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699章

暗黑大宋-第699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大理啊,远比交趾更广大。”

“是啊,我也想过,不过好处多多,一旦得到大理,再以我这种方法去治理,还是可行的。那么巴蜀南部与夔峡地区广大的生蛮,也就夹在中间,失去了最大的倚仗,最少不敢象以前那样肆无忌惮的祸害汉人地区了。”

这个理由不充分。

于是王巨又换了一个说法:“子厚兄,我朝西北是什么所在?”

“西夏吐蕃。”

湟州地区才是真正的吐蕃核心,因此现在吐蕃并不能算是被灭国了,就连王巨所说的灭了一半吐蕃说法都不能成立。

“如果北方有一支铁骑灭掉西夏吐蕃,分兵两路,一是用兵巴蜀,二是自蜀西分兵南下,剑指大理,那会如何?”

若是那样,南北夹攻,巴蜀多半就会丢失,宋朝也就危险了,因为控制了巴蜀,无疑就控着了大江的上源,危胁着江南安全,江南一失,宋朝没有东南这个粮仓,还能存在么?

然而章惇摇摇头说:“这不可能,且不说西夏与吐蕃不好歼灭,即便歼灭了,蜀西多是雪山,还有大草地,连象样的道路都没有,如何自蜀西进入大理?”

“子厚兄,什么可能都有,就象之前,你能猜到我会将占城国国王与大臣请到京城?”

“那得多强大的国家?多强大的军队?”章惇说道。话外之音,你可以灭掉占城,但能做到灭掉西夏吐蕃,还有带着一支大军自蜀西进入大理?况且宋朝陕西路官兵是吃素长大的?

“子厚兄,没有永远的国家,无论那一朝一代,皆会有兴起之时,也有衰退之时。如果中原衰,北方兴,就会有这可能。”

但章惇不相信,不过王巨真仅用手中的力量将大理灭掉,他还是很欢迎的,于是说道:“子安,要三思而后行。”

现在的战功很好了,不管用了什么手段,是真正灭了两国。如果欲壑难填,征讨大理失败,那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立即进入地狱,到时候仅是士大夫的口诛笔伐,王巨仕途也到了头。

“我还在考虑呢。”王巨说道。不过他就没有继续大理这个话题,而是象章惇仔细地介绍着交趾的情况。

第二天章惇离开邕州,前去交州城,时间很快的,马上西北风一起,诸官员纷纷南下,不久百姓就要到来,仅是十几万户百姓的安置就让他头痛了,尽管王巨会派一些帮手帮助他,因此他必须进一步摸清楚交趾的情况。

“官人,妾身有点担心。”琼娘等王巨送走章惇回来后说道。

“担心大理?”

“是有点担心。”琼娘说道。

也许能灭掉大理,但王巨只向朝廷请求了八千兵马,余下的就是王巨手中的力量,但这个力量还要分出一万兵马驻守交趾,所以胜败真有点不大好说啊。

王巨睐起眼努力地回想。

似乎忽必烈是在某一年九月率十万大军誓师启程,但没有立即南下,得做很多准备的,自己同样做了很多准备,甚至相信比忽必烈做得更充备。无他,自己没有一个四川遥隔。

这个时间不能算。

因此在“又一个某一年”九月,忽必烈分兵三路南下,自川西走了两三千里路,十一月到达金沙江畔,当然,这一行万分艰苦,十万骑兵最后似乎只剩下两万人。然后派人招降,段氏不降,于是蒙古骑军继续南下,于十二月占领大理都城。真正行军到战争决出胜岁不过三四个月时间。因为损失惨重,不能达到忽必烈南北夹攻四川的目标。但也逼得宋朝不得不向四川增加重兵,导致中路兵力空虚。实际上是换了一个方式,达到了灭掉南宋的战略用意。

后面的明朝收复云南,清朝剿灭吴三桂,就不用借鉴了,因为那不是大理国了。

但那是元朝铁骑,自己手中的这支军队,与他们会有多大差距?

其实王巨手中这支兵力战斗力还是很乐观的。

除了原先募集的土兵外,后面从自杞蛮,还有一些横山宜州周边蛮区,又逼各部族蛮陆续交出两万多子弟,虽然陆续的战争产生了大量伤亡,还有各种意外伤亡,包括一小部分士兵感染了疟疾不治而亡外,现在自己手中还有十一万多军队,即便交出一万军队给章惇调度,还有十万大军可用。

自己又从中刻意训练了两万多骑兵,一万多名“特种兵”,就是挑出一些精英,训练他们在山林等各种特殊地形下作战,另外就是两万余名“多种兵”,也就是夹在流民中的那支宋军,可陆战,可水战。再者就是一万余名医战兵,一面训练他们作战,一边培养他们掌握一些浅易的医疗知识,战场上能当成战士,战后能当成各个临时大夫。并且八成兵士经过实战的考验……最后就是奢侈的用兵,就象灭占城一战,自己动用了七万余战士,但拿出了近五百万贯当成了奖励与抚恤。

虽然这样用费很大,不过能刺激将士的士气。

地形气候也适合,可能到热带雨林里,广南的土兵还有点不大适应,但在大理,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况且还有对西南十分熟悉的熊本带着苗授与刘昌祚两员虎将,在巴蜀侧应配合呢。

行不行?

