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中国远征军-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哇噢!那是真的吗?”
“这太了不起了!”
……
周围很快就传来了美军校官的惊叹声,甚至还有人主动上前来与张弛握手介绍道:
“嗨。我是汤姆,很高兴见到你!”
“我是威廉,有机会想听听你的经历,那一定很精彩!”
张弛也十分有礼貌的一一回应,事实上张弛还是挺喜欢美国人这种开朗、随意的性格的。比如在这个指挥部里,将军、校官和士兵可以这样轻松愉快的交谈,而这在中国的军队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张弛的任务很轻松,简单的说就是构成中**队与美军校官之间的一个桥粱,美军校官想了解哪些情况就可以让张弛用中文打电话去询问,而中国部队的回话又由张弛翻译并告诉美军校官。
只是美军校官们似乎对中**队的一些情况并不太感兴趣,反而是一边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忙问着张弛的作战经历,在说到惊险及精彩处总是会让那些校官惊叹连连。
对此史迪威总是微笑着推一推鼻粱上的眼镜,对美国校官们说道:“孩子们,多向这个中国人学习学习。他说的就是我们将来要面对的战场!”
因为担任了这个翻译工作,所以张弛没过多久就猜到了史迪威的计划:
史迪威的第一步是要在密支那防线一带布置一条防空网。
这个防空网的战略意义十分重要,他不仅仅是降低日军对密支那防线的空中威胁,更是缅北空中运输通道的保障……只有将日军的战机挡在密支那以南,美军的援华物资才可以源源不断的通过缅北上空输送到远征军甚至是中国。
而这一点要做到似乎并不是很困难。
原因是此时的日军虽然占领了缅甸大部份地区却并没有得到多少物资……史上日军占领缅甸抢夺到的物资主要来自三大块,分别是仁安羌的油田以及分别位于腊戍的美援物资和位于密支那的英军物资。
但是现在,仁安羌被结结实实的炸了两遍(英军撤走时炸一遍,工兵团突围时又炸一遍),于是仁安羌的损失比史上的惨重得多,短期之内想要恢复产油基本是不可能的。
腊戍的物资被工兵团给烧了。密支那的物资又落到远征军手里。
此消彼长之下,日军很快就出现补给不足的问题,此时的日军正忙着修复铁路把物资一路从仰光往曼德勒运,而这在雨季又相当困难。
于是日军能出现在密支那上空的战斗机、侦察机也随之越来越少了……日军需要时间积蓄力量。
反观中美联军。美军本来就有大批的物资滞留在印度准备投入缅甸战场的,现在只需要把这些物资运到缅北也就可以了。
接着就是各种防空火力比如高射炮、高射机枪等进驻密支那防线,再在印度的机场里投入几个飞行中队在中国方向飞虎队的配合,很容易就能抢到缅北的制空权。
(注:密支那的机场只适合作为紧急降落的应急机场,原因是距离前线太近了,这么近的距离别说对日军战机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日军火炮一阵乱轰都能将停在密支那机场的战斗机炸个机毁人亡。)
将缅北的制空权拿到手后,接着就是在距离密支那160公里左右的军事重点孙布拉蚌建立一个训练基地。
在那里,史迪威将用全副美式装备来装备及训练远征军,打造出一支兼有中**队及美**队优点的超级军队。
这时的张弛就觉得历史好像又重演了……史上史迪威也有打造这么一支军队,只不过那是在印度的蓝姆伽而不是在缅北的孙布拉蚌。
………………………………
第十二章 训练基地
这时候工兵团在密支那火车站接收的英军物资就派上大用场了。
如果没有这批物资的话,史迪威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满足位于密支那的中**队的补给问题……要知道那可是一支四万余人的大军,粮食、衣物、弹药等都够印度方向的美军运输机忙上一阵的了。而这些又是不得不做的工作,否则密支那防线就无法将其称之为防线。
但是现在,史迪威就完全不需要担心这方面的问题。
中**队想要什么东西尽管去仓库取就是了,而且还是应有尽有种类齐全,甚至就连挡雨的雨披都有……这倒不是英国佬心思细腻,而是他们的军队在缅甸殖民了近百年,他们的部队早就适应了缅甸的气候并配备了相关的装备了。
于是史迪威在印度组织起的数十架运输机就可以腾出手来专心为密支那空投防空装备……之所以要空投,是因为缅北的两个机场一个位于密支那另一个位于孙布拉蚌西面的葡萄。
密支那机场因为距离前线太近而不适合运输机降落,葡萄则是因为机场太小同样也不适合大型运输机起降。
所以几乎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远征军战士们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找到运输机空投下来的高射炮、高射机枪、弹药并将其运送到合适的地方拼装起来。
