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汉魏文魁 >

第969章

汉魏文魁-第969章

小说: 汉魏文魁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崛起的,一靠拥有后世两千年积累的知识,最主要是熟读《三国志》等史书,二靠因缘际会,成为了曹家姻亲。真要是只靠他个人的能力,想跟汉末群雄斗心眼,那必然是百死无生啊。
  古人眼界有限,知识面不广,但论起智慧来,还真未必比后人要差——当然啦,因这年月的社会环境所限,绝大多数愚氓是没法跟后世相比的,是勋若一直身处乡氓之中,或许倒能脱颖而出,说不定混上个小地主、小县吏啥的。但若身处士大夫群中,想往统治阶级圈子里钻,若无后世积淀,最主要是通晓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履历,可以一定程度上察知其心意,就他那点儿小聪明还真不够看。
  尤其他穿越到了英雄辈出的后汉末期,前一世本就对很多历史人物相当崇敬,即便如今高踞其上,也并不敢随意轻视。你真把他扔到一个不熟悉的时代,九成九他出不了头,而万一冒出头来,也可能会被成功冲昏了头脑,自以为天纵英才是也——搁这时代,他还真不敢这么想。
  再说了,术业有专攻,在文学上他多少是有一定秉赋的,再靠着抄袭后世的诗文和学术思想,闯出了一定名头,更加多年积累,如今即便自己吟诗作文,不说超越三曹七子吧,也自认非普通文士可比也。但在军事方面,就算比这时代所有军事家都要多读过几部兵书,也不敢自诩知兵——纸上谈兵,口若悬河,临阵决断,手足无措,类似废人历史上还出现得少吗?
  所以他老老实实地把日常军务全都交给了曹真和沮授等人打理,自己只管坐镇中军宝帐,处理一些文书事务罢了——简直把自己的位置从大军统帅降成了普通监军。可是军中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需要处理的文书——你合着不能让是太尉去计点钱粮吧,日常下达到某曲某屯的军令,也不该由是太尉来草拟吧?是勋呆在帐中,但觉分外无聊。想要设宴饮酒,甚至传女乐自娱,又恐动摇了军心……
  后来干脆,老子巡营去吧。于是每日便在中、后各营乱转——前营他是不去的,怕有蜀军来袭,流矢横飞之际,不期然要了他一军统帅的小命……是勋别有一桩好处,是这年月绝大多数士大夫所不具备的,即不轻贫贱是也,哪怕只是普通运粮的川中民夫,他都能毫无架子地与之恳谈。这年月普通百姓那都还是很淳朴的——其实就是够傻——见如此大僚竟能折节下交,无不感激泣零。士兵们大多拍着胸脯保证,愿为太尉效死也;老百姓则说:“若早有太尉来治蜀地,必然小大得安。”
  是勋心说别扯了,我堂堂太尉来治一蜀?你这是咒我呢吧?但表情却毫无不满之色,仍然和蔼地笑脸相对。
  曹真曾经私下劝是勋说:“太尉贵重,不当与贱役语,恐**份。”是勋笑着回答他:“何所谓贱役耶?汉高不过一亭长耳,兴汉之臣多狗屠辈,遂能应时而起,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此皆我大魏子民也,吏不爱民,民不亲附,吏若抚之若子,自然国家安泰。”
  沮授也劝,但却是另外一套说词:“太尉受命伐蜀,手握重兵,本处嫌疑之地,乃更与乡民语,恐有厚买人心之谮也,不可不防。”是勋点点头,说你担心得有道理,随即却又摇头:“吾今乃为国家收蜀人之心也,非为私也,况天子圣明,不受人惑,岂肯相疑?”
  其实他心里也明白,曹操这人疑心病重,自己要是真的一个不慎踩过了界,还不知道老头子心里会怎么想呢。但一来他觉得只在营里转悠,接触的人绝对数量不算多,应该不会出什么大事儿;再说了,不干这些他又能干啥?回主营闷头睡大觉吗?
  谁知道还要睡多少天?荆州军究竟哪辈子才能突破鱼复,来跟自己前后夹击刘封啊!他虽然不怎么管理军务,但曹真每日必要向其禀报军中情况,估计着顶多再有一个月,粮运就会开始捉襟见肘。是勋心说史书上也没有细说,不知道后来钟会在剑阁究竟被拦了多久,我怎么着也得比他钟士季呆的时间长吧。三国中后期的名人当中,其实是勋挺瞧不起钟会的,那基本上就一马谡的翻版,而且看他在成都受姜维蛊惑,妄图造反的计划,其战略眼光又比马幼常差了不止一筹。
  “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倘若这不是后世的污蔑,而真是钟会的计划,那简直是可以当作笑话来听的……
  惜乎,吾身边无邓士载也——邓艾还在辽东领着票高句丽人屯田呢——当面也非刘禅,但不管怎么说,也得比钟会玩儿得更漂亮一点儿才成,否则自己心里都过不去。
  好在就当是勋逐渐丧失信心,却还没有彻底放弃的时候,终于传来消息,荆州军已经杀入巴中,而徐晃也拿下了宣汉、菪渠。是勋得报大喜,急忙召聚众将商议,曹真就说了:“刘封若知三巴不保,必不敢再留葭萌,而必南逃,吾将踵迹而追,破之不难。然若彼得入成都,据城而守,亦未必可遽下也。”您估摸着,事情都到这一步了,吴懿他们会放刘封进城吗?
  是勋皱眉沉吟少顷,说我不如来写一封书信,劝说刘封投降吧——终于可以干点儿老子的强项了。(未完待续。)


