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暗黑大宋 >

第211章

暗黑大宋-第211章

小说: 暗黑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他的想法,其他几个人未必很认同,敌人确实太多了,远远地看着,都有些心惊胆战。

就在这时,秦海说道:“嘘,大家小声一点,敌人来了。”

叶悖麻带着两万兵马,开始从大顺城南边的一条崎岖的山道,绕向后方。

其中一段山道就在秦海他们几名斥候脚底下。

他们来到这里,也有好几天了。西夏人也重视斥候的,因此几人选择了这个地点,一处峭壁的上方,长着一些古藤与松树,只有一处稍稍平坦,但也陡峭得要命,几人还是缀着绳子爬到这里。

随着又用古藤与杂草披在自己身上做了伪装,然而太峭了,几个人只好用绳子将自己的身体,水囊,干粮栓住,然后就在这里吃喝拉撒,包括睡觉,不过盖在身上的羊皮也用绳子栓住,不然就会滑落到崖壁下。

不过这里视野很好,正好能看到大顺城正面的战场。

象这样的,还有好几处。

总之,这次对斥候的重视,王巨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当然,也有二十几名干炼的斥候先后牺牲。那是没办法的事,有得必有失。

秦海几个一起闭上嘴巴,静静地看着山道上无数敌人蜿蜒而来。

秦三德子低低说了几个字:“铁鹞子。”

两万大军中就有一些铁鹞子,全身重甲,包括跨下高大的战马也装备着铠甲。

秋天的阳光照在他们身上,让人感到一种种冷冰冰的寒气。

这是西夏最强大军种,也是宋人的梦魇。

山道崎岖,他们行军速度很慢,秦海他们几乎都能清楚地数出西夏军队的人数。

过了许久,这行人这才通过这段山路,秦海说道:“你们留在这里观察,我回去禀报。”

实际前线这些堡砦离得并不远,但看怎么走,如果不走大道,专走这些崎岖的山道,那可要了命,特别是大军,会比蜗牛爬得还要慢。不过对于单个的斥候来说,则是很快的。

秦海迅速返回荔原堡,此时叶悖麻的前锋才勉强到了赵思顺的那个寨子。

秦海将情况禀报,大约两万兵马分兵华池县了,并且赵思顺举寨叛变,为敌人提供了充足的粮草。甚至还有这两万敌军的兵力构成,以及大顺城战事的情况。

姚兕说道:“速去华池禀报王知县。”

秦海又骑马来到华池镇。

王巨听后心中想到,这次林广没射中李谅祚嘛,那可能会相同,兵力不同,并且战事也不同,因为他的扇动,西夏人整花了两天时间才拿下那道壕沟,并且死伤无数。所以李谅祚没有亲临城下了,除非林广有能力挽起特制的十石大弓,来一个超长距离的射击。

他让秦海下去休息,然后看着地图。

忽然城中传出欢呼声,他走了出来。大顺城干掉了许多西夏人,有的士兵则随着河水又漂了下来。不过现在水位低,水流量平缓,才流淌到华池镇。

看着一具具尸体在河中漂着,大家一起欢呼雀跃。但王巨心里面清楚,就是这几千兵马,放在李谅祚大军中也不算什么。于是王巨写了一封信给陆洗。

先前蔡挺已经写了一封信给陆诜,陆诜也答应了,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他会派出数营官兵过来。现在就可以派官兵过来援助了。

而且王巨说了庆州的形势,李谅祚不可能为大顺城兴师动众而来,除非他没脑子,或者未来那两个小小梁才能做出那样的事。因此西夏此次入侵,是为了庆州,庆州也有利于西夏的地形,东北两面是子午山,南面是马岭山,两山于庆州东南交汇,西夏只要得到庆州,就可以将两山重新经营成横山。但到时候延州夹在绥州与庆州之间就危险了。

不过王巨心很野。

疆砟堡让庆州难受了,但延州也有好几处让延州将士难受的地方,一是土门,东逼青涧城,南逼原金明各寨,二是长城岭,三就是金汤城。

金汤城在西夏人手中,南控大顺城,东控保安军。其实华池便有一条小道直通保安军,从子午山狗道岭,到达磨洛川宁小胡族,再从宁小胡族到达保安军。不过因为金汤城遥控,王巨哪里敢修,相反地修了更崎岖的华敷道。那个合力拿下白豹城就不要想了,但陆诜可以派出斥候打探金汤城的情况,酌情将金汤城乘机拿下。

王巨放下笔,就不知道陆诜敢不敢做,若是敢做,这次李谅祚那会败得很惨很惨……

PS:今天再次爆发,求一下订阅与月票,是真心求一下订阅,虽然均订在缓慢上升,可二十四小时订阅开始下降了,望有条件的兄弟姐妹,能否自动订阅一下?