实际灭掉大理不会存在难度,虽然大理广大,也不要将他们战斗力想得太高了,主要就是时间,不能拖得太久,一旦拖久了,财力物力跟不上,再加上表面看起来得到大理,对宋朝帮助不大,说不定还成了拖累,那么朝廷就会下诏罢兵了。

那时……前功尽弃!

可以说是真正画蛇添足了,因为从此大理必然与宋朝交恶,大大的得不偿失。

想到这里,王巨确实有点儿犹豫不决。

但就在这时,大理派使者来了。

王巨写信给大理,你们必须将李朝的宗室子弟与一些重臣交出来。

确实有许多交趾百姓逃到了大理,可是大理表示很无辜,于是派来了一个使者。

不过王巨看着拜贴上的名字,惊讶万分,因为来的人,可是一个与洪七公平起平坐的武功高手……

他轻笑起来:“南帝啊。”

第673章恶婚(上)

“世子,请坐,”王巨伸出手说道。

“谢过王相公,”段正明客气地说道,一边坐下。

段正明是大理前任皇帝段思廉的孙子,所以王巨称呼段正明为世子。

但他只是一个世子,王巨的态度不算倨傲。

琼娘沏上茶。

王巨说道:“世子,请用茶。”

“谢过王相公。”

“勿用客气,”王巨说,但心中在想,这个世子的汉语说得倒也“字正腔圆”,不象占城那些人的汉语,几乎都听不懂。

段正明呷了一口茶,放下茶盏,刚要开口,王巨说道:“世子,你前来为使,是替你们段氏出使,还是替高家出使?”

段正明色变!

这就是大理的历史与现在状况。

别相信《天龙八部》里写的东西,那太过美化大理了,实际大理一直很乱。先是段氏内部自相残杀,后是君臣争权。

大理前身是南诏蒙氏,后唐年间,权臣郑买嗣篡蒙自立,但与中原很相似,往往第一个造反起义的皆不会笑到最后,仅仅二十几年,南诏剑川节度使杨干贞借故入朝,杀郑买嗣之子郑隆亶,郑氏的“长和国”灭国。

不过杨干贞恐郑氏旧臣不服,于是推举素有声望的赵善政即位,赵善政即位后,反而排挤杨干贞,凡干贞有所请乞,辄不许。傻逼一个!不足十月,杨干贞忍无可忍,将赵善政罢废自立。

但杨干贞能力不足,治国无方。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了大理高家、董家等权贵与三十七部滇东乌蛮部,约兵石城西进。杨干贞派杨诏率兵迎战,结果杨诏大败,自缢而死,杨干贞准备弃城而逃,为段思平所擒。后晋时,大理段家立国。不过段思平没有大兴杀戳,“虽尽逐杨氏邪臣”,但仅逼杨干贞为僧,并没有将他处死。杨家势力得以保留了……

同时大封功臣,董伽罗为相国,赐其兰州之地,高方为岳候,赐成纪、巨桥等地,爨判为巴甸候……这样一来,国家立即迅速由乱入治,而且也没有造“杀业”,但其弊病呢,且看晋文公……

段思平死,临终前立其子段思英,不过段思平还有一个弟弟叫段思良,段思平能上位,背后是有许多人帮助的,这个就象赵匡胤一样,当真是万军所向,皇袍加身那么简单?背后还不知有多少阴谋阳谋。这个弟弟段思良可能在背后立下了许多功劳。

大哥一死,他有想法了,便与相国董伽罗勾结起来,以段思英“性暴戾,居丧淫戏无度,多变易文德年制度”为名,将段思英废掉,自己取代之。这个祸根也就布下了。

仅是几十年过后,到了段素廉之手,大理国实权又被其侄段素隆所掌控,在段素隆父子相逼下,段素廉只好说自己儿子阿统“性顽劣,不知理义,饮博好色,宣淫于国中”,传位于段素隆。然而段素隆即位后,大理各个权贵不服气,只好传位于阿统之子段素真。

段素真即位后,在一群权臣相逼下,这个皇帝做得很不开心,于是出家为僧。大臣们扶持他的孙子段素兴为君。

戏肉又来了,段思良一脉的后代这样搞来搞去,搞得人心不安。段思平一脉却在暗中茁壮成长,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与高家勾结,给年幼的段素兴戴了许多顶不好的大帽子后,将其罢掉,自立为君。这时候杨家势力经过蔓长的发展后,也恢复过来了。看到段家政权一直不稳定,于是起兵叛乱,被高智升镇压。段思廉于是立高智升为太保,加封德候。

高家从这时候正式发展起来,几年前段思廉可能也因为被高家架空怏怏不乐,也出家为僧,传位于子段廉义,也就是现在这个大理国君。不过段廉义已经彻底成了高家扶持下的傀儡皇帝。

所以不要相信《天龙八部》,那个当小说看可以,若当成历史,太扯,比如段誉,确实有这个人,也是段正淳之子,不过还有三四年时间才出生呢。

至于眼前这个大大的高手,也不过是一个看上去比较温文尔雅的青年,估计王巨一拳就能将他打得爬不起来。

当然,正是因为大理非是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