日军方面当然不甘心战略物资就这样成批成批的运进缅北,所以几次三番的派出战机来拦截,但日军很快就发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途劳……原因是日军的战机是从曼德勒起飞的,在它们飞往密支那的过程中其侧翼就会暴露在西面的英帕尔面前,这就意味着驻扎在英帕尔的美国空军可以用更少的油料和更充足的时间对日军战机进行拦截。
(注:投入空战的是美国驻印度的第十航空大队,这支航空大队是同年一月在印度成立,其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中英联军提供空中掩护抢夺制空权,只是因为英军的消极作战导致几个会战接二连三的没能打响,所以美军第十航空大队一直没有发挥作用。历史上的这支航空大队随后因日军已经占领缅甸全境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于是就调往北非投入英军主导的阿拉曼战役。此时缅北既然还在中**队手里。那么第十航空大队也就没必要再像历史一样调往北非了。)
更重要的还是,印度英帕尔的美军有来自美国方面源源不断的物资,而日军在曼德勒的物资这其中也包括战斗机的弹药和燃料都需要从日本本土运至仰光再用还没全面的开通的在雨季中泥泞不堪的公路和铁路运往曼德勒,这脆弱的运输线甚至还要时不时遭到美军战机的轰炸。
所以。日军根本就耗不起也打不起。随着远征军手里的防空装备越来越多,密支那的上空也就渐渐的安静了下来。这使得美军运输机更加快速的往密支那运送战略物资,有时甚至还降落在密支那机场卸货。
有句话说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就是物资,这话也的确有一定道理……就比如这会儿,因为中美联军的后勤运输及物资情况要比日军好得多。于是很顺利的就夺取了缅北的制空权。
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要在孙布拉蚌建立一个训练基地并开通从密支那到孙布拉蚌及孙布拉蚌到印度的公路。
其实这也不能说是“开通”,因为从密支那本来就有公路到孙布拉蚌及印度的雷多,只是这些公路太窄不适合大量运送物资,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役将其拓宽。
在这一点上也许中国士兵能够承担,但史迪威却认为远征军总人数不过四万人,这些兵力防守密支那防线建立防空火力网都已经略显不足了,如果还要抽调人手去修公路、建基地,在不远的将来还要训练,那无疑会给密支那防线带来许多不可预测的危险。
既然不用中国士兵。那自然就只能用缅甸百姓了。
于是英军留下的物资又发挥了作用……能够让百姓干活的就只有食物。
在这时候就别管什么钱了,钱这玩意归根结底是要能够买到东西,而在缅北这到处都是崇山峻岭的山地,交通和商业都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再加上这时还是战争时期,就算是大把大把的美元在手里也跟擦腚的草纸差不了多少。
而密支那却有大批逃难过来的华侨及部份缅甸百姓却因为缺食少穿而挨饿受冻,于是就不用想了……让他们去修路建基地,工资用粮食结算。
这一来可是把那些华侨及缅甸百姓乐坏了,只需要付出劳动力就能填饱肚子何乐而不为。
这其中尤其是华侨,他们本来就很支持中**队打日本鬼子。这时又能支持自己的部队又能赚到粮食,当然就不会有什么意见,有些华侨甚至全家老小都带着去修路而要求的粮食却只需要裹腹就可以了。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中**队是来帮咱们打鬼子的。战士们付出的是血、是命,咱们不过是出点力,如果这都要求更多的报酬,那咱们还算是中国人吗?”
还别说,在这异国他乡尤其现在可以说是远征军“虎落平阳”时的异国他乡能得到老乡的帮助,还真是让战士们感激涕零。
流氓就感叹道:“有这些老乡的支持。咱们在这鬼地方跟鬼子拼命也值了!”
缅甸百姓的积极性虽然会比华侨差一些,但在乌那塔的号召下也算是十分卖力的参与了拓宽公路及其保养的工程中。
在缅北百姓及华侨的共同努力下,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印度雷多到孙布拉蚌的公路就拓宽到足够两辆汽车并排行驶的宽度了。
在公路开通的那一刻,早已汇集在印度雷多的美援物资就像潮水一样沿着公路驶进了训练基地,这其中包括用于给中**人训练和换装使用的大量的坦克、大炮等美式武器、英式军装及大批生活物资等。
于是一个训练和换装基地就这样在密支那的后方形成了。
………………………………
第十三章 将军归国
“杜将军!”这天,就在杜聿明坐在办公室里发愣的时候,史迪威大踏步的走进了杜聿明的指挥部,手里拿着一封电报晃了晃,说道:“这是你那个校长发来的电报,他同意将你调回国内休养一段时间!”
杜聿明不由一愣,随后就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