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中国远征军-第4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完待续。
………………………………
第四百八十七章 推进
李宇航的二团几乎是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往前推进。
这个速度……如果按我们现在人的想法那的确是不快,高速公路上随便都能开个一百多码,也就是时速一百多公里,30公里的时速能算得了什么。
但问题是这是战斗推进速度,而且还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公路状况下的推进……以这时代由于路况的限制,汽车能跑五、六十码就相当不错了,而“谢尔曼”坦克的最高时速也只有38公里。
也就是说,坦克几乎是一刻不停的朝前推进。
推进速度之所以这么快,一是因为坦克部队前头都会摆上一支侦察部队,这支侦察部队装备的是M3斯图亚特坦克和M3半履带装甲车……相比起“谢尔曼”坦克来,“斯图亚特”坦克虽然火力和防御力都略显不足,但它的速度快、重量轻……时速达到58公里,重量还不到“谢尔曼”坦克的一半。
显然,这样的速度和重量用于侦察就是十分适合的,速度快意味着它可以抢先一步跑在前头为后方的主力扫清障碍,重量轻就意味着它可以通过更多的桥梁,在发现不良路况时还可以下车维护便于后方主力部队通过。
M3半履带车的速度就更不用说了,其最大的时速达到64公里,每辆半履带车都可以带上一个班的步兵和装备,甚至这半履带车还有迫击炮及榴弹炮的改型,这些玩意可以起什么作用就不用说了,就是为“斯图亚特”坦克提供跟进的步兵以及必要的炮火掩护。
事实上,以这样的火力对沿路哨卡或是日军的碉堡就已经是绰绰有余了……中国军队是沿着公路和铁路朝沈阳推进的,而日军一路上都设有哨卡和碉堡,尤其是铁路,那是隔上几里或是在制高点就设有碉堡或是炮楼。
如果这些碉堡或是炮楼构筑得坚固些的话,说实话中国军队要想一路不停的往前推进还是相当困难的,毕竟要地、险地都在日军的控制下,想要突破都需要时间。
但是……
日军的这些碉堡和炮楼……其构筑起来并不是为了防御坦克或是火炮的,而是为了防御游击队的。
正如之前所说的,日军在东北的兵力极度空虚,往往一个村只有十几个甚至几个鬼子驻守。
用这么点兵力驻守一个村毫无疑问是十分危险的……白天还好,光天化日之下百姓或是装备简陋的游击队很难靠近日军,尽管百姓的人数是日军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在晚上就不一样了,月黑风高,偷偷摸摸的摸进日军的驻地……别说几个、十几个日军了,几十个日军只怕都要被淹没在人海里。
于是日军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各村普遍构建炮楼和碉堡。
事实上这种方法也是十分有效的,百姓和游击队手里基本没有炮,有炮也是土炮,根本就打不穿炮楼和碉堡,于是日军白天就可以在外作威作福,晚上就回炮楼或是碉堡防守,日子过得还是有滋有味的。
然而,也正是因为百姓和游击队手里都只有土炮,于是日军的炮楼和碉堡都没什么质量……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结构,甚至还有些是土木结构,就是类似百姓的土房,有粘土造墙原木搭梁构筑起来的。
这些炮楼和碉堡对付百姓和游击队还可以,但是对付起远征军手里的坦克和火炮……那就变成一堆现成的坟墓了。
“斯图亚特”坦克“隆隆”的开上来,“轰轰”几下就能把日军的碉堡、炮楼轰塌一大块……虽然“斯图亚特”的37毫米火炮威力不大,但打起砖墙、土墙来那还是没问题的,实在不行……日军手里基本没有反坦克装备,迎着鬼子的子弹开到碉堡前抵进射击总没问题了。
还别说,还真有这么打的,就有一辆坦克开到距离日军碉堡只有一米远的位置然后调整炮口对准碉堡射孔然后狠狠的开了一炮……
后来有人问这些坦克手是怎么想的,只有一米远,这多危险啊,万一鬼子不顾一切的从抱着手榴弹或是炸药包从碉堡里冲出来,那坦克不是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更何况,难道非得这么近才能将炮弹打进射孔?十几米外将炮弹射进射孔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吧!
这几名坦克乘员是这么回答的:“放心,咱们机枪早就做好准备了,鬼子要是敢从碉堡里冲出来,保准出来一个死一个,近不了身!至于为什么要把坦克开得那么近才打……咱们就是想听听鬼子临死前绝望的叫声,被封死在碉堡里,跑又跑不掉,只等着我们慢慢调整炮口对准他们,然后‘轰’的一声,那炮弹在里头炸开,把里头炸得一塌糊涂,别提多痛快了!”