这是第四更,后面还有,几更看情况了,正在努力码着。

第二四六章五万十万

王巨派人将信送到延州,随着骑马迅速赶到荔原堡,与姚兕进行最后一次商议。

他返回华池镇,赵顼派来带信的太监也到了。

“见过罗内侍。”王巨唱了一喏。

“王知县,不必多礼,”罗太监道。北宋前期就这一门好,虽然武将没权了,但无论外戚、宗室,或者是太监,几乎没什么话语权了。当然,小官还是不敢放肆的,然而那也要看人的。至少罗太监不敢慢怠王巨。

相互略略寒喧,罗姓太监将信递给了王巨。

王巨哑然失笑,这真是临时抱佛脚啊,打起来了,大家才着急,才会想办法,恐怕打完了,大家又忘记了。

不过他头脑很冷静,看着罗姓太监说道:“罗内侍,请你替我带一句话给殿下,虽然是陛下之意,让他写信给臣,但他现在是颍王,最好不得过问政务,也不得与外面大臣交往。”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不久了,只有几个月时间,虽说韩琦欧阳修那个逼迫赵曙早立赵顼为皇太子,后来又逼得赵曙亲口承认传位于赵顼乃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但也不可小视他们两人的力量,如果他们反赵顼,赵顼这个皇位还真有点危险。

王巨又道:“这样,不如我写一封奏章,分别献给陛下与殿下,说清楚此事的轻重。”

说完,他开始拿笔书写。

其实第一个问题都明白,西夏穷啊,就象一个贫困的百姓人家,少十贯钱收入马上就得饿死人,卖儿卖女,为了得活,那么只好做强盗了。因此资助十贯钱,这户人家也许就会安静了,乖乖地做良民。

然而问题是那也要看人头。

如果是宋江,给一个官职也就招安了,但如果是侬智高呢?

就是辽国,倒也罢了,尽管他们也出尔反尔,如宋夏战争时,从三十万变成了五十万,宋朝征熙河时,又勒索了一小部分河东的闲田地界,并且边境也略略继续有打草谷现象,不过总的来说,做得不算过份。况且辽国那边也会物价上涨的,现在的五十万还不如当初的三十万呢。

但西夏有没有买到安?

先说价值,辽国的那边更多,并且是二十万银,三十万绢,宋朝银价越来越高,因此看似五十万,实际是八十万贯钱。不过有一条,那边运费更少,甚至可以用大船运到边境。西夏这边运费更高。

其次辽国有多少人口?西夏有多少人口?

辽国得到这个五十万,帮助作用还不算太大,西夏得到这二十五万,那却是能救命的。

还是用百姓做比较,屡教不改怎么办?只好用律法了。

本来西夏没有力量入侵,因为得到这二十五万,艰难的日子马上熬过去,并且有钱治器甲,整军治。因此李谅祚得到岁赐仅是两三年时间,西夏国内情况便立即得到好转,这才是他能入侵的底牌。

所以最睿智的办法,便是让西夏这口气始终不能喘过来。

然后再说第二个问题,那个平价盐。

不错,若是推行这个盐,很有可能百姓未得盐,反而落进官商口袋里,未起到效果,国家又减少了许多收入。但实际不是,这中间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路费。

王巨用庆州做例,解盐成本一斤打算五文钱,实际可能五文钱还不足,运到庆州成本不是五文,而是二十文。余下十五文就是路费浪费了。然后于庆州销售。

但有人想将这个盐再运到宁州销售,那个成本就变成了二十五文,因为又产生了五文运费。但盐商买钞盐是二十文,到宁州成本是三十文,为什么,因为路费少了五文。因此会有部分盐流回宁州,可不会严重。

可只到宁州,不会再向内陆流通,因为路费又增加了。就是在宁州产生影响,那也是青盐的重灾区。

然后再用青盐对比,一般盐商会给西夏人一斤二十余文的交易价,但还有,运费,以及贿赂官吏将士的贿赂费用,因此到达庆州各地的成本价会接近三十文。再看原来的解盐,二十文出钞价,十五文运费,到达庆州成本是三十五文钱。本来味道就不及青盐了,成本又高,试问解盐如何在边境销售?

王巨做了一个估计,庆州等边境,百姓食用的盐,九成会是青盐,解盐几乎根本就看不到。包括在华池县他自己买的盐,也是青盐,就是他想买解盐,上哪儿买去?

再说百姓的选择,达官贵人会讲究一个口味,所以京城都有青盐,也有所谓的玉盐。然而百姓饭都吃不饱了,哪里顾得上什么口味不口味?可能青盐味道是不错的,然而它还有一条,终是私盐,见不得光。那么私商为了销售,只能将青盐压到与解盐差不多的价格,成本压到二十文。给山那边的青盐价格只有十余文。

试问十余文,西夏青盐还能赚到什么?当真不要开采的成本,不要运费?就算西夏私盐量不减,那也生生地将他们一石青盐所赚的钱减少了一贯多。

西夏一年有多少青盐流通到宋朝,大家不得而知了,但王巨估计最少是二十万石,多者会有四五十万石。国家提供二三十万石解盐对冲,不过减少了不足四十万贯收入,但也足以让对方减少这么多收入,并且百姓受益。

三十几万贯,对于宋朝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对于对方来说,那可是要命的收入。

返回头再说宋朝的二十五万岁赐,明为二十五万,再加上运费实际是近五十万贯,但这只是到达边境的成本,对方的布价与茶价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