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其他小说电子书 >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

第8章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第8章

小说: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邦政府可以变成个董事会,甚至教皇也被称为“企业总裁”。记得1995年,笔者刚刚到美国,住在非常便宜的房子里。邻居是一个同样省吃俭用的中国女孩,正在读耶鲁商学院。一天她突然惊喜得不能自制:她在毕业前夜,拿到一个十几万美元年薪的工作。当时笔者的一位在公司供职多年的亲戚听了后连连摇头:现在大家对MBA迷信到了疯狂的程度。这些大学刚刚毕业的女孩子,没有工作经验,没有见过世面,出来就是十几万的起薪。她们真那

么管用吗?

果然,到了2001年,一些顶尖学校的MBA也找不到工作。记得那年作为毕业送别,笔者请一位朋友到中餐馆吃饭。她把她刚刚从耶鲁毕业的MBA男友也带来。饭局结束,这位“崭新”的MBA顺手摸起一个幸运饼干,打开看里面字条对自己命运的预测。想不到,这种一般只会捡好话说的条子上竟写着:“抱着最好的期望,做好最坏的准备。”他看罢一脸阴沉,大家不欢而散。原来,毕业了已经有一个多月,他的工作还没有影子。

这还不算完。紧接着而来的,是“安然”在丑闻中倒闭,引起华尔街的金融大地震。一大群MBA,包括哈佛商学院的MBA、“安然”前总裁斯基林(JeffreySkilling),被送上了公众的审判台,成为过街老鼠。

那些管理学院都在干什么?它们没有教给学生有用的技能,更没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人们纷纷兴师问罪。在公众的质疑之下,MBA开始了改革。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在传统的课程之外,必须修一门“领袖、管理与责任”的企业伦理课程。耶鲁商学院则在“安然”丑闻之前,就扛起“在社会责任感中做生意”的大旗,注重“社会经营”而非狭隘的企业经营,鼓励学生服务于非营利机构。事实上,一些企业总裁也越来越注重经营一个更好的社会而非仅仅是管理更好的企业。比如安德森(RayAnderson),美国最大的地毯公司Interface, Inc。的总裁,在读了《商业生态学》一书后成为环保主义者。他领导的公司投资2500万美元进行废物回收和利用,而且帮助其他公司做同样的事情。RockyMountainInstitute则进行节能车的开发,把自己的知识产权免费送给任何希望利用自己的技术的汽车制造商。更不用说许多企业大力支持社会公益,许多MBA致力于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服务事业。

管理泡沫:MBA的社会史(2)

然而,MBA毕竟不是一个道德学位。道德是要从小培养的。家庭、社区、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性的关键。商学院应该指导学生理解企业行为的社会后果。但其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还是如何传授企业所需要的技能。

在这方面,MBA的危机实际上是企业和大学传统上价值冲突的再现。在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开始领先于世,高等教育界也野心勃勃地要建造“世界一流大学”。“实干家”(practicalman)与“无用的书”(uselessbooks)之间的对立日益突出。当时美国的大学,集中于希腊、拉丁的古典教育,目标是培养上流社会的品位和德行。但在实际生活中,工业化、城市化突飞猛进,需求大学里不教的实用技能。新兴产业给年轻人提供了绕开哈佛、耶鲁的进身之阶,美国版的“读书无用论”大为盛行,大学开始招不上人来。1889年,一个银行家公开宣布,他绝不录用任何大学生。这颇令人想起最近国内用人单位拒绝考虑北大、清华毕业生的事件。不过最著名的,还是工业家卡耐基对大学的抨击:“大学生学了一点在遥远的过去发生的野蛮和琐碎的争吵,或者试图掌握一些已经死去的语言。他们的知识仿佛是用来适应另外一个星球上的生活,而不是这个星球的实业。未来的工业领袖应该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学到对他们未来成功必须的知识。”

卡耐基并非宣扬“读书无用”。相反,他认为大学教育至关重要,并大力捐助教育事业。他抨击的是当时脱离现实的大学。美国的大学,在这样的挑战下闻风而动,迅速改革,逐渐赢得了企业界的信赖。

“二战”后,MBA课程纷纷上马。企业对大学不仅信赖而且依赖。但是,大学的逻辑毕竟不同于企业。一旦大学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站住脚跟,就开始照自己的规矩走。比如,在商学院教书的教授们,并不一定有经营的经验。他们提升、成名,靠的是自己的著作,不是靠管理业绩。他们和自己大学中其他系的教授更为接近,很难与外面那些企业总裁互称同事。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学术兴趣压倒了对应用技能的关注,使MBA的教育过于理论化。一些批评者说,许多商学院衡量自己不是看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和对企业管理的真正贡献,而是看论文发表的数目。

