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第6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墙立好后再处理。
但有一个州是例外,那就是苏茂州,派人通知一声,愿意就出,不愿意就拉倒。结果除了与门州搭界的边缘地区出了一些子弟,余下的几乎没有一个村寨出子弟。
王巨立城墙时,就着地形,施工方便,还有这个原因,于是将苏茂州六成地区拨在墙外了。
开始时,这些百姓也没有多想,不知道宋人在做什么,为什么是宋人,因为他们多将自己继续当成交趾人。
后来城墙一天天立高,终于明白宋朝要做什么了,这是在修长城。
如果是去年倒也罢了,可今年看到南方几州百姓的遭遇,况且这些百姓还在苦哈哈地就在他们眼皮下面筑城墙呢。
这才一个个恐慌起来,各村寨聚集,选出代表,找到王巨询问。
“按照你的意思,是不是本官要做什么,得给你们一个交待?”
“不是,”边上一个老者将那中年汉子拨到边上,不让他说狠话,抢过来说:“少保,我们愿意出兵,只是以前宋朝来来去去,我们害怕交趾报复,才不敢出兵。”
“你们害怕交趾人报复,就不怕我们大宋?”
“大宋仁义……”
“大宋仁久就好欺负吗!”王巨忽然怒不可遏地拍着桌子说道。
“子安,有话慢慢说,”陶弼在边上唱红脸,然后道:“不错,我们大宋是仁义之朝,所以一直对交趾示好,以求和平,然而交趾屡教不改,故此少保用兵,一报邕州之仇,二是许多百姓被交趾掳去,少保派使求了数次,反被羞侮而回,只好用民换回,三是为了一劳永逸,不生边患,故修砌长城,然修长城须大量人力,于是用这数州交趾之民做役。至于你们没有划到墙内,乃是因为地形所拘。然而做为宋人,或是交趾人,对于你们来说,重要吗?”
问题就在这里,你们将自己当成了大宋的百姓吗?
甚至还不如那些慕容呢!
“我们愿意做中国百姓哪。”老者立即说,当然,他们是不想做宋朝百姓,可在墙外,那天这个少保再来一个抄掠,怎么办?
“你们担心了,不用想得那么多,老夫与少保可以保证,只要你们以后不入侵,官兵就不会伤害你们。”
“陶公,不妥,想要我们保证官兵不伤害他们,必须将他们各村寨中的宋朝人交出来。”
“这倒也是,诸位,我朝律法禁止贩卖部曲女口,你们以前或买卖,或掳掠,许多村寨中都有我们大宋子民做着部曲与奴隶,这可不行的。只要你们将他们全部交出来,老夫与少保就保证官兵以后不会对你们用兵。”
不算过份的条件。
但王巨又补充了一句:“如果你们回去后,若是抢在官兵领人前将那些宋人伤害,现在修寨百姓的下场就是你们的下场。”
诸人让王巨打发走。
王巨冲姚雄努了努嘴说:“带着兵马过去,找几个寨子当典型震慑。”
“喏。”姚雄会意,立即下去点集兵马。
陶弼说道:“子安,估计还有许多百姓带不回来了。”
王巨摇了摇头。
这是必然,有的百姓让交趾送到边远部族,哪里能讨得回来?
实际到了这一步,应当能满意了,一是出其不意,交趾以为王巨是文臣,没有防备,由是让王巨顺利得手,包括李常杰亲自过来,都一败再败。
二是用兵目标也出忽交趾人的意料,自己非是兵指升龙府,而是先行出兵天德府,所以交趾匆匆忙忙地点兵,有心对无心,强军对弱军,这也是交趾一败再败的原因。当王巨战略意图暴露出来,那就是抄掠,掳人筑长城,交趾已经无法集结更强的兵力报仇雪恨了。
但这个长城嘛……它的用途是谁都想不到的!
