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 >

第637章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第637章

小说: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一分钟后,他们就想尝试一下,也就是派出几辆坦克上前试试水。

    被派出来的是五辆三号坦克。

    应该说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三号坦克作为一种轻型坦克本来就是执行侦察任务,而且这种坦克重量也较轻,更容易从反坦克壕上跨过去。

    但德军的企图很快就落空了。

    就在三号坦克接近反坦克壕时,中国军队的防线中突然传来一阵炮响,迫击炮炮弹一片片的朝德军坦克群中打去,霎时就在战场上炸起了一片烟雾和尘土。

    不过这只不过是在转移德军的注意力及遮挡他们的视线,乘着这时候,反坦克壕的沙丘后就冒起了十余门火箭筒,只听一阵“啾啾”火箭弹特有的啸声,上来的五辆三号坦克立时就有三辆中弹冒起了黑烟,剩下的两辆一看到这情况当即就停下来疯狂的朝沙丘一通乱打。

    但坦克在这时总是十分脆弱……它对外界的感知十分迟钝,远征军的火箭筒射手,则可以从容的换一个位置,然后突然冒出头来朝目标发射出火箭弹。

    于是“轰轰”两声,五辆三号坦克全都被打成了一堆废铁。

    这时海因茨蓝道才发觉这种反坦克壕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而且它似乎与普通的反坦克壕有些不一样,具体在哪里不一样……海因茨蓝道再仔细打量了下,就发现这种反坦克壕是前低后高,这使得敌人可以躲藏在后方的隆起的沙丘后对坦克实施阻击。

    海因茨蓝道这回是看准了,张弛构筑的这反坦克壕的确不是普通的反坦克壕,这种反坦克壕名叫“戈兰壕”。

    之所以叫“戈兰壕”,是因为它是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时候,以色列军队为了阻挡叙利亚装甲旅而在戈兰高地挖掘的一种反坦克壕。

    兵力及装备处于绝对弱势的以色列军队,就是凭借着这种看似简单但却大有文章的“戈兰壕”挡住了装备有辆T62的叙利亚装甲旅。

    普通的反坦克壕,挖掘出来的土是堆在两侧,于是两侧的高度一样,这就无法为己方提供任何掩护。

    “戈兰壕”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将挖掘出来的土全部堆在靠向自己的一侧,于是已方就会高高隆起一个土坡……重要的就是这个土坡,比如此时这个土坡就被远征军火箭筒射手用作打击敌人的掩护。

    海因茨蓝道当然不会就此认输,于是一挥手,又派了几辆四号坦克上去。

    这一回德军是变聪明了,在四号坦克上去的同时,其它坦克就将炮口对准反坦克壕后的土坡,接着又是炮弹又是子弹的,只打得火箭筒射手根本就无法冒头。

    其中有几名战士乘着炮火的掩护冒险打出几发火箭弹,但效果并不理想。

    原因一是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匆忙发射就没有多少准头,另一个就像之前说的,四号坦克装有间隙装甲,它可以在很大程度降低火箭弹金属射流的穿甲能力,于是虽然有四号坦克中弹但却只是受了轻伤。

    但接下来的一幕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当四号坦克的履带“隆隆”的辗上已经被炮火炸塌看起来并不深反坦克壕时,却一辆接着一辆的被卡在里头,任驾驶室左扭右摆或是使劲踩油门都无法挣脱。

    这也就是“戈兰壕”的优点之一。

    它会给人造成一种视觉上错觉,以为坦克足以跨过这样高度的壕沟,但现实是坦克开上来只会陷在其中无法自拔。

    原因是“戈兰壕”前低后高,壕沟看起来是不深但坦克还必须攀上更高的土坡,更重要的还是……壕沟其实是很深的,其原深度深达七、八米甚至有的还达到九米,只不过是被炮火给炸塌了履上了新土。

    但众所周知的是,新土不夯实而坦克却很重,一辗上来坦克的头部就压着新土下陷,接着就无论它怎么扭动都无法逃脱了,甚至由于这些新土还是沙漠土质,坦克越是加油门就反而陷得越深,就像是人工流沙似的差点就要将坦克整个吞没了。

    海因茨蓝道见此不由大吃一惊,赶忙下令道:“快!把它们拖回来!”

    拖坦克或许可行,就像人若是陷入流沙的话,也可以通过绳索借助外力解困。

    只可惜这里是战场,是时刻都有敌人盯着你并给你致命一击的战场……

    远征军战士当然不会给德军这个时间和机会把那些陷在反坦克壕里的坦克拖回去,只见几个冒着青烟的炸药包突然从沙丘背后抛了出来落到那几辆被困的坦克旁,接着就是“轰轰”的一阵乱响,那几辆四号坦克就再也没有动静了。
………………………………

第七百二十五章 戈兰壕(二)

