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970章

暗黑大宋-第970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蔡确这话儿不能当真。

他都要为退相后准备了,那还有心思顾得上更多人才为国家所用。

并且就是王巨,也不敢大声吼着,除了恩荫与科举,国家必须要从胥吏中提拨大量人才担任国家的官员。

然而段天水与张荐哪里知道内中情况哦?

两人晕乎乎地离开中书,好半天都没有反应过来。

一是做了正式官员。

二是主持这么大水利,说不定就能留名青史。

三是弄不好,成了国家开始正式任用胥吏的“先河”。

不过两人都是精明强干的人物,大半天后,张荐率先清醒过来,道:“子涯兄,朝廷风向不对啊。”

一个一土盖天出来,加上朝廷频繁的人事调动,以至京城谣传纷纷,多数百姓持着悲观态度,以为朝廷开始对王巨猜疑了。

王巨与蔡确在百姓心中是一体的,朝廷打压王巨,必会打压蔡确。

没有蔡确支持,这项水利工程如何得以成功?

“录平,倒也是啊。”段天水同样担心起来。

没有朝廷大力支持,两人身份又低微,下去主持这么大的水利工程,那不是做官,扬名立腕的,而是找死的。仅是一个利益纠纷,就可能将两人打入十八层地狱。

他们不是多担心,这恰是高智商的表现。

当然,没有这份高智商,就没有以往他们出色的表现,也不会被蔡确手下从千万胥吏中挑选出来。

正在这时,一个青年士子从一家酒肆里跑出来,大声欢呼:“打起来了。”

段天水与张荐一愣,作为中国人,他们同样喜欢看热闹,因此停下脚步,什么打起来了。

谁知道后面又出来几个士子,一个士子说道:“大宋崛起,从今而始!”

来自王巨于横渠书院里刻下的那句,为大宋崛起而读书。

读书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

“这位贤弟,什么打起来了?”张荐忍不住拦下一个士子问。

“朝廷下诏,正式伐夏。”

原来计划是打算三月下旬,才开始伐夏。

那时天气刚刚好,还有一些物资与器甲未来得及送到前线,高丽人得到了武器,同样也要到那时,才能送到前线,才能对辽国产生一些掣肘。

但因为黑汗的突然用兵,王巨不得不将行动提前近一个月。

朝廷议和了,中国自古以来,外交一直很笨拙的,对外仁义,对外守信,都忘记了春秋战国时秦国是如何一步步统一中国的,讲仁义信用的齐国最后是什么下场的。

王巨都不想说这个问题了。

因此得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这个理由便是那句子安之功,胜过寄奴,直破贺兰,砥柱中流。

我们宋朝这么大的优势,居然同意议和了,但你们西夏为什么还要派斥候潜入陕西路,大肆宣传这个谣谶,离间我们宋朝君臣?

既然你们西夏没有遵守和平的想法,我们宋朝为什么还要遵守这份和议?难道宋朝下贱到这地步!

这样,大义便有了。

于是环庆路与鄜延路大肆抓捕这些西夏的斥候,并且用严刑取得了口供,然后将这些斥候送往京城,最后再送给辽国。不是我们大宋不给你们面子,而是西夏逼得我们大宋不得不撕毁和议条约。

但在这些斥候送到京城之前,这些口供先行用快马送到了京城,于是京城下了诏令,撕毁和约,下诏正式伐夏,或者说正式灭夏。

诏令在二人进入中书前就开始下达了,但因为两人地位低,没有听到。可能这几个士子有一定的门路,刚刚听到这道诏令,于是喜极而狂,欢呼雀跃。

“好啊!”张荐一拍大腿,这不仅是宋朝的好消息,也是他们两人的好消息!

第848章诱饵

“你看,应是如此用弓。”一个教头手把手地教导着四周的义勇。

姚麟看了看,满意地点了一下头。

前几年五路伐夏,之所以有种谔与折家军的北二路,主要原因是不将银夏数州夏军扫荡,必然让西夏骚扰后方与后勤供给。

道理似乎是这么一个道理,但这样做,问题来了,五路大军离得遥远,不能相互很好地配合,又犯了宋太宗时第二次伐辽的病。

但根本问题是那时辰光快到八月,时间根本来不及。除非宋军能在两月内拿下西夏,那是不可能的,纵然西夏不反抗,也不可能在两月内跑完西夏全境。

如果做不到,冬天来了……

故那次伐夏不成功,是谓必然。

这次王巨有意惩鉴了上次伐夏的教训,将时间推到春天。现在又提了一个月,时季上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然后数路军队伐夏的路线同样做了改变。

一是河西路,王文郁是主将,种谊是副将,刘仲武、赵隆为前行,李宪做为三军总监军。

不过这两路宋军兵力出动得不多,主要还是来自河湟的蕃军。

原先董毡多次对河西走廊用兵,对付河西夏走廊的西夏人与回鹘人,蕃军有心理优势,对当地的地形气候也比较适应。特别河西走廊地势略有些高,现在温度仍然有些寒冷,夜间普遍只有几摄氏度温度,甚至一些高寒所在,仍在零度以下。但这种气温与地形,是最适合蕃军作战的。

