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427章

暗黑大宋-第427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自然听出王巨的推辞之意,不由心中暗暗惋惜。

不过他们也没有再劝,曾布又说道:“子安,还有一件事。”

这件事颇出王巨意料,那就是王韶。

王韶在秦州,正是为了开边。

现在他手上有了军队,又得到了俞龙珂的支持,屯田又带来许多粮草,可是万事俱备,却欠了东风,那就是钱,一旦战争开始,会需要不菲的军费。

这替宋朝开边,按理说朝廷会支付这个费用。可事实上,想向朝廷讨要开边的军费,恐怕很难很难,即便拨下来,也不会很多,说不定反惹了一身骚味。

于是王韶想到了一个办法,那便是市易,利用国家机器,与吐蕃人进行贸易,并且向朝廷讨要烧酒作坊。

这倒不是王韶贪婪,在延州几户商人带领下,失去了官府支持,交易量有限,一旦放在朝廷手中,交易量立即激增,盈利也会翻倍,反正王巨这个作坊的利润也不是装腰包的。

想好后,便写了一份奏疏,递到了京城。

但现在王安石“生病”在家,中书与条例司的官员都不敢作主,这个疏奏便搁在那儿了。

曾布以为是一件小事,顶多会有一些非议,不过沾到了烧酒作坊,正好到王家来登门拜访,便说了出来。

实际它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后面还有一个真正的市易法,王巨最不喜欢,恐怕也是王安石变法中问题最大的一个法!

但王韶在秦州却是成功的,这是因为它与内地不同,以前宋朝与吐蕃也多有贸易往来,与官府无关,顶多吐蕃进贡贡马,朝廷回赐,以及陆续执行的茶马法。

不过汉商畏惧吐蕃人野蛮,不敢深入到吐蕃境内交易,吐蕃人害怕汉商的奸滑,也不敢到汉人境内交易,这掣肘了贸易量。一旦官方组织起来,便没有这个毛病。

可能会损害了一些商人的利益,不过总体上来说,是对两边贸易缺陷进行了补充,也更方便了两国百姓。

而且也有前例,种世衡在青涧城,那个量有点小,对象只是延州北部的蕃人,但性质差不多,正因为种世衡的参与,贸易量增加,也给延州蕃人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给种世衡带来活动资金。

不同之处是种世衡并没有说由俺来直接领手。王巨同样如此,假借商人捐献为名。但现在王韶是公开吼出来了,俺不用掩耳盗铃了。

另外幅射地区也不同,王韶这个市易幅射面积很大,不仅是河湟,甚至幅射到西域,只要经营好了,会获取很大的一笔财政,所以王韶在战后说了一句,俺们打仗,可没有向朝廷讨要一文钱,一斤粮草,全部是俺经营来的。

这个功劳大得不能再大了,要知道王韶那几场战役,若是由朝廷提供粮食钱帛的话,数字可能会以千万贯来计算的。就不要说开边之功了。

但他吼出这句话,那便有罪了。为何,你手中有兵有粮有钱有权,要干嘛,岂不是向第二个安禄山发展。由是王韶第一次离开秦州,直到后来河湟恶化,才再度去了秦州。

这恰恰是宋朝讲不清道理的地方,王韶虽然是没有花钱粮打了那几场仗,但平时士兵的军饷与武器却是离不开朝廷支持的,王韶不能说俺没有要朝廷一文钱,但王韶同样不会成为第二个安禄山,只要朝廷断了军饷,不提供武器,即便王韶想谋反,也只有傻眼的份。不要说王韶,即便后来的岳家军也是如此。

随后王韶进入西府,王安石征河湟税,王韶没有同意。这个原因同样简单,征两税,能征多少,还不如安心经营这个“市易”,但征下去,只会惹起熙河民怨。王安石不听,将王韶贬出朝堂。也就是因为这个市易,王韶悲催了两次,最后气愤得背疽发作而去世。

“原来市易法是自王韶率先发起的……”

“但不能再让这段历史重新上演了。”王巨心中默默地说。

如果王韶不贬离朝堂去世,如果章楶成长起来,两人又得到了朝廷重用,说不定五路伐夏就能成功了。

但现在王巨并没有说多少,更没有提醒市易法的局限性,听曾布讲完,他说道:“这个我不参与,王韶想经营烧酒,我也同意,但不能将烧酒作坊拿走,此例一开,后患无穷,更会惹人口舌。如果朝廷同意,烧酒作坊可以优惠优先向王韶提供烧酒。”

…………

“官人,这个王韶好没道理。”琼娘等章曾二人离开后说道。

“错也,”王巨道。

王韶所谋之远,非是琼娘能看到的,一旦开边,那花费的钱帛不知得多少,所以才将主意打到了烧酒作坊上。

其实现在王巨真无所谓,相比于蔗糖未来的利润,烧酒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这个头不能开,就象子路受牛与子贡拒金的故事那样,开了这个头,以后王安石说不定就能将它当成“故事”,然后逼迫许多人将各个作坊交给朝廷。

