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官人-第2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后世的关键词和敏感字,忙是岔开话题,道:“眼下最紧要的不是这个,而在于,咱们能用的食户,怕是连一半都没有。”
李令月惊道;“这是何故?”
秦少游道:“弘农多豪族。”
一下子,李令月明白了。士族虽然也要缴税,原本这些赋税是给朝廷,现在却全给了天策军。可问题就在于,士族有特权,有实力,所以明明是万亩的良田,可是真正上缴的,怕是连百亩都没有。他们毕竟不是一般人,征税,在以往也只是意思意思罢了,现在即便换了天策军,难道就能解决这个顽疾?
况且士族最擅长的就是瞒报人口,而这也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顽疾,朝廷在弘农郡登记造册的户册是二十七万户,可是真实有多少人口,怕也只有天知道。毕竟登记造册了,就要缴纳税赋,要负责徭役,可是瞒报,就等同于是把这些劳力,置于士族之下了。
李令月听的蹙眉,禁不住咬牙切齿:“关东人,怕个什么。太宗和高皇帝在的时候,他们不过是一群磕头虫罢了。现在也敢……”
“今时不同往日。”秦少游断然道:“关东士族,也俱都是绵延数百年,富贵了数十代,家世恒远者,可以追溯到春秋去,从前的时候。确实是被关陇士族压着,可是并不代表他们软弱可欺,就我所知,许多人家里都蓄养了私兵,私兵的数目不详。许多人家里,子弟多是为官,朝中的大臣,弘农人占了十之一二,虽然比不得关陇的士族,却也不可小看,问题就在于,若是我们捅了马蜂窝,他们必定要反弹,到时候就是两败俱伤,反而可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若是不采取一些措施,他们就会轻视你,越发骄横无忌,将你逼到墙角,让天策军在弘农无法立足,这件事,怕也不容易啊。”
李令月托着下巴,道:“这么说,我们是无计可施了,可恶,梁王抛来这么个东西,却让我们夫妻二人看得见,却吃不着。”
秦少游淡淡一笑:”且不急,想来,他们总会先礼后兵,且看看他们怎么说,毕竟我们有大义,于情于理,现在都是我们占优。“
李令月却是忧愁的托着自己的小脑袋,道:“动强怕是不能,你自己也说,那是捅马蜂窝,得罪一家可以,可是得罪上百家,乃至于坏了规矩,便是天下士族纷纷侧目了。况且他们有私兵,夫君又不是朝廷,难道还能把他们当做叛党吗?哎呀呀,我心里难受的紧,这可如何是好?”
秦少游怒道:“你我还未入洞房,且慢说这个。”
李令月唏嘘一阵,也开心起来,自是吹灯拔蜡不提。
………………………………………………………………………………………………………………………………………………………………………………………………………………………………………………………………………………………………………………………………
次日清早起来,便有人来报,说是弘农杨炯求见。
弘农杨炯……
听到此人的名字秦少游倒是颇为惊讶,因为这个人来头不小,杨炯的官其实不大,不过是挂了个闲职而已,因为当年的时候,徐敬业造反,杨炯却是好死不死,在弘农策应,族中子弟也都多有参与,武则天大怒,却忌惮杨家的威望,只是将他们贬官。
可即便如此,弘农杨家也是天下一等一的豪门,其地位,大致相当于五姓七家中的崔氏,杨氏早在汉时,就曾和袁氏齐名,都是四世三公的典范,任丞相、太尉者多人,其后到了北朝,亦是在无数次王朝更替中身居要职,隋朝的时候,著名的有越国公杨素和其子杨玄感,到了唐朝,太宗便娶杨氏女子为妃,武则天的母亲,也出自弘农杨氏,甚至历史上,李隆基登基之后,所立的皇后、贵妃,也都出自弘农杨氏,杨氏在唐朝,出过十一个宰相。
与五姓七家不同,在关东地区,亦有许多的豪族,比如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杨氏乃至关东四姓中最杰出的门阀,当然,这一次天策军食邑弘农,杨氏遭受的损失也是最大。
秦少游对这个人不敢怠慢,忙是到了前堂,便看到杨炯到了,他身子消瘦,年纪也是不小,说话时总是咳嗽,倒是王琚敬陪在末座,与他闲谈。
见了秦少游来,王琚忙是站起,道:“殿下,这位便是学生经常向殿下提起的世叔,弘农的杨公,杨公以诗画而闻名于世,天下人无不交口称赞。”
原来……王琚还是杨炯的侄子。
秦少游只好心里苦笑,贵圈真乱啊。
他忙是上去见礼:“杨公大名,小王闻名已久。”
杨炯含笑着还了个礼:“弘农王的大名,也是闻名遐迩,老夫闲居于弘农,亦是有所耳闻。”他笑了笑,吃了口茶:“不过在老夫眼里,这最闻名的,却是这公主茶。”
这是一句无伤大雅的玩笑话,王琚忙是笑了笑,道:“世叔喜欢,这里有的是公主茶,隔日送一车去,也不妨事。”
秦少游看着王琚,这厮好大方,整整一车呢。
不过他明显了解王琚的用意,茶叶什么的,都可以大方,可是有些地方,却是寸步不能让,一个交情,一车茶叶又算什么,只要不触及利益的根本,倒是什么都好说。
杨炯似笑非笑的看着王琚,却是摆摆手:“不成,不成,无功不受禄,怎好意思吃你们的茶,况且老夫还是买得起的。”
他这态度也算坚决,让王琚讪讪一笑,一个不要蝇头小利的人,未必就是高风亮节,或许人家要的是更大的利益。
秦少游见寒暄的差不多了,不禁问:“却是不知,杨公登门,有何赐教?”
