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第2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绍没有再说什么,朝田丰摆摆手,示意田丰离开。而他自己,则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经过一夜的思考,袁绍最终还是做出了残酷的决定,让自己的女儿入宫当皇后,即便他再怎么喜爱女儿,到头来也是要出嫁的,与其嫁给别人,倒不如嫁给当今天子。正如田丰说的那样,无毒不丈夫,用一个女儿,来换取以后的丰功伟业,这笔买卖是划算的。
袁绍又联想起汉朝的和亲,每次都是用公主去和亲,皇帝都忍痛割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匈奴,何况他的女儿是要嫁给皇帝的,比匈奴强出太多太多了。
于是,袁绍回复了使者,让使者回去复命,然后派遣文丑,带着五百精兵,护送袁绍的爱女去彭城。
同样收到圣旨的还有在上党的曹操,曹操听说要让自己的女儿进宫为贵妃,凝思了片刻,先安排下使者休息,又得知袁绍的女儿要当皇后,便在上党静静的等待,派遣人去邺城打探消息。
几天后,消息传来,袁绍竟然遵照了圣旨的意思,派遣大将文丑带着五百精兵去护送爱女到彭城。
一向精明的曹操,很快便想通了一向爱女如命的袁绍为何要这么做了。他没有像袁绍那样有过多的考虑,既然袁绍都舍得送女儿进宫,他还有什么顾虑的。于是,他也遵照圣旨的意思,派满宠带着二百人,把年满十七岁的长女送往彭城为妃。
远在辽东的公孙度也接到了这样的圣旨,一听说要让自己的女儿入宫,公孙度想都没有想,立刻派人送女儿进宫,这对于公孙度来说,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天上掉下的大富贵,自然是喜不胜收。
除此之外,张彦还在大臣的女儿当中选了十个美女送入了皇宫,册封为婕妤。
当张彦得知袁绍、曹操都把女儿给送了过来时,便命人在边界接应,不让曹操、袁绍的送亲队伍进入领地,以免得会泄露军机。
虽然袁绍、曹操的送亲队伍十分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最终只送到边界,便被张彦派来的迎亲队伍接走了,然后一起送往彭城。
与之相反的,则是公孙度的送亲队伍,经过张彦的允许,送亲队伍从青州的东莱郡登岸,然后一路护送公孙度的女儿进入彭城,负责送亲的是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
此次公孙康不光担任送亲任务,还有一项重要使命,那就是他父亲交代给他的刺探军情。
辽东地处偏远,与袁绍的势力范围内隔着乌桓人,又和张彦的势力范围隔着大海,两人都鞭长莫及,唯有进行安抚。
去年,袁绍派遣使者到辽东,大有招揽之意。但公孙度却只是应付了事,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
今年,突然要让自己的女儿进宫,不用说,这也是把持朝政的摄政王张彦的意思,这也就表明,张彦也在拉拢公孙度。
公孙度是个聪明的人,只透过这一点信息,便可以敏锐的觉察到一些事情。所以,他这才派遣儿子公孙康来护送女儿进宫,其真实目的也是想看看张彦的实力究竟如何,然后再在袁绍和张彦之间做出决策,是继续摇摆不定,还是选择一方继而依附。
其实,张彦确实有招揽公孙度之意,公孙度自从担任辽东太守后,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渐丰。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时,趁着中原地区的董卓之乱,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继而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北攻扶余,南取辽东半岛,并且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设立营州。
公孙度开疆扩土,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由于公孙度的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使辽东地区在汉末三国的战乱年代,获得了暂时的安宁,也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的发展。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名士在汉末的时候,都会选择避乱辽东,其中管宁、王烈、邴原、国渊等人都曾经避乱辽东,后来邴原、国渊才受到征召,渡海来到了徐州,当了九卿,成为了朝中重臣。
但是,管宁、王烈不愿意为官,依然在辽东避乱。
所以,张彦为此也特别重视公孙度的送亲队伍,沿途让人设下驿站,保证送亲队伍的通行,并且让人营造出一股气势雄浑的样子,故意让公孙康见识一下自己雄厚的军队实力,以起到威慑作用。
半个月后,袁绍、曹操的迎亲队伍先进入了彭城,又过了十天,公孙度的送亲队伍才最终抵达彭城。
公孙康等人一进入彭城,便受到了热情的招待,由司隶校尉贾诩带着公孙康在城中四处转悠转悠,彭城的繁荣昌盛,以及张彦军队的雄厚实力,都给公孙康留下了深厚的印象,远远的超乎了他的想象。
对于公孙康来说,此行收获不小,回去之后,也可以向父亲交差了。(未完待续。。)
266封侯辽东
公孙康和送亲队伍在张彦的势力范围内游历了一圈,又在彭城小住了数日,在观看完皇后的加冕大典,以及妃嫔的册封仪式之后,这才打算离开。
这些日子以来,公孙康等人一直住在驿站,临行时,公孙康便去皇宫见已经被封为美人的妹妹一面,向她辞行。
从皇宫回来之后,公孙康一进入驿站,便由一个锦衣卫站在那里等候着他,锦衣卫见到公孙康到来,便上前道:“公孙公子,我家主公知道公子明日就要返回辽东了,特意让我来请公子到府中一叙。”
公孙康来到彭城的这些日子里,已经对这里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锦衣卫都是一支特殊的组织,他们穿着有别于其他人的服装,一眼便能看出来,而且只听令于张彦一个人的调遣。
公孙康听这锦衣卫口中的主公,除了张彦,还有谁能够指挥的动他们?