到时候惹下的麻烦会更多,那么天下人不仅会骂王安石,也会骂王巨。

除非变法结束了,那么不管王巨怎么做,都不会有人计较。

再者,要名声,王巨缺的不是名声,也不是功劳,而是资历与年龄,何苦之。

“那个王介甫更没道理。”

琼娘是指去年王巨改革军器监,遇到困难时,王安石没有支持。现在王安石为难了,却派两个小弟上门求救。

“你又想错了,这次章子厚与曾子宣前来,与介甫公无关,介甫公是胸有成竹。不过介甫公也非是以前的介甫公了。”

想当初王巨进京述职,察看河工时,王安石让王雱相见,也有一份示好的用意,但后来态度变得截然不同,这个固然是因为王巨没有大力支持王安石的变法,可也与王安石已经上位有关。

所以在这一刻,王巨也有些迷茫……

第四四四章二王(上)

“子安,你对青苗法看法何如?”张若水问道。

王巨睐了一眼。

章惇与曾布离开王家后,王安石的地位仍然很危险。

弹劾的人越来越多,王安石又得不到赵顼的支持,甚至因为赵顼不表态,导致反对的浪潮更高,于是王安石求分司,分司在宋朝是指到洛阳担任官员。俺不搞变法了,也不呆在京城了,去洛阳混日子去。

司马光看到这个奏折,越俎代庖,在上面批注一句:今士大夫沸腾,黎民骚动,乃欲委还事任,退取便安。卿之私谋,固为无憾,朕之所望,将以委谁!

你这就想走了,不行,就是走了,得将你搞的这个烂摊子收拾起来,得戴大帽子游街认错,不然你走不了。

所以说水满则溢,月圆则亏,司马光做得太过。

王安石看到疏奏后大怒,两人大吵了一通。

赵顼看到越来越乱,又将曾公亮与陈升之喊来询问。

曾公亮此时无语,王安石上位,他有一半功劳,但当初上位,曾公亮不是为了变法,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但现在完全脱离了他的控制。

那么变法究竟对不对呢,曾公亮也没有了主意,所以他才一直沉默。

这一回看到事情严重,曾公亮只好说先将青苗法废了吧。

至于陈升之更是两面派,一个投机分子,早在几月前就与王安石分道扬镳了,也说必须废青苗法。

现在东府四相,三相反对青苗法,西府两相反对青苗法,两制台谏九成官员反对青苗法,那就废吧。赵顼下诏废除青苗法。王安石听到后,心中冰冰凉,难道我以退为进,是弄巧成拙了?

这也说明赵顼仍然很青涩。

青苗法一废,变法还变个鬼啊。王安石仔细一想,得,俺没办法玩了,上书请求罢相。

赵顼想得比较简单,朕废的只是青苗法,变法中一个不好的“术”,不是不变法,但变法离不开王安石,因此不准。那边也出了事,王安石请求罢相,赵捯步侍庀氲眉虻セ恕

废青苗法书旨到了翰林院,翰林院欢呼一片,赵捜丛谒较滤盗艘痪洌恍校凑展呃跏不乖谙辔簧希匦氲韧醢彩障嗪螅拍芊铣嗝绶ā

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呢,废了青苗法,反对声音降下去,就不容易打倒王安石。所以想打倒王安石,不能马上废青苗法。

他这一闹,这道诏书就拖了下来。

然而正是他这一闹,才成了真正的弄巧成拙。

先是吕惠卿夺情回京,相比于王安石的“高风亮洁”,吕惠卿则多了一份手段。开始时他一直不吭声,直到现在才正式发力,

其次来了一个人,王安石的学生李定。但这个说法也不大准确,比如苏东坡,他自己认为是欧阳修的学生,实际他中进士之前的学业根本与欧阳修无关,其家进入京城,也多亏了张方平之功。再比如王安石另一个学生陆佃,他受王安石之益很少,相反多受了孙觉的恩惠。李定也是如此,他少年时曾受王安石之提拨,同样也受了孙觉提拨。

孙觉这个人来历不凡,是胡瑗与陈襄的学生,是苏东坡、王安石、苏颂与曾巩的好友,黄庭坚的岳父,包括秦观、陆佃与王令,都受过他的提拨。

前年因论邵亢不才,贬为越州通判,后来又调回京城担任知谏院。正好李定担任了秀州通判。宋朝的秀州就是后来的上海,以及浙江嘉定等地区,不过现在上海浦东一半还在海平面下,也算是宋朝一个富裕的上等州吧。越州就是绍兴,两个地区离得不远,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并且李定在秀州政绩蜚然。

于是孙觉提议将李定调回京城。

李定到了京城,孙觉为了避嫌,不好召见,便让谏官李常召见,问李定,君从南方来,哪里的百姓如何看青苗法。

李定答道,他们都很喜欢。

李常大失所望,隐晦地说,这是京城热闹话题,你不能胡说八道。

李定便找到王安石,将情况一一反映,王安石大喜,又将李定引进皇宫,让他向赵顼汇报。

由此李定打入了奸邪行列。

那么李定是不是媚王安石呢。

首先李定能不能做证明,能,他从南方来,青苗法宗旨主要就是春贷秋收,这时候正是贷的时候,最少李定的话能当参考。

其次王安石当初承诺是在陕西推广,后来违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