。不过,随着天气渐渐转凉,甜品坊里的凉茶生意也渐渐淡了下来。

    “四娘,眼看着凉茶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我寻思着,要不咱暂时就别做凉茶了,空出人手来加做甜点,绝对是做多少卖多少!”

    这日午后,从外面回来的赵四娘前脚进了赵家铺,还没来得及要口茶喝,眼尖的赵三娘后脚就从隔壁甜品坊杀了过来。

    赵四娘很无语地看了看自家二姐,心道,这几个月来的凉茶生意那么火爆,都让你数钱数到手抽筋了吧?这才闲下来几天呢,你就又要琢磨新的赚钱大业啦?你不累,我都替你累得慌。

    不等赵四娘发话,一旁的姜氏就劝道:“依我看,这换品种的事儿还是过两天再说吧。你看,前两天咱赵家铺把冷面和凉面的给撤了,随便往菜牌上添了个炒河粉和拌杂菜,原没指望靠它们能赚钱,就打算借这空挡歇上一歇。可谁知生意又旺了起来,点这两个的客人不要太多。这下可好。一到饭点,大伙儿就忙得脚不着地,连喘口气儿的工夫都没有!

    “你那甜品坊里头,甜品生意本来就好得不得了。一到甜品出炉的时候。外头就排长队。这要是再加做几批,铺子里还不得从早到晚都挤满了人,你还不得累趴下呀!三娘,钱可不是这么赚的。再说了,如今咱家也不缺钱。不需要你这么拼。”

    对于自家娘亲这种很没有志气的想法,着急赚钱的赵三娘是极不认同的。不过素来孝顺的她不愿当面驳斥娘亲的一片爱女之心,也就没有做声,但还是微微撅起了嘴。

    赵三娘为何如此热衷赚钱,赵四娘是知道的——无非是想赚到足够的钱,把还在深宫里苦苦挣扎的赵二娘给救出来。

    赵四娘在心里摇了摇头,暗道: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奈何那里是皇宫,哪怕是一个粗使宫女,想使钱把她从里面弄出来也难如登天。更何况。据姜荷莲子说前世她进宫后曾打听过赵二娘的下落,结果听说很久之前赵二娘就因触怒温良人而被杖责身亡了。算算日子,如今赵二娘多半已经凶多吉少,只怕是等不到家人来救她的那一天了。

    不过赵四娘不想打击满怀期待的赵三娘,一直没将实情告诉她。

    暗自叹息的赵四娘沉吟了一会儿,问道:“二姐,咱甜品坊里卖的凉茶有那么多种,卖得最好的当属用绿绿草……”

    刚提到“绿绿草”三个字,赵四娘就吃了一记眼刀,知错就改的她忙改口道:“仙草。是仙草。仙草系列卖得最好了是吧?”

    自从仙草制品大卖之后,赵三娘俨然将仙草当成了聚宝盆,决不容许有人打它的主意。

    话说仙草在这儿原是不知名的野草,无意中被赵四娘发现后才顺口取名“绿绿草”。而她之所以另起新名。就是存着将来换回本名的心思,想通过这种“改名换姓”,来增加有心人溯源的难度,给仙草的保密工作多加一层保障。但赵四娘没想到的是,在她还没说出自己的打算前,赵三娘就先于她提出了改名的建议。

    事关保密。赵四娘想到的,赵三娘也想到了。不仅如此,赵三娘还想到了赵四娘所没想到的。

    在七里坡将所谓的“绿绿草”收割晒干送到姜家滩后,原本是打算就近送到附近的作坊里加工。赵三娘却不计成本,执意将绿绿草干转运去府城外的新作坊加工成粉,再将粉末拿到甜品坊里进行再加工。

    原本不起眼的野草,赵三娘为了让它继续不起眼,先后换了三个地方,两个名字。过分小心的她甚至不允许家人在外随便提起“绿绿草”,就怕被有心人听到,据此追踪出它的来源。保密保到这种程度,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赵三娘接上赵四娘的问话,微微扬起头道:“那是当然!仙草冻蜜茶,仙草冻奶茶,薄荷仙草冻凉茶,这可是咱甜品坊的镇店三宝。夏天的时候,但凡来咱家铺子,那都是必点的。而且不光是在城南,城西也有客人慕名而来。我还听人说,就连府台大人也吃过咱家的仙草冻呢!”

    说起了自家铺子的光辉战绩,赵三娘兴奋得双颊通红。不过没过多久,她就变得有些失落,垂头丧气道:“其实,我也不想把凉茶生意给撤了,可无奈它过季了,卖不动了……与其让它白白占着位置,倒不如给更好卖的甜品腾地方。”

    赵四娘又问道:“那二姐你可曾想过,为啥仙草冻卖不动了呢?”

    这话问的,赵三娘猛然抬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