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宋仕妖娆 >

第222章

宋仕妖娆-第222章

小说: 宋仕妖娆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鼎甲席间,黄洽还能怡然自得,毕竟是个四十岁的老油条,见过的世面不要太多,早已被岁月磨去了棱角。

    但木待问不一样啊。

    二十四岁,又高中状元,金榜题名,东华门外状元唱名。

    正是这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候。

    然而游街被李凤梧抢了风头,如今琼林宴,官家视自己,而请李凤梧对饮,怎么看都像是在对天下人说,李凤梧才是正儿八经的状元。

    自己这状元不过是个摆设。

    脸色如猪肝。

    举杯的手轻微颤抖,内心情绪接连变幻,如果这不是琼林宴,恐怕已起身摔杯而去。

    原本想来,几百位新科进士望向自己的目光,本是艳慕。

    如今看来,尽是讽刺。

    万众瞩目,众人仰望,官家对饮,笑傲琼林。

    这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耀,如今全在探花郎李凤梧一身。

    木待问握杯的手紧了紧。

    我会记住今日的耻辱,将来百千倍的还给你,李凤梧!

    还有,官家。

    在以后的莫一天,我一定要让你为今日而后悔。

    我木待问,毕将雏凤踩于脚下!

    黄洽看着木待问神色变幻,心里叹了口气……咱们这位状元郎还不明白,一甲及第,状元只是一时风光,但在官家眼里,一甲十人差距不大。

    官家要的是经国谋政才略,而不是文章学华。

    殊不知自科举一来,状元头名成为权倾朝堂之人的成材率,远不及一甲其余进士。

    多少状元郎,一朝辉煌后便泯然众人。

    以我大宋为例,范仲淹、王安石、韩琦、富弼这些名相,哪个是状元?

    比如皇佑元年的状元冯京,既有人样子之美貌,又有苏仙之才情,当时之辉煌轰动,俨然天下恩宠于一身,可如今又有谁知?

    第一日游街、琼林宴。

    第二日游街、孔庙题名碑。

    第三日游街、金明池宴。

    三日游街,李凤梧之名响彻大街小巷,闯入数少女春闺梦里。

    临安只闻雏凤声,不及状元名。

    就连金明池宴中,李凤梧也独得恩宠,能有幸和三位皇子一起,陪着官家在金明池游玩……这待遇古往今来大概也只有一人了。

    且不知什么时候,临安城内,有人传言:李家雏凤,十六年愚钝,两载读书,便取探花。

    经由建康籍京官证实后,这事让大宋临安越发沸腾。

    又从朝堂之中流传出消息,出使金国期间,李凤梧以对子气晕了四元状元孟宗献。

    好家伙,这下子临安彻底疯了。

    将刘仲洙气得吐血,临安人已有耳闻,先在听闻得连千古独一位的四元状元孟宗献也被他气晕,这能力这才华,只用万古惊艳一雏凤来形容了。

    那可是四元状元孟宗献!

    四元状元,何等惊艳。

    却依然敌不过我们的大宋雏凤,与有荣焉之时,人不为李凤梧之才心服口服。

    这才是我大宋士子。

    快哉我辈读书人!

    若是先前,还有人对李凤梧这个探花不服气,只当是他出使金国之后,官家没有重赏,在科举上对他的弥补。

    那么这件事被证实后,就连丘崈、吕祖谦这种大才,也彻底服气。

    大宋朝从来不差才子。

    远的苏仙不提,近的二程,更近的陆游、周必大、杨万里……

    但试问天下才子,又有几人能做到。

    从蒙学到科举,只用两年,便一甲及第,还是个探花郎!