杨炯依旧还是闲散的样子,慢悠悠的吃着茶,才道:“哦,是有这么一件事,现在天策军不是食户弘农么,这弘农郡,已是相当于殿下的封地,军政赋税钱粮之事,尽皆归于弘农郡,哎……英雄出少年啊,老夫在你这样大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哪里胡混,人不可攀比啊。”
他又开始绕弯子。
秦少游只是看着他,等着他的后话。
杨炯顿了顿,道:“天策府,老夫也是略知一二,却是将这孟津,缔造成了鱼米之乡,如今殿下辖制弘农,弘农上下,真是翘首以盼啊。殿下施行仁政,正是老夫所盼的事。”
说了这么多,依旧是不知他的来意,秦少游心里叫苦,他已经恨不得放大杀器,把那上官辰叫来待客了,上官辰一来,且看杨炯还怎么清闲自在。
杨炯脸色微微一沉,却是将眼睛眯起来,道:“不过历来,百姓们所求的,不过是吃口饭而已,所以老夫特意来,却是想听听,天策府到底打算行什么善政,这也不算是什么为民请命,不过是老夫多事而已,殿下不会见怪吧。”
秦少游脸色没有表情,眼睛却与王琚交错。
表面上是来问政,多半却是来和秦少游商讨政策了,可问题就在于,这里谁才是主人呢?固然有一些事,需要向你请教,可是秦少游才是正主,杨炯虽然说的客气,可是在这背后,却分明是想大家大家相互讨教的意思,而杨炯可以讨教,其他士族难道不可以?最后……岂不是天策府就像被人牵了牛鼻子吗?
………………………………………………………………………………………………
第一章送到。(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七章:刀架在脖子上
秦少游笑了笑,站在杨炯的角度来说,也是无可厚非,他们不是寻常人,神策府在弘农,当然要征询他们的意思。
可是对秦少游来说,却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他几乎可以想象到,若是和杨炯商讨天策府的军政之事,其结果,大抵也就是延续此前朝廷对弘农的做法了。
无非就是任命几个官员,可是治权却几乎都在大大小小的士族手里,无过是征粮、征夫,天策府能做的事,估摸着也就是修修桥、搭搭路,维护一下河堤,设几个学堂,再多,那可就算是越界。
这种结构,属于常态,上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可是实际呢,效率却是无比的低下,几乎所有的事,都需要靠着士族来过一道手,民夫只知士族老爷,而不晓得神策府,一年下来,收十几万担粮食,也就没你什么事了。
相比于现在孟津的情况,实在是相去甚远,孟津的模式,则是神策府控制方方面面的事,神策府几乎是直接女与民户进行接触,民户们做任何事,都与神策府息息相关,而神策府的任何决定,也都与民夫关系重大。
看上去,似乎颇有些集权的味道,可实际上,效率却能大增,打破了田园的生活,却能把人聚集起来,更高效率的进行产出,至于控制民夫,那也是理所应当,你不去控制他们,总会有士族去控制,你不去让他们产生更大的生产力,士族自然而然会利用他们的劳力去获利,你不征募这些壮丁去强壮自己,士族就会征募他们去做私兵。
说白了,现在地方的结构是三重。第一重是官府,第二重是士族,第三重则是庶民,官府与庶民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的联系,而这个纽带就是士族,士族既是官府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好的人才提供给官府,同时对庶民,他们又代官府进行征税,进行管理。而在孟津,则没有士族的地位了,神策府与庶民之间没有任何代理人,中间自然而然也就不会有损耗,这种损耗是极为惊人的,因为官府按理要征一百斤粮食。而士族往往需要征收三百斤粮食,才有一百斤实打实的粮食上缴到官府手里,这还是天子脚下,关东的豪门,其实也还算规矩,若是换做其他一些地方,那种豪强,便是把损耗扩大到十倍的也有。
神策府不需要这种代理人。也就是说,士族在孟津模式中。不会有任何的立足之地,这才是秦少游下定了决心的原因,他抿了抿嘴,笑了:“杨公,施行仁政,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