但是,许多人同时指出,理论性、研究性的MBA教育,已经彻底转化了美国的企业管理。没有这样的教育,如今的华尔街就不可能照常运行。事实上,美国现在的商学院系统,是在1959年福特和卡耐基基金会的两个划时代的报告的刺激下诞生的。那两个报告,对于当时训练企业管理阶层的所谓“贸易学校”系统的质量提出严重的质疑。那些学校的教育,很少以研究作为基础,没有理论,完全靠经验,这些学校等于是让大家集中当学徒,小的向老的讨教,陈陈相因,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管理时代的要求。

如今科技和产业更新日新月异。回到“贸易学校”的经验教育时代,放弃理论研究,无疑将使MBA的训练更缺乏前瞻性。事实上,许多雇主反映:现在的MBA学生有良好的分析能力,这反映了MBA教育的优势。但问题是,仅仅有这样的经营分析能力,已经无法应付现代企业的运行。MBA需要自我革新。

现在的MBA所缺乏的技能,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领导一个团队的沟通、人际交往和励志技巧;第二,对具体的专业科技的掌握。

这两项技能,过去对于一个MBA来说无关紧要,现在则成为成功之必须。这里的缘由,在于美国社会已经从“管理时代”转化为“创造时代”。

所谓“管理时代”,建筑于企业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运营上。上万甚至几万的员工,众多的部门、瞬息万变的市场、产品不停的更新换代,再加上企业之间的兼并、海外的竞争、资金的流动等等,对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时并不是说不“创造”,但就大多数员工而言,工作是按部就班的。职工一辈子常常为一个企业效力。管理、设计(包括技术开发)和生产部门是分开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界线一清二楚。

但1990年代以来,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进入了“创造时代”。这个时代的一大特性,就是所谓“创造阶层”(Creativeclass)的产生。据地域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Florida)的研究,这个阶层人数高达3800万人,占美国劳动人口的30%以上。社会学家保罗·雷(PaulRay)和心理学家安德森(SherryRuthAnderson)的研究则称,自1960年以来,已经有26%的美国成年人,即5000万人口,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成为“文化原创者”(Culturalcreative)。虽然这两项研究标准不同,界定的对象却大体是同一群人。这些人的一大特点,是其对企业的独立性。他们受了高水平的教育,充满了创造力,自信自己能够创造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在别人创造的职业中就职。大到GOOGLE的创建者,小到一般的教师、医生、律师、设计师、工程师,都属于这个阶层。他们不会被一个企业终身雇用,流动性非常大,到处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地区安家,在能够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单位就职。他们还特别强调工作中的“卷入”和“亲验”,即自己提出创意,自己操作实施,使这个创意最终实现为具体的产品,对生活产生影响。他们要自始至终地亲身卷入一个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

管理泡沫:MBA的社会史(3)

这样的人,很难用管理者或被管理者来界定。他们肯定不甘于被人管理,而要做一个创造世界的人。这样的人一旦充斥于现代企业,就对管理阶层提出了挑战,因为他们不是传统的劳动大军,不会等着被你管理。你不能制定一个规矩,就指望他们会跟着走。这些人掌握的技能,足以使他们有独立创业的能力,不断面临着许多新选择。他们和企业的合作,很可能是建立在短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之上。因此,和他们每个人打交道,都是一种个人外交,需要高超的人际沟通的技巧。在这种高度个性化的企业环境中,不仅仅是经营管理知识,文化趣味、价值取向、道德品性、对人性的洞察等等,都成了企业领袖之必须。传统的MBA一时难以适应。

另一方面,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专业知识变得格外重要。一般的MBA,没有相应的专业训练,就变成了看似无所不能、实际上什么也不懂的万能膏药。比如经营一个高科技产业,有生意眼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比MBA更为胜任。你很难说创建GOOGLE的人不懂管理。但一个MBA创造不出GOOGLE。另外,如现在越来越庞大的医疗产业,需要大量管理人才。但是,教一个医生学会管理,比教一个MBA精通医术要容易得多。所以大家也就不雇MBA了。

更糟的是,MBA成为自己所创造的“管理时代”的受害者。在这种“管理时代”生存,不论干什么,都得有些管理才能。不久前一个外科医生在《纽约客》上报怨,自己这个行当在经济上的成败,往往不是取决自己的手术做得多么漂亮,而是取决于经营。比如,一周做那么多手术,你必须事先知道病人有没有医疗保险、有什么样的医疗保险。如果手术费用的单子有30%被保险公司拒付,你就赔了。如果这个百分比降到15%以下,你就开始赚钱。所以,一个医生就是自己诊所的半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