    出使金国,气血刘仲洙,气晕孟宗献,就是让大宋的大众情人苏仙来,也做不到啊……

    临安处处小娘子,只闻雏凤声,愿得长相守。

    今日的李凤梧,便俨然真成了大宋国民官人——梧桐公社外面的酒肆茶楼可赚翻了天,每日都是人满为患,又大多是大户人家的女眷。

    以一见探花郎为荣。

    甚至又闹出了个笑话,工部尚书王望北那一直没嫁出去的大女儿****怀终于嫁出去了,嫁给临安一位富贾人家的嫡长子。

    新婚之夜洞房花烛,本是美好的事情。

    却不料当夜那位新郎比郁闷的大说要休妻,具体缘由被听墙角的狐朋好友传了出来:原来是情到深处时,咱们工部尚书的千金****怀轻声喃语,念出的名字竟然是李凤梧三字。

    也难怪新郎怒不可遏了。

    洞房花烛多么美好的事情,自己新婚娘子承欢之时,情迷意乱却念着他人名字。

    好歹王望北知晓是女儿的过失,抛开老脸亲自登门道歉,这才将休妻风波压下去,至于****怀今后的夫妻生活能不能和谐而幸福。

    恐怕王望北两夫妻要提心吊胆了,由此也暗暗恼恨起李凤梧来。

    都是你这货惹的啊。

    然而这并不是的孤例,这种事在临安各处都有发生,甚至真有女子因此被丈夫冷落,垂影自怜后认,才勉强维持夫妻关系。

    只不过没有****怀闹的这么厉害罢了。

    总之。

    李凤梧现在是众多小娘子心中的国民官人,也是众多男人心中的国民情敌。

    《

 第三百二十五章 天|朝上国,战之何惧

    《

    朝廷初授官职的依据,是新科进士们在殿试中的考试等级,擢在上第的进士,不迨十数年便位至公卿,因此殿试考试定等分甲极为重要。

    按规定,状元授从八品作监丞,通判诸州。

    第二第三名并为大理评事、通判诸州。

    第四第五名为两使幕职官。

    第六以下甲科进士为初等幕职。

    其下,第二甲为试衔大县簿、尉,第三甲试衔判司簿尉。

    所谓试衔,就是未正式授衔的实习官。

    所以甲科进士以外,都是要实习三年,才能正式授官的,而前十名则是直接授官,相比之下要快上三年。

    绝大多数进士,都是九品、从九品起步,哪怕状元,也不过是从八品起步,而按规制三品以上穿紫袍,五品以上穿绯袍,七品以上穿绿袍,九品以上是青袍,也就是蓝色的官服。

    所以新科进士们得赐绿袍,是官家的隆恩。

    按照规矩,有官人考中进士,可以原地升两级,状元的授官,又要比同科高一级。所以李凤梧不用从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做起,很可能要跳过从七品,任职正七品的官职。

    运气好就是个尚书诸司员外郎或者录事参军的实职,若是运气不好,搞不好又是个朝请、朝散、朝奉郎的散官。

    继续被官家放养。

    不过以琼林宴和金明池宴的状况来看,官家应该不会放养李凤梧了。

    至于状元木待问,虽然官家对他不如李凤梧般热络,但他外放一任后,只要没出大问题,马上就可以召回京城充任馆职,向着宰辅之路大踏步前进。

    所以说,两人现在还不知道谁能笑到最后。

    阳春三月,是属于新科进士的一个月。

    但也有例外。

    比如黄洽,还没在临安呆多久,便被授绍兴府观察判官,走马上任。

    同时,官家下了一道旨意。

    原天章阁直学士、江淮宣抚使王之望去职回临安,仍职右谏议大夫。

    原同知枢密院事、保和殿大学士陈俊卿任职江淮宣抚使,都督建康守备两淮兵事,雄武军节度使、庆王赵恺改任安丰军节度使。

    这个旨意出来之后,东府三省差点炸锅。

    调走主和意愿大于主战意愿的王之望,让纯粹主战派的陈俊卿担任江淮宣抚使,官家之心昭然若揭……对此主和派忧心忡忡。

    更让主和派郁闷的是,官家将通问金国副使胡昉外放,任重庆府别驾。

    这俨然是放弃和谈的意思。

    对此汤思退连上数封奏呈,都被官家留中后,这位大宋左相可奈何,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感,觉得自己的相位不保,终于破釜沉舟,走出了遗臭历史的一步。

    三月中旬,一封论政秘信从汤相公府上送出,不走驿站,经由民间线路,走出了大宋境内,送到金国毫州的江北大营,再由八百里快马加急,送到了开封,摆上平章政事仆散忠义的案头。

    看到大宋相公给自己的这封密信,仆散忠义不敢丝毫怠慢,立即连夜赶回燕京,第二日天色大亮就进皇宫请求面见完颜雍。

    其后,金国境内大军调动,尤其是江北大营,悄然向着宋金边境的两淮增兵。

    十万雄师剑指江南。

    没有人知晓,金人在国内局势不稳的情况下,竟然还要大肆进攻大宋,意图以武力逼迫大宋接受和谈条件的契机,就是汤思退的这封信。

    在这个背景下,汤思退的那封信起了巨大的作用。

    正因为有大宋相公的这封看似论政,实则通敌的信,完颜雍才下定决心,哪怕是折兵三成,也要把赵昚这小给打怕了。

    一劳永逸。

    怪只怪赵昚这小子没眼光,竟然让汤思退这种人来担任相公,竟然罢了张浚的枢密使一责,自断肱骨。

    这是大宋的悲哀。

    却是大金的机会!

    这汤思退不愧是秦桧的党羽,做的事比之秦桧有过之而不及。

    就让我大金铁骑践踏大宋的脊梁。

    金人大军调动,大宋潜伏在中原一带的细作立即得到消息,最终在数人暴露的情况下,终于在四月前将消息送回大宋。

    是以四月的第一个朝会,大庆殿气氛格外凝重。

    左相汤思退、右相洪适、参知政事钱端礼、签书枢密院事蒋芾、六部尚书、三司使以及诸多老臣武将,全都面色凝重。

    没有任何一位三品以上的重臣请假。

    三位皇子,赵愭、赵恺和赵惇也在,不过心思各异。

    赵愭想的是立储。

    赵恺想的是如何说动父皇,让自己这个安丰军节度使去两淮前线,配合陈俊卿防御金人渡江南下。

    赵惇想的是,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