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74章

暗黑大宋-第74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巨还在思考。

策与论都是议论文,但偏重点不同,论偏重于是非对错,策偏重于解决办法。

但相同的地方,必须有一个鲜明的观点,这个观点多少还不能让程勘反感……

这才想第一策,马政。

自己的观点就是立即将马调入军中,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军,这也是解决马政之弊的策略。

它是论点,但有论证。

首先得说明骑兵的重要性,在宋朝指望出现一支清一色的骑兵那是不可能了,但适度地有一支骑兵同样很重要,例如崔彦进的满城之战,李继隆的唐河之战,徐河之战,都有一支强大的骑兵,至于李继宣、魏能、杨嗣、杨延昭、田敏、秦翰联手的破虏军之战,几人所用的几乎大半是骑兵。再比如府麟路两次兔毛川之战,胜得十分光彩,可那时宋军中若有一支强大骑兵配合呢,李元昊能带走一半人回去就不错了。可是没有,因此无法扩大战果。

再者就是防御,虽然宋朝于边境广建堡砦,起了一定的防御作用,可它有许多缺点,第一个筑堡就要派兵守戍,每筑一个堡就要多增几百几千名士兵,国家又要浪费许多财力。

可实际中就是这种被动的防御,往往西夏纠集大军,进攻一堡,若是派兵救,宋朝九成以上是步兵,西夏能利用速度优势围点打援。若是不救,那堡必然被拿下。然而宋朝若是在边境上有四五万强大的骑兵呢?那么就能将诸堡砦串连起来,那时宋朝的富裕与庞大的人口数量就能发挥优势了。大家比拼吧,西夏能耗得起吗?

可是强大的骑兵不是一天练出来的,合格的骑兵天天呆在马上,于是成了清一色的罗圈腿。

这就是论证。

立即将马调到军中,组成骑兵,也是朝廷马政的主要目标,同时也减少了墨吏贪污的渠道。

不过若这样写还不行。

马也是战略物资,如果朝廷若没有牧监,而一味的买马组织骑兵,那就象一个产品,核心技术却在人手中,难免会受制于人。

还得要养马。

然而这个马如何养?肯定不能象现在这种养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给百姓养,但不是王安石那种养法,如在渭秦地区,岚石地区,朝廷扶持,向百姓提供一些牧场,以及政策与经济上的扶持,让百姓以养马谋生,然后朝廷购买。马养得好收入就能高,马养得不好,他们就会贫困,与自家的命运休戚相关,这些牧民就会兢兢业业。

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弊病,不过朝廷可以置一个试点,一个是官办的牧监,一个让百姓饲养,相互比较,一比较马养得好坏,二比较费用开支。但有两条,第一严查官吏向牧民勒索,第二防范官吏收牧民好处,以劣马当良马收购,坑害国家。

这方法可能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可进可退了,至少比以前宋朝的那些马政好得多。

但不能这样写,还得对文字润色加工,再引用一些圣人的言论,以及历史上的典故。

那么一篇好策子就出来了。

王巨开始在脑海里进行文字加工。

程勘在帘后都开始又着急了,王巨这才动笔。

这一动笔,笔就没有停过。

刷刷刷,一篇六百来字的马策呈现在纸上。

这才开始想第二篇策文。

没藏讹庞侵耕屈野河与土门,不能单纯说打或者不打。

不打十分地屈辱,打弄不好就成了忽里堆之战,郭恩大败。

但不打是不行的,不以为两国和平了国家就不花钱,看看陕西,仅是禁兵就驻扎了三百多营,一年得花多少钱?

打还是要打,但不能盲目地去打。

军纪太差,务必整顿军纪,没有军纪,这支军队休想打好仗。

战斗力太差,必须强军练兵。

然后……浅攻!

这个战术不是章楶发明的,首提者乃是范仲淹,只不过他没有想清楚,因此思路不清晰,加上宋夏和平了,这条策略朝廷没有采纳,直到章楶惩戒熙宁伐夏之败,才将它完善。

那么何谓浅攻,首先得要有一支纪军严明,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次之组织一支精明强干的斥候部队,能使主将迅速得到对方的情报。

然后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人来了,我军迅速退回来,由堡砦防御,敌人走了,我军进入敌境扫荡,一步步蚕食横山。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区别对待,拉拢一部分对宋朝好感的部落,扫荡对宋朝一直仇视的部落。

这条方法虽然速度缓慢,但风险性不大,而且逼得西夏与宋朝比拼消耗,西夏能耗得起吗?

只要持之以衡地实施,不用几十年,西夏因为战火连连,百姓贫困,自己儿就乱了。

这才是对付西夏类似侵耕屈野河的办法。

而且这种稳重的策略会让程勘喜欢。

想好了思路,再次在脑海里进行文字加工。

反正时间太宽裕了,整整一天时间,不用急。

直到兵士送来午饭,王巨第二篇策文才写好。李万元在不远处问:“妹夫,如何?”

