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世唐朝-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李二对食物的敏感性特别强,因为虽然各地的粮食已经陆续运抵长安,但长安现在仍然处于食物紧张期,湘西和蜀中产柑橘,但是现在大唐最快捷的是水路运输,走水路到长安,湘西比蜀中至少占半个月以上的优势。
“是啊,小林子还说,湘西有几种不逊于江南的茶叶,现在他只是搜罗到了一点点送到宫里,等他去到当地,会让商人主导生产加工,要不了多久,长安城的百姓就能喝到湘西产的茶叶了。”长孙又笑道。
阳林给李二的信多数都是讲些政治军事上的事情,但是给长孙的私信却是讲些风土地貌,美食特产,这些长孙比较爱看,也不犯忌讳。
“呵呵,茶叶可是个好东西啊!听老马说,回转长安的西域胡商第一时间就跑到了食品厂求购茶叶,价格被那些商人们哄抬的节节攀升,也难怪那些胡人们喜欢喝茶,就是朕,现在也离不开这奶茶呢!”李二只要不想政事的时候心情都是好的,因为他最近吃了不少的甜食,搞的身体都有些发胖了,长孙听了这话掩嘴一笑,顺势接道。
“胡人爱喝茶可不是因为这苦苦的茶水好喝,他们哪有福分享用陛下饮用的这种奶茶,只是他们身体里面缺少茶叶中的那种绿色成份,尤其是大雪铺满整个草原的时候,长期食用不到绿色食品,他们的身体会生病的,茶叶正好可以解决他们这样的问题。”
长孙的笑话听到李二的耳朵里却是一声惊雷,不用说,这些事情自然是阳林告诉长孙的,茶叶有这样的用处,那早早的就应该将它提升到重要战略物资的高度,想不到能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生存问题的物种居然是在南方,李二再度抓起阳林的‘南蛮平苗论’的时候,内心里又有了不一样的解读。
次日的早朝大臣们还没有站班跪拜,李二就命太监赏了三品以上的官员每人一杯热茶,几位宰相国公更是有一枚看上去很新鲜的柑橘,不等大臣们寻思其中的意味,太监就催促大臣们用茶,品橘,吃喝完了才讨论政事。
“湘西苗民三十余万,以蓝氏为首,愿意与朝廷交好,天授驸马在岳州发来奏报,请朝廷诸公商议,纳湘西之地入我大唐治下,封苗蓝氏族长蓝俅为湘西苗族土司,官同三品,仪同侯爵,许其自治湘西百里之地,诸位爱卿以为如何?”李二的话说的简短直白,品茶吃橘的片刻功夫,太监们已经将这些茶叶和柑橘的出处传了出去,正是湘西。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对视了一眼都沉默下去,皇帝突然整这么一出赐茶吃橘的恩典,到底意欲为何?他么心里已经明白了个七成,作为百官之首,他们就算心里反对,也不能马上跳出来说,面子是要给皇帝留一些的,况且,分封自治的好处坏处,不用他们说,御史系的官员肯定是要跳出来说道说道的,他们的品级一般都不高,正适合扮演这个角色。
果然,文臣最末端的几位御史联秧上前,似有一些话不吐不快的架势。
“陛下,殷商,周朝皆实行诸侯分封治,结果殷商被诸侯所灭,周朝虽传延了百年,却大多数时间处于诸侯相争,混乱不堪的局面,皇帝形同傀儡。汉朝乃是中原政治体系比较全面,百姓文化程度较高的王朝,仍亡于诸侯割据,相互攻伐,亲王分封各地尚且造反,何况异族?臣以为,此议不可准,一旦南疆诸蛮有样学样,分封自治,等他们的实力壮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定会给大唐带来倾国之忧。”
御史王欢一言出,百官纷纷出口赞同,尤其是先前一直支持取消藩王分封制的文官大臣,他们认为分封是祸乱的根源,任何有条件登基为帝的人,应该限制其离开京城并且不准其沾染武装力量,只要王爷们手上都没有兵权,那么就无从造反,至少大唐不会出现像汉朝时期那么多内乱。
王欢言罢,又有另一名御史孙艺上奏道:“蛮人不识汉人文化,允其自治则是给了他们统一内部的理由,虽然南疆现有的许多小部落,大多时候是看大部落的眼色行事,但他们仍然份数不同的部落,利益不合则会相互争斗,微臣以为,挑动他们内斗,相互消耗才是朝廷现在应该做的,而分封自治之议却十分不妥。”
孙艺的话不但让文臣们点头称是,武将那边,懂些粗浅军略的中低级将领也纷纷点头附和,声势上,还要胜去王欢的一番言论引起的附和之声。
再有御史余猛,更是直言大唐军力今日之强盛,万骑,禁军,以及镇东南西北四路新军欠东西十大厂的军费已经达到了一个十分恐怖的数字,陛下应该直接派多路精兵杀一儆百,震慑群蛮,然后大军一路建城修路,将整个南疆的蛮夷彻底铲除,最多十年,整个南疆便会成为一个新的江南,为汉人提供丰富的粮米桑蚕等物资。显然,他是替朝堂上某些好战份子在叫战,虽然自大了一些,却是引起了许多好战武将的大声称赞。
墙角下还有一人,他是工部右侍郎王守仁,短短两年从一个贫瘠的饭都吃不上的小村的村长混迹到可以在朝堂上议政,他可以说是除阳林之外的千古第一人,其实他现在也不够资格在朝堂上议政,今天是大朝会,他的品级刚好到了五品,需要上朝应卯,是以跟着工部正印官过来应应景。阳林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无疑是神,既然神有这样的提议,那么肯定是有神一般的道理的,王守仁在身旁几个低级文官意外的眼神中,抱着勿板出列了。(未完待续。。)
pa_4();
pa_();
pa_();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王守仁的出列让所有人都感觉意外,但李二却不意外,一上朝他就说过这是阳林的奏报,那么王家村出身的王守仁就绝对不会容许别人说它的不好,李二正好缺一个帮大臣们解读阳林那篇‘南疆平苗论’的引子。
“陛下,微臣以为,驸马爷的奏报应该准许。”王守仁从阳林在王家村扬名开始就见过了许多次大场面,倒也不会因为是在朝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就怯场。
李二饶有兴趣的回问道:“为什么准许呢?”
