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宋仕妖娆 >

第215章

宋仕妖娆-第215章

小说: 宋仕妖娆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侄孙的眼光,纵然是刚愎自用的张浚,如今也言不信。

    李凤梧苦笑:“王之望本就守备两淮之才,中护军薛岭虽有将才,但没了叔公的运筹帷幄,在王之望的掌控下,薛岭其才备受掣肘。”

    顿得一顿,语出惊人,“且有汤思退呼应金人,两淮防线必然溃败!”

    张浚猛然坐起,怒目圆睁,“他敢!”

    李凤梧沉默不语,为了和谈,汤思退还有什么不敢的。

    这是既成的历史。

    遗憾的是掌握不了汤思退里通金国的证据,不然以当今官家的野望,分分钟将汤思退撸下马。

    看到李凤梧沉默的神色,张浚颓然坐倒。

    “他竟然真的敢……”

    张浚相信李凤梧不会信口雌黄,况且这种事没必要和自己一个致仕的垂暮老人撒谎,只能认为,侄孙李凤梧肯定掌握了什么隐秘。

    许久之后,张浚才灰心的道:“没有挽回余地?”

    李凤梧思忖一阵,“有,撤掉王之望江淮宣抚使之职,另遣他人,至少也要虞允文之流,甚至可以破格起用辛弃疾。”

    让辛弃疾担任江淮宣抚使,这个擢升之大,怕是赵昚还没这个魄力。

    而且李凤梧也知晓,这不现实。

    辛弃疾虽然有岳飞遗风,文武双才,但毕竟经验和资历欠缺。

    你让这样的人现在去担任江淮宣抚使,掌控大宋对金的国门防御,被说赵昚,就是自己这个先知,对此也是没有把握的。

    张浚没有说话。

    李凤梧又道:“叔公也不用担心,金人纵然渡江南下,也不会就此侵占我疆土,不过是以战逼和,让官家同意割弃海泗唐邓四州而已,之后必然退兵。”

    想了想又道:“如果金人此次南下,兵锋所过之处,不会扰民,他,手段是以战逼和,若是屠杀平民,激起大宋死战之心,就法收场,完颜雍可不想擦不干净这屁股。”

    张浚叹了口气,“饶是如此,仍是我大宋屈辱啊……”

    李凤梧笑了笑,“叔公年事已高,身体有恙,不须再为家国大事操心费力,不如好生修养着,颐养天年,要知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

    张浚愣了愣。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

    侄孙这话真心很有意境。

    罢了罢了。

    《

 第三百一十五章 天子取门生

    《

    贡士们的考卷送到弥封所后,先由排编官对折,同时糊住姓名籍贯栏,再取《字书》中几个字的偏旁,合成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字,作为每份考卷的代号。

    将试卷依序排好后,交封弥官誊写校勘,由点检官检查试卷误后,进士科的试卷送交进士考校所;诸科的试卷,送交诸科考校所。

    单表进士考校所中,八位初考官,用两天时间,初审五百三十九份进士卷。

    试卷分五等。

    第一等谓学识优长,辞理精纯,出众特异,以比伦者。

    第二等谓才学该通,文理周密,于群萃中堪为高等者。

    第三等谓艺业可采,文理俱通者。赐进士出身必须三等以上。

    第四等谓艺业稍次,文理粗通,赐同进士出身。

    第五等谓文理疏浅,退落疑。

    但现在除了弃考或者纰缪荒恶者,并不黜落一人,所以此等便形同虚设。

    然后把判定的等次封上,送交覆考所,由覆考官再次阅卷,两天后,覆考所将所定的等次呈交详定所,由两位详定官,由礼部侍郎江君烈和国子司业赵云宸,将初考官所定的等次揭开,与覆考官所定等次相比较。

