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汉魏文魁 >

第650章

汉魏文魁-第650章

小说: 汉魏文魁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除却为好,但一来战事尚未终结,或许还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二来杀降不祥——还是把他送给曹操处置吧,自己能够瞧得清的,曹操那么敏的人,亦定不会受其所惑。再说了,说不定曹操就有本事真正收服逄纪呢?
  是勋是没有鸠占鹊巢,霸占辽东的想法,更没有足够的野心取曹氏而自代之。开玩笑,曹操的势力如日中天,曹孟德难眩以伪,用兵如神,别说自己了,就算司马仲达,那也是逐渐培养起来的野心,也得等曹操死了以后才妄图大权独揽的。曹操还活着的时候,曹营内部有几个人敢起异心?
  哪怕一代枭雄刘玄德,那也得先以客将身份受天子密诏,继之逃出许都,然后才敢掀反旗的不是吗?
  帐中推杯换盏,是勋、逄纪、诸葛亮三人都吃了个肚圆,然后前线来报,已然顺利杀入敌垒,焚其辎重数百车。是勋心说行了,这时候就不必再死拼了,只要把残敌逼上山去就成。仆役进来收拾餐具,是勋左右望望,便问逄纪和诸葛亮:“公孙模罾中鱼耳,可不必虑。然襄平如何下耶?”
  幽州军主力还必须在这儿堵住山口,围困公孙模,直到他粮尽后或死或降,少说也得有个五六天,尚不能北移去攻襄平。襄平城内如今守御力量不足,但也不是派遣数千偏师就能拿得下来的——咱们现在是不是应该把日后攻打襄平城的计划先议一议了?
  逄纪低头沉吟少顷,突然一拱手:“实不相瞒,公孙度未死也。”
  是勋微微而笑:“吾知之矣。”
  他都进入平州那么多天了,要还打听不到公孙度生死的实情,那还不如去买块豆腐一头撞死为好。一开始他还怀疑是公孙康、柳毅等隐瞒死讯、密不发丧,但等见到逄元图夤夜来投,道出主动脱离公孙阵营的原委,当即便猜到了真相——公孙度要是确实死了,或许早就宰掉逄纪了,不会留他到今天;而既然已经留到了今天,公孙康又哪有临阵召回,要取他性命的道理呢?
  逄纪见是勋的表情,似乎并不恼恨自己前日相欺,于是便将话锋一转:“虽然未死,亦与死无异矣。然吾不知城内形势,这数日有何迁转,需遣人为使以窥查之,乃可定计。”我离开襄平城也好几天了,不知道他们对于我的叛逃,以及公孙模被围,做何种应对方案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必须先派人进城去探查一番,咱们才好筹思攻城之策。
  诸葛亮当即请令:“弟子愿为使入城,以说公孙氏来降。”
  主力已然陷入困守之境,敌军又已逼至近郊,理论上来说,公孙家没啥翻盘的可能了,除非形势有了出人意料之外的转变——比方说柳毅突然自乐浪出兵来援;比方说是勋没能围住公孙模,被他突下首山遁去;比方说高句丽或者鲜卑突然大举南下。不过上述任何一条变化的可能性都不超过百分之五,几可忽略不计。
  所以公孙家要么还幻想城防坚固,打算死守待变,要么就该考虑投降的问题了。当然啦,若能说动公孙康投降,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即便乐浪郡都有可能兵不血刃,传檄而定。只是是勋对此并不报什么幻想——不是人人走到绝路后都会放弃的,尤其是那些世之枭雄,惯常宁死不降,因为他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他的野心,野心若丧,活着也没多大意思。
  公孙度且不用说了,那么公孙康算枭雄吗?即便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就原本的历史上他久镇辽东,拓地无数,就可见有乱世枭雄的资质。他会投降?可能性真是不大啊。
  然而再小的可能性,也必须去试上一试,因为败亦无损,倘若成功,那收益就太大了,何乐而不为呢?只是派谁去襄平游说?诸葛亮想去,安全吗?
  大概是看懂了是勋神色中的犹豫和担忧,孔明淡淡一笑:“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而况我今为汉吏,而公孙亦汉臣乎?先生勿忧。”是勋心说得了吧,古往今后,有多少人就被这“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八个字给害死了?乱世枭雄啊,哪有什么节操,哪管什么规矩,如今城守孱弱、人心不定,说不定正好斩使以明死战之志呢!
  可是除了诸葛亮,一时又想不起派别的谁人去为好。逄纪当然是不能去的,去则必死,就算自己乐意,他本人也不会答应啊;阎柔还要协助自己统驭三军,以困公孙模,也脱不开身;田畴恰好不在军中,被派去辽隧迎接夏侯渊了。至于其他那些废柴,秦谊、孙汶啥的,是勋根本就不考虑,就他们那张嘴能说些什么?去了也白去啊。
  唉,若贾梁道、孙彦龙等在,吾又何忧于此!只可惜贾衢还在河东监护匈奴呢,孙资自己留在许都照管生意,没能带在身边。
  那就只剩下诸葛亮了,诸葛亮的口才是不用说的,倘若说降公孙氏还有一毛钱的可能性,那也只有诸葛亮能够圆满达成十分。思来想去,罢了罢了,我再怎么爱惜这个弟子,也不可能永远把他笼在身边,如母鸡护雏啊,他愿意去历练历练,那就派他去吧。
  要说人的智力,其实社会生存能力也是一大环节,不信以孔明的智商,公孙氏若起杀心,他便只有乖乖挺脖子挨刀的道理。
  当日午后,前线战罢,公孙模粮草辎重被焚毁大半,兵士死伤、投降的超过三成,余众遁上首山,暂无动静。幽州军将下山各道全都设砦封死,严密守备。随即是勋即遣诸葛亮为使,前往襄平游说公孙氏。
  好在第二天下午,孔明便安然返回了大营,见到是勋第一句话就是:“公孙度已死矣!”(未完待续。。)