张弛是个从战场走过来的人,但在听到这些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发毛。
这已经不仅仅是打仗了,而是有“猫耍老鼠”的味道在里头了,这如果被美国佬听在耳里,只怕又要说什么“不人道”之类的话。但张弛却能理解战士们的做法……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鬼子尤其是在中国土地上的鬼子恨之入骨。
当然,这只是一些较极端的特例,更多的时候战士们还是保持冷静,用最安全的方法把这些碉堡和炮楼解决掉。
解决的方法很多,用坦克打或者用M3履带车改型也就是M21自行迫击炮和M17多用途炮车来解决……这所谓的自行迫击炮和多用途炮车,就是在M3履带车的底盘上加装迫击炮和榴弹炮,这实际上就是较原始的自行火炮。它们在防御上显然不如“斯图亚特”,但火力却要比“斯图亚特”强得多,比如迫击炮就是81MM口径的。
这种火力打起日军的碉堡和炮楼就很轻松了,这其中尤其是打炮楼……瞄准第一层多打几炮,然后就见炮楼“轰”的一下整个崩塌,将里头的日军全都给埋了。
………………………………
第四百八十八章 埋伏
偶尔也会碰到些在地理位置上比较刁钻的碉堡和炮楼,比如在高处只露出射孔,位于低处的炮火很难准确瞄准。
这一类的问题也不大……此时的中国远征军可是一支海、陆、空全方位的部队,他们不再会像以前一样碰到硬钉子就不计伤亡的猛打猛冲,而是一个电话打回去请求空军支援,于是不用多久就会有几架轰炸机飞到空中,一个俯冲后就朝地面部队指示的方向掷出一片燃烧弹……下一秒,日军的碉堡和炮楼就变成了一团火焰,战士们可以清楚的听到里头传来日军撕心裂肺的惨叫声。
因为前头的侦察部队很给力……日军的工事在他们的火力极协同打击下,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一重重的被摧毁,这就使得跟在后头的主力部队一步不停的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朝前推进,六小时后就将近前进了两百公里。
这时吴宇航就听到空军报告道:“前方五十里处发现敌军,兵力一个联队,大多是汽车!”
就像之前所说的,“闪电战”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情报,所以中国部队还在空中配置了侦察机并与地面部队适时保持联系。
“停止前进!”吴宇航转身就朝部队下达了命令。
想了想,吴宇航就把这个情况向跟在后头的张弛报告。
此时的张弛就在第二波跟进部队也就是一团的一辆M3半履带车上……军官一般都喜欢搭乘吉普车,但张弛却知道,吉普车往往会成为日军首要的攻击目标,因为那就是在告诉日军车里的是敌人军官,而M3半履带车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点。
其实张弛不仅掌握了这个情报,他甚至还知道日军的这个联队是从沈阳出发前往增援旅顺的……此时的中国东北,可以说到处都是中国军队的眼线,这些眼线不仅是同乡人那批侦察兵,还包括这些侦察兵在各地发展起来的百姓和游击队。
所以,此时位于东北的日军,可以说是一举一动都在张弛的掌握之下。
日军的援军还在路上,这就说明了两点:
第一,沈阳的日军还不知道旅顺已经失守了。
第二,日军还不知道进攻他们的部队的实力。
否则的话,这支增援旅顺的部队早就该停止行军而在路上筑防,而不是继续无脑行军。
对此,张弛感到很满意,因为这意味着同乡人等事先混进东北的侦察部队任务执行得很到位……这时距离旅顺被攻下已经有六、七个小时,按常理,就算旅顺被攻占的速度太快导致沈阳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但在远征军推进一步步的攻下沿途的碉堡和炮楼时,鬼子也是完全有时间用炮楼里的电话将信息传出去的。
但是……
张弛早就做好了布置,他事先就让同乡人在炮楼外各路段找好电话线并做好准备,一到适合的时候就将鬼子的电话线切断。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因为平时游击队就常这样干,所以就算电话线不通,鬼子也只会骂一声:“混蛋!这些可恶的游击队!”
日军完全不知道,这一回来的不是游击队而是一支正规部队,不但是一支正规部队而且还是一个精锐部队。
于是,接下来在这些日军遭受攻击的时候,日军根本就无法将被攻击的消息传到沈阳。
这其实也就是一种信息战……这不但为中国部队争取到了时间和进攻沈阳的战役突然性,更是让日军将一个联队的部队送到了中国部队面前。
看了看地图,再计算下日军的速度,张弛就对吴宇航下令道:“敌人大慨半小时后与你相遇,马上布设埋伏!”
“是!”吴宇航应了声,当下就对战士们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
这支贸贸然的朝旅顺增援的日军部队,是日军122师团的第201联队,联队长是松本大佐。
松本大佐其实并不是个冒失的人,相反,他还相当的谨慎……这也是他选择从公路而不是从铁路,同时直到这时才行军到距离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