第648章海盗(上)
燕达和苗履用望远镜看着远处的战场。
“真是一支强军哪。”苗履赞道。
“那倒不一定,不过在这样的地形里,这支军队几乎能称为无敌之军。”燕达说道。
但这背后是不知进行了多少场战斗,才磨砺出来的实战能力与相互配合能力,当然,也与王巨付出高昂的报酬有关。
在这个岛上呆了大半年,燕达也知道了许多海外的真正情况。
燕达又说道:“其实说倒底,还是双方差距太大。”
这个差距不仅与武器有关,还与文明也有关,这里才是真正的刀耕火种,燕达不来到这里,实在难以想像,会有人类愚昧如此。甚至内陆地区,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都没有象样的工具,用石刀割稻谷,平时多靠水果为生,简直与猴子差不了多少了。
再者,这里又没有一个强者,将这片地区统一起来,本来就很弱很落后,再分成几百个几千个部族,所以迅速被自己率领几万大军,一步步推向南方,再由另外一些人,接到另外的岛屿上……
不过燕达还疏忽了另外两点,那就是这些土著人,智商很落后。
其次这些土著人让燕达觉得愚昧懦弱悲哀,但他不知道的是,若不是王巨,再往后发展几百年,将会有一批批数字以十万为单位计算的华人,被这些他慈怜的土著人杀害,从东到西,从海岛到大陆……
燕达继续看着。
战斗迅速快要结束。
这三千兵士确实很强大,燕达估计自己当抵自己训练的这支部下六千兵马,也就是放在这片战场上,在其他条件相等下,与燕达集训许久的土兵相比,完全可以做到以一敌二。
但燕达也没有多想。
去年秋后,一批移民已经迁徙过来。
王巨是怎么安置这些移的,燕达还刻意过去观看了一下。
当然,他不知道实际就是王巨一个人的,只是以为是在王巨带领下,几百名海商的行为。
不过做得真的不错。
很早就准备了大量粮食,就等着这批百姓到来。
然后随船又从中原购回大量生产器具,生活用品,随后各个管事出面,将百姓分散到各个定居点,带着他们修建房舍,分配粮食生活用品与生产器具,甚至还分了少量的一些牛犊子,小猪小鸡,让他们饲养,然后指导百姓如何开垦,再利用空暇之时,修建道路,以便相互往来,或者就着地形,建设一些小型水利,以便以后更好的农耕生产。同时还发放了武器,毕竟燕达再推进,当地还有一些土著人逃了过去,所以这些移民,必须有一些自卫的武器。
这些仅是普通百姓的,还有一些特殊的安排,比如一些高利润的养殖种植业,矿业,以及其他行业,那得领手起来了。这些行业燕达未看,但普通百姓都能如此安顿,另外那些能为海商带来大量利润的百姓就更不会差了。
并且很快就有了效果,马上第一批水稻就要成熟了。邵宣称为旱季稻。反正不管什么季稻,冬天还能种水稻,燕达服气了。
但让他感受最深的是移民到来的两条戒令。
在岛上想执行宋律那是不可能了,因此王巨将汉高祖的约法三章搬来:杀中国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也就是禁止这些移民互相残杀。
同时还有两条律法,与异族通婚者杖一百,罚重金。忘祖背宗,说自己非中国人者,杀无赦。
燕达便问邵宣,在陕西王巨可不是这样做的,相反的,他还鼓励着各族相互通婚。
邵宣便做了解释,迁徙到海外,朝廷欲要派官员来管理,海商们也同意了,毕竟是好大的一个大摊子。燕达也是好笑,那可不是,仅是这个岛就多大哪,况且在东南还有几个更大的岛。
但邵宣估计,朝廷也管不好,怎么说呢,主要离朝廷太远,鞭长莫及。
未来如何,王巨也没有明确的想法,只能说走一步算一步,至少给这些赤贫百姓有一条生路,缓解了国内人口稠密的压力,另外还能带来一些财源,可以用来替朝廷做一些实事。
以后王巨估猜会出现两种局面,一种叫遥远的思念,反而更亲切。这种情况当然巴不得了。
还有一种便是因为离得远,最终产生隔阂,就象交趾一样,虽然因为隔着大海,不会危害到中原,但王巨并不想出现这种结果。
所以订下了这两条规矩,第一不能让他们血缘淡薄了,毕竟移民数量还是不多,不象内陆,什么血脉种族放中原一放,也被融合了,就象当年强大的鲜卑族一样。但在海外不行,土著人的数量仍然很多,这是海东面,若是主航道那边,也不知有几百万几千万百姓。一洗血脉就洗淡了,又是在海外,血缘一淡,那就越离越远。但保持血脉没有用,必须让他们不能忘根,这才是根本,所以有了第二条更严的律令。
并且等大伙安定下来后,还要兴办教育,以后各处移民人口增加后,会派人专门编著历史书籍,若有考试,当成必考科目,以便对一代又一代人教育,让他们不能忘本。
只要不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海外的移民就能与国内产生良好互动,互补有无,于是越来越强大。而非是象前面各朝各代,好不容易平安一段时间,又四分五裂,战火不休,黎民流离失所。
当然,这是王巨一厢情愿想法,虽然与另一个时空相比,国家单一性是优势,然而团结却是这个种族最大的弱势……所以最后发展成了什么怪胎,王巨也不敢断定的。
在这里燕达没有注意到中国与宋朝的区别。
反正在周围各国眼中,中国就是宋朝,宋朝就是中国。
那还能说什么呢?
一切为了中国!
至于王巨隐瞒了一些,燕达能理解,不隐瞒,朝廷一些文臣还不知能弄出多少是非。做了再说,这也是王巨一惯的风格。
所以看到了听到了,燕达看到这三千兵士的强悍,也就没有多想。
战斗渐渐结束,余下的土著人束手就擒,一个个被押向远方,最后会被押到各艘海船上,带到广南西路,用他们修道路水利,再按照王巨与燕达的约定,想办法将他们分配下去,最后让这些人被中原庞大的人口基数,融为一体,同时也就给了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一条生路。
超过这个范畴,王巨则不能答应了,一没那能力,二王巨也不是圣母。
燕达放下望远镜,说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