王守仁高举勿板欠身道:“驸马在王家村的时候时常跟我们说,任何政治和观念最重要的是与时俱进,不能事事都以古人为戒,朝代之所以会变,是因为人在变,人在变,那么管理人的政策就要变,政策跟不上现实的需求变化,那么朝代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直到最后灭亡,现在已经不是殷商周时期,也不是大汉朝了,现在是大唐,前朝的时候打仗用刀剑,现在我们可以用火药,一年以前人们用柳枝剔牙,现在人们用牙刷牙膏来刷牙,一年以前咱们吃着粗糙的盐巴,现在却吃着细细美味的精盐,大唐所有的事物都在飞快的变,所以政策也要变,咱们无需要考虑那些前朝的亡国败政,只需要考虑怎么做对现在的朝廷有利,怎么管,对今后的治理有利就行,南疆各部落的各族百姓何止百万,如果贸然对他们展开屠杀清洗,带来的后果是永远的种族对立,无尽征战,包容他们,吸纳他们,应用他们,给大唐带来的利益将远远大于将他们剿杀干净,所以。陛下应该先走出包容,吸纳,应用他们的第一步。”
王守仁所说的这段话其实就是阳林南疆平苗论的一小段,以他跟阳林密切的关系,李二当然能确定他们之间有联系,甚至以阳林的脑子,早就想到了朝堂上的大臣们会不同意,接着王守仁的话,李二又拿阳林所汇报的实例接着将话说了下去。
“没错,我大唐想要传延万世。就不能事事沿袭和遗补前朝的政策,因为他们的政策最终都失败了,灭亡了,借鉴其中好的部分,灵活变通是我大唐今后施政的方针,就比如前段时间天授驸马上奏朝廷,应该设立六部以外的第七部‘商务部’,当时所有的大臣都反对,认为这与礼制不合。朕也暂且将其搁置了,如今想来,却是朕大错特错了,贞观二年以来。全国商税已经高达四百万贯,是田税的两倍,小小的司税司早已不敷使用,连跑堂的衙役有时候都要充当税务官各地监督收款。可想而知遗漏之处肯定大大的存在,所有的遗漏都是朝廷的损失,商务部不设。没有明确的商税法,便是我大唐政治治理上的巨大遗漏,不可不察,从这点上可以看到不断变革律法的重要性。
再说说南疆,天授驸马年纪虽幼,却敢只身前往苗人部落阵营谈判,暗侍卫的奏报上说,他引着两百亲兵护卫前往湘西,半日时间不过行了十几里地,他的亲卫是什么样的战力水平,相信淮南之战的奏报中大家都清楚看到了,以这样的小股精锐人马,半日才行十几里地,可想而知南疆道路之崎岖,朝廷或有亲历过南疆之地的大臣,不妨可以给大臣们说说南疆的情况。”
李二的眼光环伺大殿,果然就有几个湘湖岭南系的官员走了出来,七嘴舌的讲解起了南疆的情况,总体的意思是:南方与北方不同,山间湿热,毒虫林立,且地势多险要,断谷,天坑常有,没有十足的防护措施和熟路的向导,一个正常的汉人走进去,不用别人来攻打你,你自己也会很快的殒命,吸血的蚂蝗和无处不在的毒蛇猛兽自是不谈,光是咬上一口就能让人昏迷的小红蚂蚁,蜇上一下就能让人致命的毒蜂就让人防不胜防,在那里,打仗是次要的,险要的环境才是最难克服的。
带兵打仗的最怕的就是这种环境,士兵没有死在敌人的手上,却死在了险恶的环境下,所以当这些人讲完了南疆的环境之后,武将这边就偃旗息鼓,再没有人嗷嗷叫战了。
等那几人描述过后,李二又接着道:“这恐怕也是阳林那小子看到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后,才根据现实状况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