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中国远征军-第3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备和补给,于是最多只能搭截五百多人。
五百多人……这对中国部队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要知道这可是偷袭,而且是进入泻湖的偷袭,一旦让日军发现做出一些反制措施,比如用炮火封锁入口,那么中国部队就无法继续在泻湖朝比托岛登陆了。
所以,从一开始,同乡人就做好了只用五百人登陆并拿下比托岛的准备。
………………………………
第二百一十五章 海水潜伏
第一批战士是同乡人亲自带的队,原因是这是远征军战士武装泅渡训练后第一次实战,同乡人有些不放心。~,。。
另一个则是他继承了张弛的指挥风格,认为战场上有时是必须指挥员亲上一线的,否则有些突发状况就没法及时指挥很容易贻误战机。
十几艘希金斯登陆艇在炮声中缓缓开进了环礁入口,海面上甚至还弥漫着炮弹爆炸时所蒸发上来的水汽,充满了火药味,还带着点海水的咸感,糟糕的能见度使登陆搬驾驶员很难掌握好方向,而他们又不敢开灯……开灯很有可能会使日军察觉到他们的存在,于是驾驶员只能在黑夜中紧张的跟着前头的运兵船,小心的在漆黑中行驶着。
所幸这些驾驶员也有经过夜战训练……他们是新七军的中国水手,美军一般不选择夜战,所以不管海空军清一色的在夜战方面的训练都比较少。当然,这仅限于这时代的美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后,美军就充分认识到自己夜战能力的不足并努力补充这个短板。
而中国水手就不一样了,中国水手是以弱打强,他们在抗日战争初期甚至还专门训练过在夜里偷偷的开着装满炸药的小船的靠近日本军舰然后引爆,所以在夜战方面的训练反倒比美军要强。
这些登陆艇的驾驶员也是从中国水手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很成功的将部队在几乎是一片漆黑的情况下通过狭窄的环礁入口运进泻湖的指定位置。
战后问起他们怎么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回答是:“一个是听声音,马达的声音。不过马达的声音也不是很靠谱,因为在隆隆的炮声里有时也很难分辩,另一个就是靠开船的感觉了。”
这些水手的成功,使同乡人临时改变了主意……当他及第一波战士到达指定泻湖海域的时候,就命令所有战士跳入海里等待,等着登陆艇返回并接来第二波战士后再联合对敌人发起进攻。
应该说同乡人这个做法还是很冒险的,主要的危险是在海里等待的战士们有可能被日军发现,那时整个计划不但会因此而失败,更会给部队造成惨重的伤亡……战士们在海里根本就没有还手的能力,只能任由日军开枪开炮。
然而同乡人的这个冒险事后又被证明是值得的,原因是偷袭人数太少,只有五百余人,而日军在比托岛上的工事又十分完备……比托岛总共只有1。18平方公里,六千多名日军在这个岛上折腾了一年多,说是把比托岛建成一座四面都是碉堡工事的刺猬也不为过。这
对于这样的一个岛,五百人的偷袭很难发挥多少作用,尤其是同乡人还知道驻守在比托岛上的是日军海军特别陆战队……对于这支部队,同乡人在瓜岛就与他们交过手,知道他们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不是一般日军所能比拟,这就有点像是美海军陆战队和美27师的区别,虽然此时的美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力也不怎么样,但比起美陆军来说那又是好太多了。
所以同乡人不敢冒这个险,他担心五百人展开偷袭后,擅长夜战的日军会不顾一切的对他们发起反攻,而第二波却又来不及赶到或是泻湖入口被日军炮火封锁,那这次行动就要功亏一篑了。
于是同乡人及五百余名战士就在海里漂浮着等待了二十余分钟……这对战士们来说并不是很困难,因为他们可以抓着雨披包裹着的装备浮在水里,他们最担心的是日军朝泻湖中央打来几发照明弹或是用探照灯朝这方面搜索,不过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其实,这些倒是同乡人多虑了。
日本人之所以没有朝泻湖打照明弹或用探照灯搜索,并不是因为日军警惕性不高,而是美军在环礁各岛都打出了烟雾弹,尤其是日军驻有重兵的比托岛,这其中美陆战2师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他们几乎把带上岛的所有的烟雾弹都打出去了。
再加上炮弹炸起的烟尘和水汽,就使得塔拉瓦环礁被烟雾严严实实的笼罩在其中,日本人就算是朝泻湖打出照明弹或是用探照灯搜索,也很难发现一公里外悬浮在海水里的远征军士兵。
这其中也有些意外,这意外倒不是日本人造成的,而是美国海军的炮弹……就像之前所说的,比托岛是珊瑚砂质,再加上比托岛只有五百米左右的宽度,于是就算美军军舰打往比托岛的炮弹是经过较射能准确的打到比托岛上的,但还是有些炮弹会弹起射往泻湖的海水里。
于是时不时就有几发炮弹从战士们的头顶上越过并在附近爆炸,这一度使战士们以为自己是被日本人发现了……战士们无法分辩这是美军的炮弹还是日军的炮弹,但同乡人从天空中没有照明弹这一点确信自己没有暴露,于是稳住战士们让他们继续潜伏。
其实同乡人当时心里也没谱,因为他始终搞不明白……既然日本人没发现他们,那么这些炮弹又是从哪里来的?美国人的火炮不会这么没准头吧,明知道自己人要从泻湖登陆,还会把这么多的炮弹打到泻湖里?!