有了这次总动员,实际也是一次真正对宋朝认可的过程。

节约兵力与军费。

再一次进行甄别,原先各为其主也就算了,但现在河湟全部收复回来,如果还不认可宋朝,以后则可以打压了。这个打压与扶持不一定得用武力,战后奖励的分配,以后道路商业的开发,以及扶贫资金的调度,都可以进行打压与扶持。甚至过份一点,可以将那些三心二意,只出动少量壮丁的部族战士,直接当作炮灰使用,用此来削弱这些部族的力量。

还有极个别部族仗持自己部族强大,直接拒绝宋朝的调动,那更好办了,此次伐夏不可能拖到秋后才结束的,在这关健时候都不愿意听从宋朝的调度,大军撤回来后,随便宋朝怎么做,也有了理由。

因此此次合计调动了六万多蕃军,不过防止高仙芝那次失误(指高仙芝与大食交战,葛逻禄军队突然反水,导致唐军失败),整个河湟路的蕃军是全部打散后,再进行整编的。

当然,这样问题还是多多,不过这一路看似兵力庞大,但不是主力。西夏人已经顾不上河西走廊了,要么就是黑汗,如果黑汗看到宋军到来,主动撤退最好不过。如果宋军到来,他们还不撤退,能打则打,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打回西域!不能打,则开始防守,静候北方消息,但务必将黑汗东下的势头阻止下来。

这一路仍是分兵,王文郁带着三将宋军,以及数万来自西使城、熙巩秦数州的蕃军,西上凉州,余下的宋军则调往渭州,支持北路主力部队。

种谊也带着三将宋军,以及来自河湟的蕃军,打散的蕃军主要就是他这一路,翻过癿六岭,北上凉州,在凉州与王文郁的军队汇合。

虽然分了兵,但一直保持着相隔不能太远,以便能够互相侧应,而不是各自为战。

不过河湟地区原来的宋朝驻兵则不调往渭庆,一是太远,二是新近收附,当地必须要保留一些宋军,以防一些有不诡之心部族乘机反叛作乱。

中左路主将乃是熊本,副将乃是苗授,总监军就是那个很能打的李详。这一路同样兵分两路,苗授带着熙巩以及秦州的宋军,自天都山出发,强行扫荡位于天都山北侧零波山、惟简山、柔狼山之间的西夏西寿保泰军司,然后自西夏应理县渡口,强行横渡黄河,再沿着黄河到达鸣沙城对岸。

熊本则率领着泾原路三军再度攻打赏移口、割踏寨等萧关以北西夏诸军寨,然后攻克鸣沙城、韦州城,于鸣沙城西黄河上架设浮桥,与苗授军队汇合,两军再隔着黄河继续北上,黄河西侧宋军兵指青铜峡北的顺州城,黄河东岸的宋军则兵指灵州,与中右路真正的主力宋军汇合。

这一路也分了兵,但同样相隔很近。

总之,这样的分兵依然显得有些笨拙,不过现在的宋军只能如此了,想象唐朝李靖灭吐谷浑那样分兵,又能相互成功的配合,相互建功,那是不可能的,不说兵了,就说将,现在宋朝是有一些很能打的武将,但有几人能及得上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与契苾何力?王巨也犯不着冒这份风险。最少这样虽略过笨拙,但很稳,不会犯下严重的错误。

中右军乃是真正的主力军队,这也是地理因素造成的结果。

因为很早就做了提前准备,将京兆路与河东路的援军集结到保安军、庆州与环州前线,十几天就足矣了。但集结到萧关前线,恐怕得一个月时间,不可能拖上一个月之久的。

另外就是物资,除了提前在平夏城与萧关准备的物资,余下的物资多是从中原调集而来,也不可能舍近求远,将物资慢慢运到萧关。

因此王巨坐镇庆州,这一路军队不但集合了环庆路、鄜延路、京兆路的宋军,还从河东路那边抽调了大量兵力与民夫过来。

主将是王巨自己儿,副将是刘昌祚、种师道,监军则是“三朝老臣”梁从吉,此人平过王则,与西夏多次作战,有着丰富的对夏战斗经验,曾官拜年皇城使,而且资历老,对宋朝忠心耿耿。有此人监控三军,一是能让宋朝放心,二是不会成为三军的拖累。

这一路还是分成了两路,刘昌祚出兵盐州,拿下盐州城后,派驻一部分兵力防守,余下的兵力则南下橐驼会,兵指灵武大道溥乐城,与王巨主力军队汇合。

王巨这一部兵力则是出兵虾蟆寨,同时派出一部侧翼扫荡横山北部的青岗峡、清远军城、萌井、折姜会等西夏驻军地,于溥乐城与刘昌祚兵力汇合后,径向灵州城。

不过这样的用兵有一个缺陷之处,那就是放过了宥州、洪州、夏州、铁门关这些大后方。并且辽国已经再三派使“调解”,若是这些留守的后方夏军与辽军汇合,则严重地威胁了宋军后方的安全。

所以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西北最强兵种折家军,以及银州到代州的原有宋朝驻军,没有敢调向南方,以防辽国有所异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