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请下马-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释重负的感觉。
顾瑾瑜但笑不语,心内却暗想。这个女婿聪明绝顶,武力值还高。自己只是提供了一点想法,他就借机做了这么多,还做的这么干脆利落,是个人物。看来,周朝有他,何愁外贼不灭呢?
而几日后的京都。仿佛炸开了锅,早朝上。建元帝的面前跪满了要求给他们做主的老臣和一些文官。
周慕寒的二叔目不斜视,躬身站在台阶下,心里却暗呼:“好侄子,干的好!”
建元帝有些同情的看着这些人,问:“爱卿们,希望我怎么做主呢?”
王丞相没说话,示意旁边的人上前,那人是当朝三品大员,大理寺卿詹台鹤,此时他跪在地上,老泪横流,声音悲戚:“圣上,周慕寒如此暴虐,草芥人命,怎堪当监军一职,圣上应该立刻赐他死罪,满门抄斩呐……”
建元帝扫了眼下面的人,问王丞相:“你当初送你的侄子,去蓉城军营,是希望他做什么?”
王丞相一噎,跪在地上,不得不回答:“自然是希望他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建元帝点点头:“嗯,爱卿说的非常好。”
他扫了下下面的文武官员,早有安国公站出来:“圣上,周慕寒此举是按照我大周军令行事,真是大快人心,看自此以后,还有哪个儿郎敢在视军令如无物,圣上啊,只有军律严明的军队,才是不败之师啊,老臣以为不但不要罚,还要奖呢……”
又有一群武官站出来,附和安国公的话。
王丞相暗暗骂道,老匹夫,那周慕寒不就是救了你那被拐的小孙子吗?否则,依你这和稀泥的本事,还能站出来说这话……
原来,中元节那天解救的孩子里,还有几个勋贵家的孩子,都是因为随行的下人看护不力,导致被那群变戏法的带走。
更有安国公的小孙子,也是他的心头肉,就在一个夜晚消失了,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就算打死了那些下人护卫,可是这孩子就如泥沉大海般的不见了。
小孙子才九岁啊,聪明伶俐,长的好看,又乖巧听话,幸好,被周慕寒发现救下,否则,被卖到那西域之地,还不知道会遭受什么非人折磨呢。
安国公自动脑补了一番惨象,越发感谢周慕寒,自己早已备好了十大马车的礼物,准备等儿子从南方回来,就亲自去蓉城当面感谢!
而老皇叔微眯着眼睛,站在台阶下,不支持,也不反对。
心里记挂着女儿的安危,哪有闲心听他们磕牙,本来就是,敢犯军令,就要做好承受违反军令的准备……
都是安逸惯了,还以为那蓉城是以后发达的跳板呢?殊不知,军功可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换来的……
就凭那些乌合之众,今日不斩,他日上战场,那也是妥妥的逃兵,皇叔这里快乐的吐槽……
别以为我好酒色好玩耍,就当我傻呢,像周慕寒那样的人物,怎么会去做下毒的勾当,他要是看你不顺眼,一刀宰了你,还差不多……
所以,真想把女儿现在就带回来,那孩子,有的时候心眼直,不知不觉就会被利用,被陷害!
唉,儿女都是债啊……
看看堂下,他也是深有感触。
建元帝最后还是发了一道圣旨,意思意思申饬下,此事竟然不了了之。
只是那些失去家人的官员和世家,又怎么会善罢甘休呢?
而有聪明的人,却分析出,只怕这朝堂要重新洗牌了。
回到御书房的建元帝快乐的逗着笼子里的鸟儿,周慕寒果然是个人物,这么狠绝的事都做了出来。
如果大周朝的军营都是这般军纪严明,军令如山,何愁外贼不破啊……
东西南北,周朝地处的区域最富庶的,土地也是最肥沃的,也俨然成了其他国家的眼里的肥肉,人人都恨不得吃上一口,或者,干脆都吃掉!
所以,兵力强大,是当务之急!
忽然想起傅殊的密信,起身又拟了两道圣旨,盖好玉玺,教给身边的李公公,让他亲自去蓉城传达圣意!
而聪明狡诈的王皇后,并没来圣上这请求处理周慕寒。
而是和父亲偷偷见了面,据可靠消息,前皇后的那对小崽子,都在蓉城呢,莫不如此时一网打尽,永绝后患!
第一百一二章 喜获丰收
蓉城的秋天在某个清晨悄悄的到了,桃源山庄的一百亩地田里,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满是令人心醉的金色。
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光耀夺目,好象满地的金子。
喜得山庄里的每个人都咧着嘴,走路带着风……
秋天真的到了;天空一碧如洗;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而秋天的天空,就像大海一样湛蓝。朵朵白云宛如扬帆的轻舟,慢悠悠的漂浮着。
风一吹树叶就落了下来,在天空中飘舞;就像一只只黄灿灿的蝴蝶。还有枫树;叶子全红了;摇一摇,叶子纷纷落了下来;仿佛给大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毯;把大地装点得格外美丽。
而后山的那片松树;笔直笔直的;满树松叶绿得可爱;活像一把把张开的绿绒大伞;风一吹;轻轻摇曳。
真是四季里最美的季节,最幸福的季节!
