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唐朝小官人 >

第316章

唐朝小官人-第316章

小说: 唐朝小官人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琚特地让人将这种有先例的事纷纷记录下来,然后一份份送去议事堂,让议事堂讨论,最后形成神策府的律文,再将律文发放至各县各乡,还有各房的官吏去学习,便是太平学那儿,也要学习这种律文,平时的生员,教授一下简单的律文就是了,而学习律法的,则是需要全部通读。
  凡事就是如此,一开始是六神无主,到后来就是按部就班,慢慢的适应下来,下头也自然知道该怎么做了,虽然依旧忙碌,却让王琚慢慢的掌握了诀窍。
  而各个衙门之间,虽然和王琚一样都是忙碌,却也开始磨合,效率大增。
  骂娘的人少了,不过辛苦却倒是辛苦。
  …………………………………………………………………………………………………………………………………………………………………………………………………………………………………………………………………………………………………………
  议事堂已经开议。
  几乎所有的议员,对制定律令是最热衷的,大家都不是傻子,律令这东西就是行为准则,是一切的依据,从前即便曾在朝中做官的,做的也不过是公文上的事,或者解释律令,而如今,这诸多的律令条文纷纷送来,交由大家修改和讨论,并且决议,这比弹劾或者裁决政令要高档的多,让人有一种当家做主的感觉。
  一开始,议事堂里还是一团和气的,不过渐渐的,也开始不安宁起来。
  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议员来自各个阶层,既有士族,也又神策军,更有商贾,而商贾的利益和士族却是截然不同,譬如如今到处招募不到工,又商贾异想天开,竟是提出一个政令,说是凡有游手好闲不事生产者,一旦拿获,俱都罚作苦役。
  这提议一出来,顿时炸开了锅,商贾们要人,当然是支持的,一旦有了这个律文,这大街上谁还敢游手好闲,都得乖乖去务工,到时候恰好可以缓解薪金暴涨的压力。
  可是士族的议员却是傻眼了,这些人不要脸啊,这世上最游手好闲的,多是士族子弟,难道让自己的子弟全去做工,于是双方争吵不休,本来士族议员倒是占了多数,可是有一些士族议员却态度暧昧莫名起来,因为现在不少士族也开始在经营买卖,这些人倒是巴不得工价低一些,竟与一些商贾眉来眼去。
  此事闹得很僵,连议事都议不成了,到了里头就是相互对骂,吐口水的都有,乃至于杨炯都控制不住局面,忙是去寻秦少游。
  秦少游对此,是一向乐见其成的,这个议事堂,跟所谓的民主无关,更多的却像是所谓的贵族议会,无非就是所有既得利益阶层大家不要分裂,也不要闹,更不要对抗,把所有人全部圈在一个地方,你们要生要死,也躲在议事堂里去,不要来影响到神策府。真要确切点来说,和那满清鞑子的八王议政也差不多,其实就是让大家窝里斗,有了窝里斗的渠道,自然而然也就不可能扩散到外头去。
  他对这个议事堂很是满意,现在杨炯跑来求告,他笑吟吟的看着杨炯,笑道:“杨公,这议员之间有争议,是理所当然的事,道理总是越辩越明嘛,莫急,莫急的好。”
  杨炯道:“这天底下哪里有道理越辩越明的事,道理相左的人,想的尽都是怎样诡辩和驳斥对方,殿下可见过有人用道理说服别人的吗?”
  这个……
  秦少游还真没见过,两世为人,他还从未见过一个喷子能说服另一个喷子的,两个喷子引经据典,相互辩解,再到相互问候对方亲眷,扬言要杀你全家的倒是屡见不鲜。不过这种事,秦少游怎么肯承认,于是正色道:“正因为道理不同,所以才需要明辨是非,争论嘛,不会有错的,杨公是议长,这些事议长要多费心。”
  他是做甩手掌柜,埋头做自己的事就好,至于圈起来的这些喷子,用处其实也有,可是他绝不插手进去,人家这是利益之争,自己凑个什么热闹。
  …………………………………………………………………………………………………………………………………………………………………………………………
  第一章送到……(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一章:富可敌国