    这时海因茨蓝道才意识到这反坦克壕的厉害,于是气急败坏的把工兵营派了上去。

    作为装甲师的工兵营而且还是德军装甲师的工兵营,当然不会只是一群木匠或是维修工之类的。

    事实上,德军工兵营的装甲车辆也不在少数……德军自30年以来先后研发了1号坦克、2号坦克……一直到现在的虎式坦克。(注:虎王于1944年6月首次出现)。

    这其中1号坦克只是德军对坦克的一种尝试,因为《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还是以“拖拉机”的名义偷偷研发。

    2号坦克是德国坦克的一种成长,是一种过渡型号,火力和装甲明显不足。

    到3号坦克才可以说真正成熟并投入战场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二战初期德军闪电战大多是由3号坦克完成的,只是后来由于苏联T34的出现而使3号坦克相形见拙。

    4号坦克则可以说是在3号坦克的基础上增加了防护和火力,其许多部件其实是直接取材于3号坦克。

    在这坦克的发展中,必然就会有许多坦克因为性能落后而被淘汰。

    这些被淘汰的坦克如果当作废铁回炉当然是很可惜的,于是除了实在不能用的之外,相当一部份还是被投入到战场使用……于是就出现了各种改型,比如拆除炮塔装上反坦克炮、榴弹炮、高射炮变成自行火炮。

    还有一部份为了满足工兵的需求而装上机械变成工程车。

    比如现在,几辆坦克架桥车很快就开了上来……

    这几辆坦克架桥车是在车体前部装有旋转轴,然后可以以轴为中心向前铺设临时桥梁。当然,因为它使用的是2号坦克的底盘防护力不足,所以海因茨蓝道组织了炮火甚至战机对反坦克壕后一阵狂轰滥炸,只打是躲藏在沙丘后的战士们无法抬头,就更不用说探出身子打火箭筒了。

    (注:一般情况下,德军的装甲师列装的坦克架桥车是由四号坦克的底盘改装的,只不过非洲战场一直不受希特勒重视,于是非洲军团一度主力坦克还是三号坦克,工程车则是二号、三号坦克的底盘为主)

    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这可以说是失去制空权的一个副作用。

    如果说德军的炮火还可以被压制的话,德军的战机就只能任其胡作非为了。

    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德军只需要付出燃油及弹药的代价,就总是能够压制中国军队的火力达到某种战术目的。

    于是五架铁桥很快就架在了反坦克壕上……其实原本应该要有六架铁桥的,只不过有一辆坦克架桥车在途中熄火了,毕竟是2号坦克的底盘,六、七年前生产出来的玩意了,而且此时还是在沙漠这种高温、多尘的环境下作业,出点故障是难免的。

    但是五架铁桥似乎也够用了,海因茨蓝道对此信心十足。

    原因很简单,德军拥有制空权。

    中国军队的坦克和装甲车大多都藏在亚历山大港内,这意味着它们无法参战,无法参战就相当于没有……如果它们敢从亚历山大港出来的话,海因茨蓝道只需要呼叫空中支援就可以了,战斗机和轰炸机就可以将它们解决掉的。

    也就是说,德军坦克要面对的就是中国军队的陆军。

    海因茨蓝道想不出还会有什么能阻挡自己的坦克冲进敌人的防线屠杀敌人了,他甚至都以为中国军队此时应该要撤进亚历山大港选择打巷战。

    然而,很快海因茨蓝道就发现自己错了。

    因为在他望远镜的光圈里,一辆缓缓开上铁架桥的坦克突然往旁一歪,接着就像是个翻了身的乌龟似的四脚朝天的摔进了反坦克壕中无法动弹。

    “天哪,怎么回事?”海因茨蓝道问。

    “将军!”通讯兵很快就从前线接到回报,他回答:“科尔上校报告,铁架桥重心不稳,坦克无法保持平衡!”

    这是“戈兰壕”的另一个特点。

    它是将壕内挖出来的新土堆在另一边形成沙丘,而这沙丘同样也是不夯实的新土,而且由于高度差,铁桥架上去后还会形成一个坡度。

    这原本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说步兵通过也不会有问题。

    问题就在于坦克随便也是十几吨重(注:四号坦克17。7吨)

    这样的重量开上铁桥架而且越往上开另一端高处的沙丘受力就越大,于是沙丘一端就自然往下沉。

    如果下沉是左右均等的那还好,但沙丘中免不了会有些石头什么的,这很快就导致铁架桥朝一边倾斜且倾斜度越来越大,接着出现的就是海因茨蓝道看到的一幕……坦克甚至就连铁桥都整个翻倒在反坦克壕前。

    此时的隆美尔也听到了来自前线的报告,他一个电话打到海因茨蓝道那。

    性急的隆美尔此时本应该发火冲着海因茨蓝道咆哮一番,但他只是冷冷的对海因茨蓝道下令道:“少将,不要心急,亚历山大港就在我们面前,它跑不了!”

    “是,将军!”海因茨蓝道心下不由定了定。

    隆美尔是对的,自己似乎有些太心急了。

    于是海因茨蓝道就决定不使用铁桥而是把反坦克壕填平。

    如果说其它的方法都会有什么“隐形的危险”在其中的话,将它填平了总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