于是,公孙康有些受宠若惊的道:“不知道大将军唤我何事?”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公孙公子去了就知道了。”
话音一落,锦衣卫便走在前面,公孙康跟在后面,两个人从外城进入内城,再由内城进入府城。
到了府城基本上就到了整座城池的最中心了,这里一共有两座府邸,一座是皇宫,另外一座便是大将军府。
平日里,皇宫内外守卫森严,闲杂人等不得靠近,而大将军府的守卫。基本上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岗的。比皇宫还要森严,外人要想进入,真的是难上加难。
公孙康到彭城的这些日子里,只见过皇帝,也见过朝中的文武百官,可是却从未见过名震天下的大将军张彦,本来皇后的加冕大典,和册封妃嫔的仪式张彦是可以出现的。但张彦却不愿意凑这个热闹,将这件事交给了太常邴原进行主持。
一想到一会儿就要见到名震天下的大将军了,公孙康的心里面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既兴奋,又有些畏惧。
锦衣卫可以自由出入大将军府,一路上也没有人敢进行阻拦,公孙康在锦衣卫的带领下,很快便来到了大将军府的大厅。
“公孙公子,请你在这里稍等片刻,我家主公一会儿便会出来见你!”锦衣卫对公孙康道。
公孙康点了点头。拱手道:“有劳了。”
锦衣卫的使命完成了,转身便走出了大厅。随后府中的家丁便主动给公孙康端上来了一壶热茶,好生伺候着公孙康。
约有一炷香的功夫,张彦这才从后堂走了出来,一出现在大厅里,一双深邃的双眸便迅疾的扫视了一下坐在那里的公孙康。
公孙康年约二十五六岁,比张彦的年岁略小,但此人身材高大,体貌雄伟,长相也算不上丑陋,但双目深陷,一双乌溜溜的眼睛里面却透着一股子精明。
张彦在观察公孙康的同时,公孙康也在观察张彦,但他观察的却没有那么仔细,只是扫视了一眼,便立刻跪在地上,叩首道:“草民公孙康,叩见大将军!”
公孙康在辽东早已经为官、为将,但从未得到过朝廷的正式册封,即便在辽东他再怎么横行无忌,但到了这里,他也只是一介平民,他爹公孙度称霸辽东多年,但在朝廷的官职表上,依然是辽东太守而已。所以,公孙康不敢狂妄,只能谦虚再谦虚。毕竟站在他面前的是大将军张彦。
张彦忙道:“公孙公子,起来说话吧,在我这里,用不着那么客气。坐吧!”
公孙康这才站了起来,并及时道谢,然后与张彦分宾主而坐。
两人坐定之后,公孙康急忙问道:“不知道大将军传唤小人是什么吩咐?”
张彦道:“哦,是这样的,陛下把朝中大事都委托给我代为管理,这些年来,你的父亲公孙度自从接任辽东太守一职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将辽东治理的井井有条,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实在是功德无量。除此之外,你父亲还抵御外敌,开疆扩土,使得高句丽、乌桓、扶余等东夷不敢再小觑我大汉。鉴于令尊在辽东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朝廷也应该予以嘉奖。不过,以前海陆不通,使命无法传达,自从廓清海贼之后,这才能够保持畅通的海路,所以,我仅代表陛下,对令尊给予嘉奖,敕封令尊公孙度为征东将军,襄平侯,食邑三千户。除此之外,还敕封你为乐浪郡太守,安东将军,令弟公孙恭为玄菟郡太守,平东将军。希望你们父子能够在辽东好好的努力,争取使得辽东越来越安定,越来越繁荣昌盛。”
听到这话,公孙康登时喜笑颜开,立刻跪在地上拜道:“多谢大将军厚爱,下官感激不尽,下官必当尽心尽力,协同父亲好好的治理好辽东,决不辜负大将军的期望!”
张彦亲自将公孙康给扶了起来,然后让人拿来了一道圣旨,又把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三个人的印绶给拿了过来,尽数交给了公孙康,让公孙康带回辽东。
公孙康感激不已,激动的眼泪都快留下来了。虽然说他们父子霸占辽东已久,但却从未正式接到朝廷的封赏,可以说,名不正言不顺。如今父亲封侯辽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