    若二者一致,则依次奏闻。

    若二者有差别,就再审阅试卷,或者根据初考官所定,或者根据覆考官所定。

    但如果详定官认为,初考、覆考的判定都不合适,也可以别于另立等次。

    所以这二位事实上就是殿试的主考。

    此刻是阅卷的第六天,初考覆考已经结束,所有试卷都呈到二位详定官面前,将由他们排定名次。

    这不是个困难的工作,因为不是极特殊的情况,详定官还是以初考覆考的结论为主。

    撕开初考官的弥封,对照覆考官的判等,若是一致就直接定下等级

    因为判卷其实是有标准可循的,如学识、词理之类,优劣之分不难判定。

    所以在七成的情况下,初考覆考的结果是相同的,剩下的三成考卷,到底该以初考还是覆考为准,两位闻名遐迩的大学者一目了然。

    仅用一天多的时间,两人就把所有卷子定完,还剩下最后的工作……从一二等卷子共二十五份中挑出十份来进呈御前,供官家最后钦定。

    现在问题来了。

    江君烈和赵云宸两人的立场不同。

    这也是官家选定他俩的原因。

    江君烈虽是礼部侍郎,但赵昚却清楚,他近来和左相汤思退走得很近,完完全属于东府的人。

    而赵云宸,虽然之前表现的不够明显,但在殴打陈伸一案中,赵昚事后才惊觉,他应该和陈俊卿等人有联系,算是西府之人。

    东西府制衡。

    这是赵昚的第一次抡才大典,他绝对不允许东西府怀有私心,是以才如此安排用人。

    不过现在江君烈和赵云宸都有点为难。

    官家赵昚是看过李凤梧试卷的,而且表现出来的意思很明显,显然是要取中。

    但江君烈不想取中。

    就算事后官家要补取,那也是后面的事情。

    而赵云宸是想直接取中,不过他想的更简单。

    自己和江君烈取不取关紧要,官家不会让李凤梧名次太靠后的。

    当然,作为考官,最主要还是尽好职责。

    江君烈和赵云宸都知晓,此次审定名次,对自己也是个考核——能否拍好管家的马屁。

    当今官家励精图治意图北上。

    那么他所喜好的必然是文风犀利的好文章,那么文风温和的便只能靠后,如此才能博得圣颜大悦。

    所以江君烈就秉着这个标准,尽选了些直言敢谏的卷子。

    赵云宸却不这么认为。

    官家虽然励精图治,但这又不是‘直言极谏科’,你尽选些说话尖酸刻薄讽刺天家的谏官言论文章,这不是给官家添堵么?

    官家想要的是治国才华的才子,是懂得进退的圆滑肱骨,因此主张文风温和的试卷。

    两人就此有了分歧,最终赵云宸拗不过江君烈,依了他的排名,挑选出了官家‘中意’的前十份佳卷。

    但赵云宸却也做了两手准备。

    次日黎明,官家在崇政殿升座,考官们分左右列班,皇城司侍卫将全部考卷抬到殿中。

    江君烈呈上选出的十分佳卷。

    此时所有的卷子,包括这十份佳卷都没有拆开弥封,谁也不知道哪份卷子是谁做的。

    谢盛堂接过托盘,呈送御前,官家将对这前十份试卷详细阅看,最后钦定名次。

    望着黄绸托盘中,平铺相叠的十份试卷,赵昚的心情有些激动。

    这是自己的第一次抡才大典,是自己第一批门生,想一下自己钦定的一代名臣就将这样从自己手下踏入仕途,开启他们的辉煌人生,缔造出一个空前繁盛的大宋朝,赵昚总感到雀跃于向往。

    朕之肱骨,起于本科。

    平复下心情,他拿起了最上面的一份试卷……这试卷的排放顺序,就是阅卷官们初定的名次,只是殿试排名要由钦定,所以只用这种声的暗示。

    官家一般情况下都认可阅卷官拟定的名次,只作个别改动,决定名次后再拆开弥封,但是拆封后还有可能更改名次,主要是更改状元的人选。皇帝有这个特权,从全盘考虑作出最后的调整,不过这种情况是极少发生的。

    展开这份试官拟定的状元卷,赵祯先看了看诗,然后翻到重中之重的《民监赋》上。

    只见这份考卷的破题是:‘天监不远,民心可知。’皇帝一下子就没了好心情,边上的谢盛堂挑了挑眉,心说犯了官家的大忌了。

    看到这一幕,江君烈顿时叫苦,看来这次的马屁,拍在马腿上了。

    果然赵祯把这份卷子搁到一边,去拿下一本,打开一看,还是那种犀利的文字,眉头不禁微微皱起。再看一本,还是。

    忍住气,又翻了几本,都是一个鸟样。

    赵昚终于忍不住道:“本科的卷子,都是这种言官腔调么?”

    这就是赵祯不喜欢这些文章的原因……前些日子被汤思退和张浚要立储的事情搞得很是头疼,现在一看到这种义正言辞的文章,就觉得分外不爽。

    二位详定官赶紧上前请罪,江君烈解释道:“微臣以为,这些文章才气纵横,有少年之锋锐,正是朝廷紧缺之新血。”

    “赵卿也是这样想的么?”赵祯看看赵云宸道。

    “微臣确有不同意见,这不是直言极谏科,而是选拔未来宰辅的进士科。”这时候救场第一,至于江君烈的面皮会不会太难看,就不是赵云宸关心的了:“微臣窃以为,还当以文字中正平和为上。至于这些言辞夸张的考卷,纵使才气再高,也不当给以显名。”顿一下,给出他的理由道:“这些未入仕途的年轻人,知道多少内政外情?就夸夸其谈,批评起国君国政来,此风实在不宜助涨。”

    “那,你为什么同意江卿的排序?”赵祯的脸色缓和了些。

    “微臣敬重江侍郎,认为这样排序也不可。”赵云宸道:“不过微臣在阅卷时,倒也挑了了几份文采斐然,颇为大气的文章,排在十名之后。”

    江君烈的脸色别提多难堪了。

    “呈上来。”赵祯招招手,赵云宸便将他中意的几份卷子,呈到了御前。

    赵祯拿起最上面一份,直接找到《民监赋》,便见开篇破题是‘运启元圣,天临兆民,监行事以为戒,纳斯民于至纯。’脸色便彻底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