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请下马-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伯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后脑勺,嘿嘿的笑了起来。
等三人回到主院,王伯与王涛一起检查农具去了,春梅帮助顾芯语换下外面的厚棉衣,服侍顾芯语躺在床上。
顾芯语心里想着,自己真是越来越*了,被个十二岁的女孩伺候着还就习惯了,搁前世这么大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的,一边感叹着,一边晕沉沉的想着心事。
前世顾芯语是因为救一个在路边玩耍的小孩而被撞飞的,那时的顾芯语还没有男朋友,毕业后和父母住在一起,虽已经二十八了,可是看起来就像大学生,因为一直与导师在东北大地奔走,导致无人问津,成了剩女也成了老妈的心病。
现在好了,老妈再也不用担心她的终身大事了,在千年前的陌生时空里,您的女儿已经嫁人了,嫁的还是将军,顾芯语苦中作乐的想着,泪水却不知不觉的流了下来。
近日的生活让顾芯语慢慢的接受了现实,振作起精神,为了江南的爹娘,还有不离不弃的王家人,为未来去努力!
抹去眼泪,顾芯语慢慢的进入了梦乡。
等顾芯语醒来,春梅为她穿好鞋子,套上素绒绣花袄,来到灶房,王嬷嬷已经将准备工作做好。
为了怕她累,春梅搬了一把椅子,顾芯语让王嬷嬷将五个鸡蛋打散,放入葱花,打好,王嬷嬷将面团加油揉好,在切成一个个的小块,用擀面杖一一擀好。
锅内放入油,将面饼放入,等饼面鼓起大泡时,用竹签挑破,将调好的蛋液撒入饼内,煎至蛋液熟并呈金黄色出锅。
整个过程在春梅看来简直神奇极了,而且这口水也咽个没完,王嬷嬷骂她几句,她还嘻嘻反驳:“都是少夫人太厉害了,这么好吃好看的东西谁不馋呢!”
刚出锅的鸡蛋饼鲜香酥脆,入口后香味弥漫在口腔,和顾芯语前世吃的味道差不多,顾芯语不由得佩服起王嬷嬷的手艺来,看来自己真是有口福的人呢!
顾芯语抬起身,水润清眸看着春梅,“小吃货,在这里给嬷嬷打下手,好好学着。”
“是,少夫人。”春梅清脆的应着,看着施施然转身出灶房的少夫人,春梅感觉非常开心,原以为来到这里会很清苦,可是没想到日子竟然过的这么惬意。
少夫人现在性情开朗,对自己也好,也没那么多的规矩,以前在国公府因为自己性子跳脱,经常被罚被骂,有的时候还不让吃饭。
一对比,这里的日子就像神仙一样,春梅暗下决心,以后自己会和王嬷嬷一样尽心尽力的侍奉好少夫人!
顾芯语回到厅堂,坐在唯一的一张桌子前,辛亏心细的王伯上次买来了笔墨纸砚,说来神奇,原主的记忆不但保留,同时那些技能也传承下来……
比如女红,顾芯语相信只要给她一根绣花针,一块布,一缕线,她就能绣出世上最美的花朵,可惜在这方面兴趣不大。
顾芯语慢慢的磨着墨,磨好后,拿起毛笔,将所需的种子名称及斤数一一写下,原主一手簪花小楷,顾芯语除了提笔时的忐忑外,很快就流畅起来,这也应该算是穿越福利吧。
顾芯语提前了解过,这里的农作物和前世北方差不多,气候也一样,主打粮食是小麦,高粱,大豆糜子芝麻花生这里都有。
不过前世北方的主产作物玉米土豆这里没有,难道是在等着自己发现?顾芯语臭屁的想着。看来明天还要特意嘱咐王伯留意一些奇怪的种子。
最重要的是周朝的稻谷只在南方种植,北方人所吃的大米全部来自南方,曾有人云:“江南稻米熟,天下人腹足。”
也许因为气候,也许是技术,也许因为观念,这里的北方一直无人种植稻米。
现代的东北大米每年一季,生长周期大约为五个月,种植在极肥沃的黑土壤中。
因为日照充足,积温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所以产出的大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
焖熟之后饭粒油亮,香味浓郁,并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是南方多季大米无法比拟的。
顾芯语将稻米加上,没有脱壳的暂时也可做种子,只是需要颗粒饱满即可。这个明天要向王伯解释一下。
这里的气候与现代的北方及其相似,所以,凭借顾芯语的技术,将一直被南方垄断的稻米种植在地域辽阔的北方,这应该是一场划时代的创举,嘴角习惯的咬着笔杆头,顾芯语沾沾自喜的yy着。
王嬷嬷将鸡蛋饼煎好,洗好了白菜,将她们三人的份端到主屋,开始王嬷嬷严格执行主仆制度,被顾芯语劝说,住在这破旧的农屋里,几人相依为命,在讲规矩就是个笑话。
王嬷嬷无奈,但也不同意王伯父子二人进屋吃饭,这个顾芯语没有坚持,毕竟是古代,男女大防很重要,不能让人抓住把柄,所以现在用餐是三个女的在室内,王伯父子在外院,不过吃食一样。