第三十一章、尔虞我诈

  是勋写下长长一篇书信,遣人送往葭萌,去劝说刘封投降。刘封得信,展开来一瞧,只见开篇就是:“魏太尉、都督雍凉荆三州兵马是,拜上刘将军足下……”
  称呼就挺讨巧,也不直接指责刘封为蟊贼、篡逆,当然也不会承认他汉朝太子的地位,于是避重就轻,简单地称呼他为“刘将军”。
  然后分析形势,说如今我王师伐蜀,既已得汉,乃复下巴,两路会聚,总三十万之众——当然这夸张的数字刘封压根儿就不带信的——就算蜀中没有内乱,全师以拒,也不会是王师的对手,更何况刘将军您还未必能够生入成都呢……
  “将军本姓窦,非刘也,今弃父母而为人后,此非礼也;大祸将至而不知避,王师挞伐而不识走,此非智也。传刘备欲寄全蜀于将军,亦非爱将军也,为市恩而使将军庇其幼子耳。设备果真心,以彼之智,胡不先召将军而后除吴懿,乃使懿阻将军于成都之外耶?则其首鼠可知矣……”
  刘备遗命传养子而不传亲子,对此是勋一定程度上是表示理解的,甚至还略感钦佩。虽说为了保蜀中基业,担心自己的两个亲儿子都太年幼,难撑大局,因此择长而立,理不出奇,但竟然真敢起意传位养子,乃可见刘玄德绝非迂腐之辈——或许也跟他出身不高,没有世家大族那种嫡庶分明,又瞧不起养、赘的臭脾气有关。但是因为临终前的安排不够稳妥,导致蜀中大乱,情势反倒比遗命传位刘禅更要糟糕。对此是勋就不怎么理解得了了。
  倘若刘备遗命传位刘禅。关羽必诚心辅佐。或许也不会膏了吴懿的屠刀,而刘封在汉中,就算想要造反,也得先过张飞那一关。或许黄权会帮他,或许张飞会同情他,但有关羽在内,张益德理论上是不会跟关云长对着干的。当然啦,情同兄弟云云。也都是后世人语,关、张的关系是不是真那么铁,二人对刘备的忠心是不是真那么牢固,其实也大可以打个问号。但不管怎么说,仅刘封作乱汉中,所可能酿成的风波终究有限。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仔细地权衡利弊,使得每一言、每一行都能将风险降至最低,且使利益最大化——人若如此理智,那么大多数纷争、动乱都将不会再产生了。即以吴懿论,他为了获取权力而违抗刘备遗诏。其实是在进行一场豪赌,不但要赌政变成功。控制成都,还要赌顺利干掉刘封,大权独揽,甚至还要赌曹魏方没有很快反应过来,留给他足够实施全盘计划的时间。若说以上任何一项赌博胜负几率都是五五开的话,那么累加起来,成功的可能性就连两成都不到了。与其如此,还不如遵从遗命,设谋打压关羽、讨好刘封来得更稳妥一些。
  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九成胜算和一成胜算并没有分别,反正结果都可能是是输,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同样九成胜算和一成胜算没有分别,反正结果都可能是赢。而刘备即便善识人心,终究不可能做到算无遗策,在他看来,反正都非嫡子,对于吴懿来说,无论刘封、刘禅都没有他吴家的骨血,则无论传位给谁亦都不干吴懿之事,故此并未设防也。至于辅幼主为佳,还是辅成主为好,再加集团利益的纠缠,恐怕刘备本人考虑不到那么深……
  考虑不到的结果,便是酿成了大乱,是勋如今正好拿着这件事来动摇刘封之心——老头子要是真想传位给你,毫无二意,他至于遗命失误吗?则其心中尚且犹疑可知也。正是因此而酿成了蜀中大乱,导致你身处险地,你还感他的恩德作甚?
  “今将军进不能攘王师,复汉中,退不能入成都,平篡逆,如鱼入罾中,丧败可期。人若不能生,而复求王蜀中,岂可得乎?如螳螂将膏黄雀之吻,而尚觊觎寒蝉,岂非可笑?今为将军计,莫若幡然改图,归命王化,则仆必助将军以入成都,手刃奸邪,以除憾恨。将军为前汉罗国之后,仆当上奏天子,使复爵位,至乃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也……”
  窦氏先祖,原受封为罗县侯,后来除封,是勋说了,只要你投降,我就帮助你杀入成都,去把导致你落入如此尴尬境地的吴懿、李严给宰了,报仇雪恨。然后我会上奏天子,再命罗国,甚至封你一个更高的爵位——
  “王于川中,假王也,且王师到处,即欲苟且而不可得;归于吾魏,真侯也,带砺山河可期。仆知将军智者也,当更思虑,早定良计。易有‘利见大人’,诗云‘自求多福’,行矣,将军勉之。”
  刘封览信大怒,恨声道:“孤当死社稷,终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