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美'乔希·维茨金
译者:苏鸿雁 谢京秀
【,】
作者简介
Josh Waitzkin 乔希·维茨金
少年时曾8次在全国象棋冠军赛中夺魁,13岁即获得“象棋大师”头衔。他是《王者之旅》(又译《天生小棋王》)一书及同名好莱坞电影的主人公,声名鹊起。18岁时,他出版了个人第一本书《乔希·维茨金的进攻性象棋》。20岁之后,他开发了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象棋程序“象棋大师”,并成为其代言人。
在纵横西方棋坛十年后,维茨金22岁开始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赢得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头衔,成为“太极拳王”。他的传奇经历及成功心法被美国人奉为学习经典,竞相追随效仿。
内容提要
他曾是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神童;他的传奇经历被记录成书,并改编成电影《王者之旅》;
他是纵横西方棋坛10年后,改行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的“太极拳王”。
他是如何在这两个看似南辕北辙的领域中连攀颠峰,屡战不败?
《学习之道》中,乔希·维茨金执笔回首20年个人成就,和读者分享让他能够二度登峰造极的学习心得。作者将惊心动魄的武术过招、紧迫盯人的对奕交锋与适用于所有人的人生真理相结合,以自己的经验,和读者分享如何面对失败,化错误为转机,如何将情绪转化为创意的能量。
正如维茨金所言,“我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极,我最擅长的是学习之道。”
本书并不是教你如何学象棋或太极拳,而是让你掌握适用于任何领域饱尝成功的学习之“道”。
内容简介
在竞争激烈的高阶领域,决胜关键不仅在于知识多寡,还包括心理层面的锻炼:承受压力、把阻力化为优势,以及体能和情绪迅速复原的能力。而真正的学习赢家,能够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持续吸收心得,最终以健康的心态和纯熟的技巧,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世界冠军,天才神童乔希·维茨金回首20年巅峰体验,为你逐一揭开在所有领域获取成功的共通秘笈:
●学习从热情出发
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建立在热爱、激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的。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
●先学会输,才有机会赢
失败的经验比胜利更有价值。学习过程总有挫折,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让自己疗伤充电、重新出发的方式。每次从创伤中痊愈或从一场败战中走出来时,都要让自己比之前更好。
●让我们攀上高峰的不是奇招,而是熟能生巧的基本功
在学习过程中,深度甚于广度,质胜于量。所有的绝妙创意或“神来之笔”,莫不是以扎实的技术为根基的。
●专注当下,使生活更丰富精彩
大多数人都曾在危急关头,体会到“极度专注”的经验。学会“专注”,不仅有助于学习和表现,也能提升感受力,发掘日常生活蕴藏的色彩和乐趣。
●学习是一场心智马拉松
障碍并不是障碍,而是有待克服的挑战,是要将弱点化为强项以激励成长的过程,在各种竞争性或专业领域达到表现的巅峰。
终身学习,
为了更幸福更体面的生活!
写在前面的话
在台湾的那次世界冠军赛上,我几近疯狂,直至两年后的今天,我仍沉浸在这次的经历中。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如此深入地审视我自己,甚至是第一次尝试审视自己。这个过程令人很是兴奋,同时也有点感觉怪异。我重新认识了自我,看到了自己的另外一面,自己从未发觉的另外一面。为了生存,为了取胜,我成了一名角斗士,彻头彻尾,简单纯粹。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角色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呼之欲出。也许,他的出现已是不可避免。
而我这全新的一面,与我一直熟识的那个乔希,那个曾经害怕黑暗的孩子,那个象棋手,那个狂热于雨水、反复诵读杰克·克鲁亚克作品的年轻人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些都是我正在努力弄清楚的问题。
自台湾赛事之后,我急切非常,一心想要回到训练中去,摆脱自己已经达到巅峰的想法。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已经重新开始。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前方的路还很长,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这本书的创作耗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在我的小房间里从未想过等待我的会是这样的战斗。在创作中,我的思想逐渐成熟;爱恋从分崩离析,到失而复得,世界冠军头衔从失之交臂,到囊中取物。如果说在我人生的第一个二十九年中,我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我们永远无法预测结局,无论是重要的比赛、冒险,还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只有,出乎意料。不管我们做了多么万全的准备,在生活的真实场景中,我们总是会处于陌生的境地。我们也许会无法冷静,失去理智,感觉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针对我们。在这个时候,我们所要做的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要表现得比预想得更好。我认为,关键在于准备好随机应变,准备好在所能想象的高压下发挥出创造力。