春梅将桌上的笔墨纸砚小心翼翼的收起,这个年代对读书人是非常尊重的,王嬷嬷将托盘里的鸡蛋饼放下来。
顾芯语看着桌上黄灿灿的饼,一盘酱萝卜,一盘切片腊肠炖豆角干,洗好的白菜叶,熬得绵软的红枣粥,感觉自己真的饿了,而且最近食量还剧增,应该是身体逐渐好转的缘故,王嬷嬷看着顾芯语优雅而又香甜的用着餐,心里也非常开心。
第二天王伯来取写好的物品清单时,王伯对于购买稻米种子很惊异,要知道农民种地,误一季,那就是误三秋啊。
等顾芯语与王伯侃侃而谈着种植稻米的可行性时,王伯也开始思索,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如果真的成功了,那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
尤其顾芯语最后说秋季要去江南接爹娘,以后对外一应事项要父亲负责,王伯激动万分,要知道顾瑾瑜就是他眼里的天!所以不在质疑,连连点头,顾芯语又交代了一些其他事项王伯就动身了。
第六章 镇国公府
却说蓉城国公府,镇国公拿着一封信紧皱双眉,进来请安的周天浩刚从外面回来,早年镇国公之父随先皇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更在一次对敌时救了先皇一命,被先皇赐予国姓,封镇国公。
因一些特殊原因当时的镇国公与先皇彻夜深谈后,次日上书请离京都,先皇感念其功,遂下旨命周家世代居于周朝北部蓉城,并世袭蓉城监军一职。
老镇国公戎马一生,仙去后先皇感念其功劳及忠心,将爵位传于现在的镇国公,并命周家世代守护北方要塞—周朝的北大门蓉城。
镇国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周天浩是现任蓉城监军,因屡立战功被当今圣上封威远候。娶妻沈氏,生两子一女,周慕寒是长子,次子八岁,嫡女十岁,另有一个庶女养在名下。
镇国公的小儿子周天俊在京都任户部侍郎,官居正四品,娶妻京都谢氏之女,育有三女,无子,太夫人曾经劝周天俊纳妾,只可惜谢氏彪悍,又与周天俊夫妻和美,提了几次都没成。
太夫人也鞭长莫及,此事也就作罢,但这也成了太夫人的心病,每次周天浩全家来蓉城过年时都会叨叨几天,弄得周天俊也很无奈。
今年过年周天俊没来,原因是皇上大病一场,几个皇子明争暗斗,京都几大势力也蠢蠢欲动,好在救治及时,现正在康复中。
经此一事,皇上预立太子,只是先皇后只生一子,为如今的大皇子傅殊,年方二十,出生就自带寒毒,虽然经过多方救治,却只能压制根本不能清除!
大皇子虽然体弱,但是自幼聪颖好学,气度从容,胸有千壑,也一直是皇上最看重的儿子,所以太子迟迟未立……
皇上乃是睿智之人,知道大皇子是最适合的皇位继承人,只是却因为身体原因将他生生掣肘,每每想起,皇上就心痛……
这次生病之事看出,二皇子傅瑞势力颇大,他后面是皇后母族,其实力不容小觑。
大皇子最近遭到两次刺杀,幸亏有暗卫舍命相护!
皇上从这件事上看出,自己这几年一直致力于国事,没有对这些势力打压,才造成今天的局面,皇上当机立断,送大皇子至蓉城休养,并密书镇国公做好一应接应工作。
镇国公收到密信,将在军营的儿子叫回,并将信递给周天浩。
周天浩细细的看过后,小心的折好放到书架后的暗格里。
肃然的对老父说:“大皇子此行只怕凶多吉少,据小弟传来的消息,二皇子为人骄纵,性情残暴,皇上迟迟不立太子,其用心显而易见,所以成了二皇子的眼中钉,只是因为身体原因,二皇子一方暂时忍耐下来,只是这次圣上抱恙导致他们按耐不住了。”
镇国公点点头,周家世代忠良,没有党派之分,只是忠于皇上一人,这也是国公府深得皇上信任的原因。
“大皇子十日后启程,你去铁血营挑选一百名军士,你亲自带领,去京都接应大皇子,切记,不要靠近京都,你在距离一百里外的青城山做好接应,那里地势复杂,容易有埋伏,你要仔细查看,万万不可轻敌!”
“是,父亲。”周天浩大步走出书房,留下镇国公暗自沉思。
……
雁门关,周朝北部最后的屏障,周慕寒站在城墙上,凌冽的北风吹得黑色披风哗啦啦的作响,周慕寒扶墙北望,越过一条宽阔的河流就是北辰国,那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与周朝摩擦不断。
但是因为蓉城有镇国公坐阵,始终不敢来犯,近日又蠢蠢欲动,据神机营军士报,三个月前北辰国连降暴雪,导致牧民及牛羊冻死无数,在这种缺衣少食的恶况下,北辰国欲铤而走险,犯蓉城以夺取食物。
周慕寒自小得镇国公教导,忠君爱国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此时战意凌然,如果对方胆敢来犯,定叫他有去无回!
……
蓉城南部农庄,一辆马车满载着粮食与布匹来到了庄子的大门前,车夫是五里外的杜家村村民杜铁柱,王伯给了他十文,杜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