监考的胥吏走过来,说道:“勿得交头接耳。”

但他认识李万元,因此语气也不严厉。

李万元吐了吐舌头。

王巨未说话,但点了点头,又投去疑问的眼神,那意思你考得怎么样啦?

李万元拼命地摇头。

吃过午饭,王巨开始想第三策,这时候开始有学子忍无可忍,可能认为只能写到这一步了,陆续地交卷。

对交卷的态度王巨与张载一样,早交卷光荣啊,或者考官给你加分哪?

他继续想着第三策。

但王巨怀疑程勘是不是在拍赵曙的马屁,这个英宗几乎也差点做到了三年不言,随之隔屁。

当然这个肯定不能写的。

想了一会,迅速理出思路。

首先这个三年不言不是反面教材,人家商高宗乃是孝顺。

这就可以做文章了,孝为人伦之首,连父母都不孝了,那能忠君爱民?那怕身为人君也得要孝,这样才能替天下百姓做个榜样。若是人君不孝,百姓跟着不孝,人伦大坏,纲常不振,国家危矣。

有点酸,但在这时候大家都吃这一套,想高中,只好写了。

但是逝者已逝,生者还生,做为平常百姓,除了对死者尽孝外,还要为活着的人负责,教育子女,友爱兄弟,孝顺活着的长辈。作为臣子,还要上辅君王,下治百姓。作为人君,还要富强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尽孝重要,后面也重要。

三年不言,自是常事,不能长矣。

但这样写,不是策,而是论了。

第九十四章第一跃(四)

因此写到这里还得必须转回来。

为什么商高宗能大治,这个孝乃是关健,能孝父母,就能爱民。

所以朝廷务必推广孝道,对各地孝子进行嘉奖。

孝道大兴,人伦大治,民风就能变得淳朴。

因此三年不言,自是常事,却不能长矣,却是常长之事。

再举一些例证,说一些如何推广孝道的的办法,这个策子也就有了,而且略略有那么一点荡气回肠,峰回路转的感觉。

想了许久,这才落笔。

他不是最后一个交卷的人,但他交了卷,八成学子都交了。

走出来,尤滔几人一起围过来,问:“王小郎,考得如何?”

“还好吧。”

“怎么写的?”

立即有更多的士子围过来。

王巨先将他的前两策复述了一遍。

这些士子一起傻眼,原来可以这样写啊。

“那么第三策呢,我们一起糊涂了,怎么三年不鸣,变成了三年不言。”

“尤三郎,那不是三年不鸣哪,而是出自《尚书正义》,讲的乃是商高宗故事。”王巨又将原文背了出来。

几十名学子听了,马上捶胸顿足,懊丧万分。

“程公不是为难人吗?”

“尤三郎,不能这么说,这仅是摘自五经正义的典故,很正常的,如果进了京城省试,有的考官会刻意出一些更刁难的题目,还不知道从哪个经义里摘出来呢。”

不但他们,整个参加解试的三百多名举子只有不到四十人正确的破了第三策。

王巨安慰道:“后面还有论、诗赋与帖经墨义呢。”

没必要显摆。

然后回到寝室问李万元:“二哥,第一策你是怎么答的?”

“妹夫,不提了,我写了朝廷缺马,不当关闭买马社,而是广建买马社,从河北到河东到陕西,那么契丹与西夏就没办法禁了。就象青盐与辽盐,我朝能禁得了吗?有了马,就有了骑兵,国家军队才能强大。”

“算是可以吧。”

“但为什么程公又取缔了买马社?”李万元想不通啊。

“一是国家多少对民间武装有些防范。”

“但朝廷在边区却设了许多弓箭手与土兵。”

“那不同,只是临时的武装,不象买马社,它有经济在里面,有了经济,这个团伙联系就会紧密。其次朝廷有许多绥靖派大臣,西夏与契丹能将私盐广销我朝,我朝却不能大肆买马,以免激怒了契丹与西夏。”

“这是什么理儿?”

“这就是理儿!程公虽是延州长官,他也怕朝堂言臣罗嗦,加上西夏那边拉拢了横山部族,于是取缔。”

“那我写错了?”

“不错啊,二哥,象我这样有远见的很少唉。”

“你臭美吧。”

但王巨说的是事实,若只论远见,有几人能及王巨,就不要说普通的学子。

“那第二策呢?”

“我写了当战,朝廷一味让是不行的,越让西夏那边越过份。不过想要打败西夏,必须整顿军纪,练军强兵,然后派精明强干,智勇双全的人担任主将,而不是让那些贪婪昏庸的人担任各指使。”

“这也算是可以吧,二哥,努力读书,实际若不是第三策你破题错了,仅凭前两策,还是有希望得中科闱。”

但王巨也猜错了程勘的想法。

程勘此次秋闱就是快。

提前两个月,而且打算批卷子快。比如这第三策,连三年不言都弄不清楚,州里花钱将他们送到京城干嘛?那么只要翻翻第三策,答错了直接往拉圾篓里面扔,只看答对的,批卷子速度就会快上十倍……

那么几天就可以放榜。

这么快做什么呢?

提前将这八名举子送到京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