第二十五章、画蛇添足

  公孙度前日清醒,不过回光返照而已,等到听闻逄纪并未归城,而是逐使叛去,当即大叫一声,仰天便倒,瞬间就没了气息。
  所以等诸葛亮进得襄平城来,便见家家披麻、人人带孝——公孙度在辽东那就是土皇帝啊,他死了,公孙康一道谕令下来,老百姓还敢不跟着装哭吗?
  公孙康身着丧服,就在父亲的灵堂上召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倒是依足规矩,上香致祭,因为来前并无装备,便将腰间佩挂的一块玉璧奉上,以为奠仪。公孙康与其本为敌国,但看这小年轻风仪俊朗,礼法不缺,也不好特意冷面相对。于是把诸葛亮请到外堂,询其来意。
  诸葛亮开口就问,说如今公孙模已被我军围困在首山之上,公子可听说了吗?公孙康点点头,说我已经知道了。
  昨夜公孙模遁至首山山麓,为是勋率军赶上,便即遣多名部曲快马前往襄平报信。因有于禁率骑军巡弋守备,十个人里面倒有九个越不过去——但也难免有漏网之鱼,只是待得入城禀报公孙康,公孙康再遣人送信回去,便再找不到运气足够好的家伙啦。
  故此,襄平和首山之间,信息单方面隔绝,公孙康始终不清楚城内状况,所以今日阵前才能由得逄纪演戏。
  然而既知公孙模已退至首山,公孙康自然不会不遣人往探消息,探子不必要走得太近,只需登高而望,午间首山下一场大战。胜负成败。也都能瞧得个八九不离十了。
  诸葛亮见公孙康已知首山被围之事。那就不必多废话了,直接提出,襄平已是孤城,守御力又不足,外无救援,我军欲攻而克之,易如反掌也。既然如此,公子你可有什么想法没有?
  诸葛亮是来劝降的。但若自己尚未开口,便能使得对方主动俯首,是为上善也。
  公孙康沉吟少顷,突然反问道:“我家何罪,而卿等发兵来攻?”
  诸葛亮闻言,不禁微微一笑,其实他来前就已经问过是勋这个问题了。朝廷前年才刚因为斩杀二袁之事而嘉奖过公孙度,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公孙家只是向东方扩展势力而已,对于幽州所属、曹操的地盘。并不敢稍越雷池一步,所以是勋严格意义上来说。此番师出无名。他本来是打着追捕东逃的境内乌丸的旗号,越过边界,进入辽东地盘,可是等杀至昌黎城下,也不提这事儿了,只是一味朝前猛攻。
  因此诸葛亮就问啦,咱们这算是第一次跟公孙家正式交涉,他必然要提出类似问题来,我可该怎么回答啊?
  逄纪在旁边建议说:“可责以取乐浪之事也。”乐浪郡虽然孤悬海外,与中央多年不通音信,甚至连郡守挂了都长年得不到替补——朝廷也一度想替补来着,派了个凉茂过去,却被公孙度半路截留——但不管怎么说,也是大汉疆土啊,你公孙家悍然发兵将其吞并,就给了我们讨伐的借口。
  然而是勋却微微摇头:“不可。”他说朝廷数年前分幽州为幽、平二州,乐浪也是归入平州的,那么当正式封拜公孙度为平州牧以后,他自然有管辖乐浪的权力,朝廷无从干涉——更别提咱们幽州了,哪有一州镇压内部叛乱也好,敉平地方割据也罢,邻州有悍然插手的道理呢?然后他瞥了逄纪一眼,缓缓说道:“若元图无欺,乃有言矣。”
  倘若逄纪没说假话,公孙度真的早就死了,哪怕是死后密不发丧,我都可以有借口出兵。为什么呢?你公孙度只是一州之主,为大汉臣子,既然去世,就必须立刻上奏朝廷,请朝廷另委能员来接替职务,治理平州。结果不但不上奏,还想要父死子继,形同割据——理论上而言,公孙康是肯定要等自家位子坐稳以后,才会向朝廷通报父亲之死,并且请求袭爵外加袭职的——那我为朝廷守备幽州,相邻平州,为怕汝等叛逆势大难制,自可不待王命而先征。要这种理由,那才算是勉强站得住脚啊。
  逄纪面色微青,双手一摊:“吾误宏辅也,然今如何处?”从前的事情,是我对不起你,然而已无可挽回了,你说了也白说,还是琢磨现在该怎么办吧。
  是勋说好办,既然咱们没理,那就干脆不跟对方讲理,流氓抽刀子,人皆骇怕,流氓装圣人,怎么也装不象啊,反倒会为举世所笑。于是关照诸葛亮,公孙康要是问起你咱们发兵的理由来,你就回答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