  秦少游甩手不管,对杨炯来说是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当然很明显,那便是秦少游对议事堂干涉越少,他这个议长权柄也大一些。
  可是这议事堂才刚刚开议,就闹得不可开交,连基本的议事都不能进行,他抹不开面子采取什么强制手段,因为一旦动强,这便成了得罪人的事,商贾们自然要指责他是士族,偏袒士族,可是士族呢,又觉得他不够袒护和体谅自己,结果最大的可能就是两边都不讨好。
  杨炯来‘请教’秦少游,便是希望秦少游来做这个坏人,可是偏偏,秦少游并不肯上当,这让他有些着急。
  思虑再三,他便也就不再求告了,还是自己解决吧。
  他道:“殿下觉得那些商贾的提议如何?”
  秦少游几乎没有思考,直截了当的道:“不出三年,此案必定会成为律文。”
  “是吗?”杨炯倒是显得很惊讶:“这明显是荒唐的律文,哪里有看人游手好闲就罚作苦役的,殿下说笑了。”
  他当然不信,可是秦少游却对此深信不疑,他淡淡道:“眼下地士族,十有**,尚且还是靠乡下的田庄为生,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田园的散漫,可是田庄的收益远及不上互通有无,所以迟早,你们还是要成为商贾的,当然,比寻常的商贾不同,可是但凡经商的人,总是逐利,呵……咱们说远了。”
  杨炯想了想,居然渐渐认同起来,现在士族经商的也多,便是杨家也不能免俗,何况现在行情大好,市面上做什么买卖都能大赚特赚,各地的物价都在暴涨,而暴涨的结局。更是让士族无法承受的。
  士族靠着田庄,本来来钱就慢,抑制了粮价之后更加如此,好不容易挣了点钱,可是物价飙升,他们手里的钱放在手里,就越发的不值钱,而且庄子那儿,已经开始推出了汇票,并且开始为人所接受。
  汇票乃是神策府推出的。这倒不是秦少游的主意,而是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
  朝廷铸的钱,其实只有这么多,若是按照以往的模式,这倒是行得通,毕竟朝廷的铜产量只有这么高,铸钱也需要时间上的成本,这很适合那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可问题就在于,孟津的商业活动却是十分昌盛。而且商业的交易量也是节节攀高,有的人一笔买卖,甚至超过了数千贯,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可是数千贯钱是多少呢?一贯是一千钱,一千贯便是十万钱,数千贯便是数十万枚铜钱,一个大商贾。要进行交易,往往需要十几车的钱,单单交割、清算、入库。都需要花费数天的时间。
  这种交易方法,拖延了太多的时间,尤其对一些转手倒货的商贾来说,简直就是致命,可能你觉得近来布匹可能会涨价,想要购进一批,结果交易还未完成,行情却又变了。
  商贾们如此,神策府也更是如此,神策府每日的出货量都是极高,生产茶叶的人可能只有数千,可是负责交易的账房先生却是高达百人,为何?这样频繁的交易,几乎所有人都需要清点钱币,从早点到晚,不但耗时也是费力。
  于是乎,一些人开始改变了方法,采取用金子的办法来交易,不过金子也有金子的弊端,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秤并不太准,一两金子和一两一钱金子的误差很多,可是这一钱金子也不算是小数目,而且金子的成色也是不一,再加上金子的价格起伏较大,今日可能一贯钱是一两金子,明日可能就变成九百钱了,倒是神策府在这个节骨眼上,弄出汇票,比如神策府想要收购某种原料,拿了货之后,发放一种难以模仿的票据出去,上头写明钱的数目,什么时候,商户想要来取钱,也尽都可以来神策府取。
  毕竟神策府有足够的信誉,所以商户拿了汇票,倒也放心,放在手里,需要钱了自然来取就是。
  可是渐渐的,一些商户之间,也开始用这种神策府放出去的汇票交易了,毕竟这东西随时可以去神策府取现,而且交易起来也是简单快捷,只需要验明真假即可。
  最后,汇票开始越来越流行,乃至于神策府的钱粮房专门设置了钱和汇票的兑换,并且开始大力的提高了汇票的防伪水平,并且开始有意识的把汇票放出去。
  而汇票岂不是并非只是用铜钱来保证信用的,还有一部分,则是神策府的货物,这就导致,市面上的汇票越来越多,早已超过了铜钱本身的数量。
  通俗一点来说,神策府地汇票属于茶叶和布匹本位的货币,用来作为保证金的不是铜钱,也不是金银,而是货物。
  汇票的出现,使钱更加泛滥,这就更加让铜钱越来越不值钱起来,那些原本还固守着金银或者钱币的士族土财主们,更加感到不安,钱是会贬值的,而且商业行为越是火爆,钱就贬值的更加厉害,就比如布匹,上个月一匹才两贯,而如今,却已攀升到了近三贯,自己守着的这点家产,不知不觉间都在缩水。
  也就是说,以往存钱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若是不能让钱生出钱来,就不可避免会使自己财富缩水。
  士族们所面临的情况,既是机遇,也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这也是为何秦少游敢于如此断言的原因,他们若是不肯将钱拿出来,最后的结局,就是死路一条。
  而一旦这些人将大批的财富投入了孟津,那么他们和寻常的商贾会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利益,自然而然也就和商贾们不谋而合了。
  秦少游与杨炯说了许多闲话,杨炯倒是受益匪浅,他看着秦少游,心里生出错觉,这个家伙,怎么就这么多莫名其妙的想法。
  正说话之间,却是有人急匆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