读者朋友们,我非常希望你们在读过这本书后,可以得到启发,甚至会得到触动,从而能够根据各自的天赋与特长,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我写作此书的目的。我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理念曾经使我受益匪浅,我很希望它们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和方向。如果我的方法言之有理,那么就请接受它,琢磨它,并加之自己的见解。忘记我的那些数字。真正的掌握需要通过自己发现一些最能够引起共鸣的信息,并将其彻底地融合进来,直至成为一体,这样我们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它。
引 言
中华杯太极拳国际锦标赛决赛
中国台湾台北新庄体育馆
2004年12月5日
第二回合开始前40秒,我躺在地板上大口喘着气,满身伤痛。我下意识地做了个深呼吸,让自己打起精神。明天我的肩膀肯定抬不起来了,要想康复至少也得一年的时间,但此时此刻,它却生机勃勃,活力四射,我感觉到四周的空气充满了节奏感,整个体育场充斤着震耳欲聋的汉语叫喊声,这肯定不是在为我鼓劲。我的队友们跪在我身边,焦灼不安地看着我。他们不停地揉着我的胳膊、肩膀和腿部。铃响了。我从观众席上听到了爸爸的声音:“加油乔希!”我挣扎着站了起来,而我的对手已冲到了赛场中央。他大叫着,用力捶打着自己的胸膛。他的fans的热情也瞬间点燃,大叫着:“水牛!”他比我高,比我壮,动如脱兔,但我能够制服他——只要我能稳稳走到赛场中央。我恨不得一步一个脚印,牢牢地站稳。我们的手腕相碰,铃响了,他像一辆卡车一样对我发起了进攻。
这一切绝对是超乎想象,因为仅仅数年前我还在全球各地参加种种精英棋手赛事。从8岁开始,我就一直是全美同龄人中级别最高的棋手,我的生活中除了比赛就是训练,旨在让我由一个巅峰迈向下一个巅峰。15~18岁间,由于电影《王者之旅》(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又译《天生小棋王》)的发行,我成了美国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该片以我父亲写的书为剧本,描述的是我早年的棋手生涯。我作为“美国伟大的年轻棋手”而家喻户晓,大家告诉我,我应该向着鲍比·菲舍尔、盖利·卡斯帕罗夫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进军,努力成为世界冠军。
但这其中也有问题。电影放映后,我的麻烦也就来了,每参加一个比赛就会有成群的粉丝前来索要签名。我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棋路,反而被“名人”的光环笼罩着,让我烦扰不堪。从孩童时代起,我就非常喜欢象棋,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循序渐进。我能在棋盘旁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象棋总能让我心情大好,神经放松。象棋让我全神贯注,它就像是我的朋友,但突然有一天,它变得如此陌生,让我心神不安。
我回想起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场比赛:作为一名年轻的“国际大师”,我面对着业内1000名竞争对手,其中包括全球26位实力强劲的“国际特级大师”。作为一位正在起步的棋手,我对身边这些大师们心怀崇敬。我曾花了几百个小时苦心钻研他们的杰作,并为他们精湛的技艺所震惊。第一轮比赛开始前,我在棋盘前坐下,思索着开场的准备工作,而此时,广播播报了电影《王者之旅》的主人公就在现场。赛事导演把该片的海报放在我的桌旁,于是马上有一大群粉丝蜂拥而上,冲到了警戒线周围。比赛进行过程中,每当我站起来理清思路时,就会有女生给我递电话号码,并请求我在她们肚皮或腿上签名。
这对于一个17岁的男孩来说就像是一场梦,当然,我不否认我很享受这种备受关注的感觉,但从职业角度说,这就像是一场噩梦。比赛开始对我不利,我发现自己在想的是应该怎样去思考,而非全心投入比赛。那些“国际特级大师”们,我的长辈们都被冷落了,并对我怒目而视,其中有些人根本瞧不起我。此前我曾得了8次全国冠军,无论是人气还是知名度都高得超乎想象,但这些对于我的成功之旅毫无帮助可言,更不用说什么幸福了。
年纪轻轻我就逐渐意识到,名气是虚无飘缈的东西。我一直致力于自身技艺的发展,已经习惯了长时间高强度思考后辛苦换来成就与满足感。这种平静的感觉与外界的称赞毫不相关,我渴望回到那个天真无邪、有着无限创造力的阶段。我怀念那段刚刚开始学象棋时的生活,但现在,我根本摆脱不了媒体的追踪。我发现自己对象棋都有点发怵了,动身参加比赛前心情很低落。下象棋时我难以充满激情,并频频受邀于各种电视节目,还要强装微笑。
18岁时,我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