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625章

暗黑大宋-第625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为什么吕何让说要丁壮。

在户册上王巨迁徙的百姓并不多,两万户,不足六万百姓,也就是多是家中困难的,于是长子留下继承家业,次子去了海外,虽是两万户,但这两万户百姓一半以上的亲人还呆在内陆,只有部分人迁徙到了海外,不过这些人成色很足,丁壮占了大部分比例。去了海外,并不是想像的那么风光,虽然确实有很多耕地,多得让他们无法想像,收入同样很高,可一切得重头再来,同时还要与当地土著人进行战斗,争夺地盘。所以也必须以丁壮为主。

除此之外,还有两万余户隐户逃户,这些户数人口就更多了,足足有九万多人。但他们是不计入户册的。

并且南方隐户之多,也出忽了王巨意料。

许多老人还盘着童子髻,以逃避国家的赋役。俺不算是丁壮,未成年……

尽管朝廷派官员搜刮了江南西路与两浙路的隐户逃户,现在又产生了大量隐户与逃户,福建路因为官员一直没有搜刮,那么则更多。

然而不在朝廷户册上,虽然规避了税赋,其命运反而更悲催,既然不在户册上,同样也不受国家保护了,于是各个主户尽情的剥削。其实这也没有办法,在古代生产力很落后的情况下,一旦人口膨胀起来,这种情况是避免不了的。

不过总的来说,丁壮占了多数比例。

但现在渐渐安定了,一旦安定了,最少比在内陆做五等以下户生活要好得多。

于是一部分人提出接家人过去。

张铨之带着密州灾民去了大洋彼岸,陶青秘密去了润州。

哪里大半的船只还是属于王巨与延州十个商户的,其中王巨占据了七成契股。其实现在的财富收入,已经让十家商户麻木了,要这么多钱干嘛,能花得完吗?但对王巨来说,财富是多多益善。

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跑倭国,这同样也很早之前的安排,在王巨提示下,刘绍先还刻意去了一趟倭国,也真找到了两个银矿,储藏量不算大,加上采矿炼银技术的落后,产量也不算太高。不过有了这个依据,就可以继续寻找。贸易也要对等的,这些国家与宋朝相比太穷了,那么只好形成铜币外流局面了。

所以王巨才推动了用船只拉木排的形式,将倭国的木头拉到密州,再加上银矿,可以将交易量放大了,至少阻止了一部分铜币外流。而且这些银子到来,将会增加宋朝的货币。

银行的基础,就必须有充足的货币,交子暂时还无法让百姓适应,所以倭国的银子实际很重要的。为何明朝以银子为货币,正是从倭国得到了大量白银。一旦银子多了,再搭配铜币,货币就会不缺乏了。那么再利用一些手段,就会真正推动宋朝的经济,甚至理论上达到王安石所说的民不加赋而国自用。

但现在不行。

而且现在的航海更需要银子,比如最大的收益便是珠宝与香料,这个被市舶司收购过去了,然而市舶司不是支付铜币,而多是支付相关的商货。

王巨至于要这么多商货吗?

一旦航海进一步扩大,就必须得要充足的货币,包括银子!有了银子,还要经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周转,才能转到王巨手中。

总之,其复杂程度,比所有人想得都要严重。

这个与丁壮无关。

而且这次交易,多是从倭国换了高价粮食过来的,但这些船,只要属于王巨的,还要带人到彼岸那边。

于是王巨做了一系列的安排,有家属特别是妻子在内陆的,只要本人愿意,尽量将他们带过去。不然血气方刚的,又阻止了他们与异族通婚,久了准会出事情。

然后王巨又派人暗中买了一些女口,大灾到来,只好卖儿卖女,几岁大的孩子,王巨也救不了了。太多了,也没办法救。再说,救得不好,还会让人弹劾,何苦之?

因此只能用钱购买了一些十几岁的女孩子,而且价格低得可怜,往往只有几贯钱一个,还不值一头牛价。

买回来后,渐渐向江南转移,然后等那些船卸空粮食后,驶到大江,临时泊下,再借助夜色,将这些女孩子秘密转上海船,带到彼岸,让她们与未婚的丁壮匹配。不过王巨再三戒告,必须让这些女孩子自愿,而不得强行匹配。

因为害怕被弹劾,必须做得秘密,所买来的女口并不多,只有四千几百人。但泉州这边,也多是女口老人以及孩子为主。当然,这是掣肘的一面,不过若没有这身官服披在身上,又那来的这些便利。所以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这个不能抱怨的。

这些船还能运走三四万人,不过丁壮很少了。

但要实施王巨这个计划,必须有更多的丁壮。因此吕何让略有些不解。

第613章虬髯客

“东良,不是丁壮,而是船。”王巨矫正道。

就象这次,若有更多的船,在密州最少就可以多带走一倍以上的百姓。

然而没有了,只好带走一部分百姓。

但到明年就能更好一点,因为到了明年,又会有近百艘海船下水。而且这些船是指大型货船,除了这些大货船外,还有一些八橹船、四橹船与双桅多桨船(海战船)陆续下水,这便是用来实施王巨那个北部湾海盗计划用的。