山庄里的人热火朝天的忙碌着,打谷场早就整理好,面积很大,地面很平整也很干净。
只等那粮食下来,就可以运到打谷场上,进行晒干脱粒。
此时虽然烈日当头,但是顾瑾瑜和女儿,还有其他人,却热情不减,正在玉米地那里计算,此前玉米没成熟的时候,顾芯语就掰了一些给大家煮着吃,那种平生没闻过的玉米香,很是吸引了这些人,待吃进口去,都是纷纷大赞。
顾芯语除了给周慕寒偷偷送去几个外,其他就不舍的动了,还要留作种子呢,吃掉一个。就少种半亩地呢。
今年玉米长的格外好,颗粒饱满,色泽金黄!
杜三郎带着雇工快速又热情高涨的百褶玉米棒子,放在身后的背篓里。
等运到打谷场上,在众人的抢工下,已经都脱好粒,上秤一量。众人都大惊失色。尤其傅殊,反复看着斤数,生怕加错。
又细细的合了一遍。没错,还是一千一百斤!
顾芯语暗自乍舌,这斤数在现代也是高产了,看来这灵露的功效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还有这精心的种植方式。
否则亩产量也就几百斤,不过这些种子只怕明年的时候。还是一样高产!
这应该可以称之为改良过的优质种子!
顾芯语拿了一百斤玉米,去磨坊磨成了玉米面,发了之后,做成了发糕。窝窝头,玉米面饼,菜团子等等……
而围在地里的几个人。都异常激动与兴奋,亩产一千一百斤呐!
这是什么概念?
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概念。
意味着如果推广开来,如果按照周朝现有每人三亩地的平均值去计算,那就是每人每年能得三千三百斤,按照周朝征收农田税的标准,减去九百斤,净剩两千四百斤,每日口粮平均为一斤左右,满打满算,最后还剩两千斤余粮可供支配!
顾瑾瑜震惊了!傅殊震惊了!
侯爷推着轮椅激动地说:“我大营的军士在不担心饿肚子了!”
小庄头杜三郎抱着一棵玉米杆子,直呼,娘亲啊,金娃娃啊!
傍晚,日头西斜,众人齐聚在临水居的花厅里,品尝着这些玉米做出来的主食。
一边品尝,一边赞不绝口,这是平生没吃过的美味,金黄的外皮,泛着新鲜的玉米香,最重要的是,侯爷先吃的是个大窝窝头,一个下肚,竟然感觉饱了,其他的品种那是他硬撑的,不吃个遍,多亏得慌,所以他一边吃,一边暗叹,真顶饿啊!
傅殊对顾芯语说:“你说这些都留作种子?”
“对呀,可惜还是少了点,要想全国推广,还要等上一到两年呢。”
顾芯语有些遗憾的说道。
顾瑾瑜每样都略尝了一个,看侯爷吃窝窝头要吃饱了,他就把窝窝头放在了最后,先品尝的是玉米饼和菜团,侯爷瞅见了暗暗骂声,还跟以前那样狡诈!
顾瑾瑜安慰女儿:“万事不可一蹴而就,推广起来未必有想象中的容易,很多百姓固守陈规,根本不思改进,这件事要一步一步的来。”
傅殊点头同意:“这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其他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百姓对于能吃饱肚子的粮食,还是接受程度很高的,到时就要看推广力度如何了。”
顾芯语点点头,刚要说话,外面突然有护卫急急喊:“圣旨到!”
众人大惊,急忙迎出来,只见有队人马向这边驶来,竟是上次来过的李公公,顾瑾瑜赶紧叫来元娘张罗,元娘曾经接过圣旨,所以,并不慌乱,有条不紊的指挥着王伯他们摆香案,洒扫庭院……
很快一切做好,李公公宣读圣旨,众人跪下听旨,傅殊和长乐也跪在了一边。
顾芯语还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有些不情愿的跪下,话说这规矩可真讨厌呢。
正如傅殊所言,建元帝直接任命顾瑾瑜为北方三城十六县的司农侍郎,官居四品,竟然比从前还高了半级!
顾瑾瑜谢过天恩,心内也是很激动,有些心潮澎湃,真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这都是女儿努力的结果!
顾瑾瑜骄傲的想着。
自己是她的父亲,一定要做的更好,万不能落在女儿的后面!
李公公宣读完圣旨后,被引领着进屋休息,很快,几盘精致的玉米饼和菜团端了上来,请李公公品尝周朝新增加的农作物玉米……
李公公来之前已经听建元帝说过,自己还是有些半信半疑,这从来没种过的粮食能种好吗?产量如何?味道如何?……
以上等等疑虑都在这个傍晚被彻底打消。
先是吃完这些玉米饼和菜团,喝了王嬷嬷熬的玉米面粥,吃完后,说话历来滴水不漏的李公公也不由赞叹,太好吃了,平生都没吃过这么美味的饼子。
等到了暂时放置玉米的打谷场,看那实实在在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