这个谜题就算战后同乡人问起美国海军或是日本战俘都无法解开,双方都说那些炮弹不可能是他们打的。
直到尼米兹对塔拉瓦一战表示好奇……他不明白美国海军对塔拉瓦进行了如此旷日持久而且还都是重型火炮及航空炸弹的轰炸,为什么无法摧毁塔拉瓦日军构筑的工事而导致美军有如此大的伤亡。
于是,尼米兹特地在太平洋找了一个与比托岛差不多地形、地质的岛,造着比托岛的样子构筑了工事并进行火炮试验和观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炮弹会在岛上弹起并跳到另一面的海上爆炸。
再进一步试验,才使美军知道要摧毁类似比托岛这样的防御工事,必须用大口径火炮使用延时引信并大角度开火。
(。)
………………………………
第二百一十六章 登陆
由此似乎也可以说明美军作战的一个优点……美国佬打仗更讲究科学和实验。就比如他们在塔拉瓦进行的一场并不满意的惨胜,他们就会这其中寻找问题,甚至还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重建一个类似的小岛进行轰炸实验。(注:这个小岛是夏威夷的卡胡拉瓦岛)
可以想像的是,接着他们就会从这些实验中找到他们轰炸失败的原因,并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总的来看,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犯了很多错,比如在航母大战,再比如瓜岛,尤其是塔拉瓦的战斗……但美国海军都能很好的总结这些战斗的经验,并尽量避免错误再一次在战斗中发生。
也正是在塔拉瓦战斗之后,美国就进一步加强了登陆部队的火力,在登陆作战中使用了水陆两用坦克;同样也正是在塔拉瓦战斗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才刚始使用时潜水员(蛙人)侦察水文甚至登陆侦察。
正因为如此,尼米兹才说:“即使不在塔拉瓦岛取得上述经验,也不免要用同样的甚至更大的代价,在其他地方去获取。”
这意思就是在塔拉瓦付出的惨重代价是值得的,如果没有这一仗,美国海军在其它地方可能还会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因此,塔拉瓦岛战斗就被美国海军战史学家形象地誉为“胜利的摇篮”。
当然,此时的情况就有些不同了。
二十几分钟后,希金斯登陆艇就载着第二批远征军战士到达指定海域。
这时同乡人不由松了一口气,并小声的发出了朝比托岛靠近的信号,于是第二批战士也纷纷跳下船与第一批战士汇合,然后朝比托岛的方向游去。
之所以要武装泅渡而不是乘着希金斯船靠近比托岛,是因为担心希金斯船的马达声会惊动日军,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所以远征军没有使用lvt登陆车,虽然登陆车拥有比希金斯船更强的火力也有更厚的装甲,但它麻烦。
虽然在黑暗中完全看不见比托岛,但同乡人及远征军战士都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那方向有隆隆的炮声,还有炮弹爆炸时所产生的亮光,那就像是一个个航标灯,指引着战士们前进。
没过多久,战士们就无声无息的泅渡到了比托岛岛礁。
一支部队,尤其还是一支上千人的部队,在黑暗中是很难指挥的,因为各部队都不知道友军甚至自己的部下在什么方位,又不能高声喊叫,于是也就无法协同。
但对此远征军却早有准备……类似这样的夜战,他们早就在训练中不知道演练过多少回了。
首先登陆的是各部队派出的小分队,人数大慨只有一个班。
这么做目的,一方面是在尽可能不惊动敌人的情况下侦察,另一方面则是为大部队登陆提供必要的掩护。
接着在这支小分队发出信号后,大部队跟着一批批的登陆岸礁,上岸后他们首先做的事就是在小分队的掩护下打开雨布取出装备将自己武装起来。
这时连级战斗单位都会以步话机与上峰联系并命令部下做好战斗准备。
“一连准备完毕!”
“二连准备完毕!”
……
一声声的报告传到同乡人那里,而此时的日军甚至还没有察觉到敌人已经在北岸及东北岸登陆了。
“上!”同乡人下令道。
接着同乡人就转身对身旁的一名通讯兵说道:“你留在这,直到打枪时你再打信号弹!”
“是!”通讯兵应了声,眼里有些意外。
因为计划不是这样的,原计划是中国部队一旦成功登岛就该打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