除了那个计划外,随着移民增加,地盘扩大,也必须要有一些战船在手里。

除了船之外,还有一些大臣的动向。

现在这个移民渐渐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一旦进一步扩大数量,说不定连赵顼都会担心。

但那么大的地方,这点百姓是远远不够的,不是二十几万百姓,最好是二百几十万户,那才能勉强将许多区域圈下来。而且只能说是勉强,就象后世的大洋洲,地广人稀,不仅多是沙漠戈壁地形,河流较少,还有那些白人不适合改造自然。尽管他们的工业技术十分发达,但在改造自然上,甚至还不及宋朝。且看现在的宋朝,将黄河约束起来,让它一会儿北流,一会儿东流,以及东南的围田圩田,南方的梯田、陂田、堰田,即便工业时代的西方人,都未必能做得到。

所以大量汉人迁徙过来,一旦改造起来,那就会容纳更多的百姓。况且在大洋的真正彼岸,那么广大的地区,也更适合百姓居住,王巨当真不动心?

可赵顼会同意迁徙那么多百姓过去吗,大臣们会同意自己这么做么?

到了明年,再增加一百艘大型货船,那么一次性地就可以迁徙十几万百姓,相信也能有那么多百姓愿意去,毕竟经过数年发酵,导致更多的百姓对大洋彼岸不是惧怕,而是向往。

可今年是大灾,明年若是一次性迁徙那么多百姓,朝廷会怎么看?

不要说种种好处。

若是找麻烦很是容易的,那便是海上的事故。王巨并不知道的是,这次就出了事故。

那么多百姓,而且也要抢那边的“春耕生产”,因此匆匆离开密州。结果在半路上一支船队遇到了剧烈的台风,尽管王巨对船舶质量要求很是严格,还是造成了四艘船沉没。其实为了预防海上事故,船上还有大量用兽皮做成的粗糙救生圈以及皮划艇,又尽量顺着海岸线航行,中间还设置了一些供给点与避风港,但在台风停下后,仍有近千百姓没有找到。

一个月后没有再搜索了,实际宣告这些百姓正式丧生。

当然,这个消息回馈到王巨手中,那得明年春天了。

但除了这次事故外,以前尽量避开台风高峰期,还是有事故发生,也确实死了一些人。

大灾到来,饿死的百姓没有多少人在乎,然而放在海难上,就会让一些人做文章了。

所以如何尽量在朝廷不注意下,将更多的百姓迁徙走,也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但还没有后面一个问题严重。

王巨面对一些人可能到来的刁难,强硬地辞官。这件事让文彦博十分丢脸,也让王安石下不了台。因此王巨到了泉州后,大家自发地将他遗忘。随你怎么做吧,只要按时上交税赋,不将当地百姓逼得造反就行了。反正福建路,也非是宋朝核心区域。

所以这给了王巨一个安静的环境。

然而两年多下来了,无论王巨或者章楶皆到了调任的时间。

一旦调任,不管调到哪里,那怕就在福建路,没有市舶司之便,那么迁徙百姓无疑会遇到很多困难。

所以王巨还要想办法,尽量在泉州多呆上两年,有了两年时间,再加上船只的增加,就可能多迁徙三四十万百姓前去海外。

即便如此,百姓数量仍嫌少,不过那基本初具规模了。至少不象现在看上去很单薄。

“很难啊。”吕何让叹道。

“东良,还算好吧,这是在我朝,换作其他朝代,想都不能想,”王巨笑了笑说。

得从反面看,实际王巨这么干,很多确实是违规的。

吕何良也是呵呵一笑,因为想要做大事嘛,因此确实有很多困难,包括这个迁徙百姓的数量。不过做为个人,能生生创下这片基业,也是不易了。反正吕何良将这片基业看成了王巨个人财产,交给朝廷……干嘛,那不是好事,是纯找抽的。

甚至可以说,再拖上一年,王巨的实际财产能算是宋朝的首富。

他还好一点,特别是黄骅与韩韫,看到这个财富的增涨,再想到离开庆州时的困难,两人就象做梦一般。

想到这里,吕何让说道:“子安,就算资助国家,那也要小心哪,如果没有那一百万贯,你现在说不定就能进入两府了。”

“无妨,现在让我进两府,我也未必愿意……”马上看看王韶的下场,王巨又说道:“而且那些作坊就在大家眼皮子下面,确实碍眼。”

“对了,那三个作坊现在如何了?”

“竹纸作坊还是摊派了,只是数量不象陈襄定的那么多,价格也略略提了一点。”

“那是高家,介甫公也敢摊派,难怪会下台。”

“高家难道就不摊派?主要是介甫公食言,才使得大家怨怼,如这个市易法,若不是说滞销商货,那也罢了。说了滞销商货,却要摊派竹纸。高家岂能不怨恨?所以说,于其这样得罪人,不如齐商税,何苦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