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玄幻小说电子书 > 新列强时代 >

第452章

新列强时代-第452章

小说: 新列强时代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有些偏颇也可以理解。

封建时代的士大夫阶层,对于权力斗争特别是涉及到皇权的权力斗争极其热衷,要说左宗棠和张亮基对于王爷们的拉拢一点心思没有傻子都不相信。

“对于京城局势,你们都是怎么看法?”

知道眼前两位中年文士都是左宗棠和张亮基的心腹幕僚,很多隐秘事情都不会瞒着这两位。有些不太重要的决定这两位甚至可以帮着做决定,所以吴可也没客气直接开问。

“不知大人说的哪方面?”

两位中年文士再次互对了一眼,其中一位起身拱手问道。

“你们认为哪方会赢?”

吴可眼睛微微一眯,轻笑着直截了当问道。

“这个……”

那中年文士脸色一僵,很有些不适应吴可的说话方式。

“没什么,你直说就是!”

吴可轻轻摆了摆手,了然的点了点头鼓励道。

“区区以为,顾命大臣奉了先皇旨意拥有正统名分,而且个个出身不凡势力庞大,眼下比起帝后与王公大臣们的联合势力虽然处于烈士但也差不到哪去!”

见此,开口的中年文士也没再推让,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后便将心中想法道出,说话的当口脸上更是神采飞扬意气风发。

“大人,学生认为短时间内顾命大臣们将占有不小优势,不过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毕竟他们的对手可是新皇……”

另一位中年文士也不甘落后的插了一嘴,显然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入思考。

“说得好!”

吴可微笑点头,算是认可了两位中年文士的说法。

顾命八大臣既然如此得咸丰信任,自然都是朝堂上数一数二的大佬,一个个势力庞大能量也够大。

里头有宗室勋贵也有军机大臣,联合起来的势力用权倾朝野来形容都不为过。

能与之正面对抗的势力不是没有,以桂良和花沙纳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合南方三大总督的实力足可与顾命大臣抗衡一二,不过桂良和吴可等人算是朝堂中间派,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主动参合进京城的争斗中去。

当然指的是实权方面,真要论名义的话,顾命大臣们跟新皇太后以及王公们比起来屁都不是。

这也就造成了眼下顾命八大臣在朝中的势力,至少在实权方面一家独大的特殊局面。

因为咸丰帝挂得太过突然,还没给新鲜出炉的帝后势力发展壮大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别看同治小朋友坐上了皇位,其真实实力在朝堂几方人马当中却是最弱小的一方,稍一不慎可能都有被彻底架空的危险。

帝后势力就是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

当然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咸丰在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

也就是说,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

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结束)。将“御赏”章,交皇后钮祜禄氏收掌;而将“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章实际上是由其生母懿贵妃掌管。

咸丰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专权的局面。

按字面意思上说,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实权在八大臣之上,因为她们均有对于八大臣所决策军政大事不予盖章的大公主(恭亲王长女)、大阿哥(同治帝)否决权。

显然,如果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不加盖“御赏”和“同道堂”这两颗起、讫之章,那么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是发不出“诏书”和“谕旨”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议决均不能生效。

相反,由内臣拟旨而不经过顾命八大臣同意,加盖“御赏”与“同道堂”两章即能生效。因此,帝后势力是朝廷中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

在对待顾命大臣的态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力量对比上,显然帝胤势力与帝后势力在正统名义上占有不小优势。

当然,在吴可看来真要狠下一条心的话,顾命八大臣完全可以将所谓的帝后和王公势力不放在眼里,因为朝堂上的实权大多都在顾命大臣手里,很多事情歧视根本用不着下旨顾命大臣内部便可以商量着决定,这才是帝后党和王公党最不能接受的事情……

第572章插手

“朝堂接下来的争斗,估计主要放在政务实权之上,顾命大臣免不了最后失败的命运!”

既然说开了,那两位中年文士滔滔不绝的说道起来。

“不过学生认为,想要彻底分出胜负短时间内不太可能,这是一个长时间的拉锯战,就看顾命八大臣内部团结与否了!”

吴可听得连连点头,这两位还是很有能耐的,眼光很是不错朝堂争斗也看得很明白,按照常理来说事情正是应该如此发展。

可问题是,按照正常历史发展,这样的争斗就不是按照正常模式进行的。

赞襄政务八位大臣的共同特点是:满洲贵族(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八旗贵族)与军机大臣结合。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权力平衡的结构,其实不然。因为咸丰没有把帝胤贵族的势力纳入到“赞襄政务”的权力系统内。

比如说,用恭亲王奕訢“摄政”、或“议政”、或“辅政”、或“赞襄”,后来的情况自然就会不一样,这是严肃的立场问题。

当时奕訢30岁、慈禧27岁,当然咸丰可能吸取了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训,这才让能力很强的恭亲王靠边站了。

如果单从人数看,“赞襄政务”大臣八人;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的奕訢、奕譞才五个人,且帝、后为孤儿寡母,貌似也不怎么样。

然而,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奕訢诸兄弟等,却代表两个强大政治集团、两股强大政治势力。

因此,咸丰“赞襄政务”八大臣的安排,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将朝廷三股政治势力加以平衡,特别是咸丰对慈禧与奕两人的政治潜能、对权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认识不够估计不足,最后导致后怕的不可控结果。

当然,这点吴可心中清楚,不然原本历史上也不会有慈禧太后独揽朝政,还有恭亲王作为首领军机大臣这回事了。可他不能跟眼前两位中年文士说啊,就算说了人家也不一定会信不是?

“那你们以为,朝堂上的争斗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吴可脸上神色不变,不紧不慢轻声问道。

“学生以为,起码得有三年以上!”

“区区认为,如此下去两三年间必出结果!”

两中年文士稍一沉吟,便毫不犹豫回答,结论却是相差不多。

“可你们那都是按照正常情况推断,要是情况不正常呢?”

吴可满脸微笑循循善诱。

“不知大人此话何意?”

两中年文士闻言先是一愣,脸上露出若有所思之色,其中一位拱手问道。

“比如,其中一方采取过激手段呢?”

吴可也不卖关子,眼神炯炯目光凛然道。

“这不可能吧?”

两中年文士脸上齐齐色变,同时摇头否决道。

开什么玩笑,顾命八大臣哪有这个胆子,难道他们不担心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除非是帝后和王公们先……

想到这个可能,他们心中顿时一凉,额头冷汗滚滚被惊住了。

果然,真听吴可嘿嘿冷笑出声,毫不犹豫道出两中年文士心中最大担忧:“没错,顾命大臣们想要权倾朝野就不敢胡来,起来在他们的势力没超越帝后党和王公党联盟之前,没做足了架空小皇帝的准备之前,他们确实不敢乱来否则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可是帝后和王公们却没这份顾忌啊,他们真要是强硬动手的话不仅身份足够弹压事后的混乱局面,就是理由也好找得很,谁让他们掌握了下旨的权力呢,在朝堂话语上的优势实在太大!”

吴可连珠炮似的话语,一下子将两位文士特使给震蒙了,一时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心中又是惶恐又是兴奋情绪一时复杂到了极点。

“不知大人有何证据……”

那两中年文士也不是泛泛之辈,跟着张亮基和左宗棠也见识过大世面,之前被吴可突如其来的话给惊到了,不过很就反应过来追根究底。

“呵呵,在京城和承德行宫,本督还是有些人手和耳目的!”

吴可微微一笑,便将之前手下耳目打探到的情况直言相告。

咸丰十一年七月17日,咸丰皇帝死。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

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瑞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八大臣控制了政局。

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八大臣同两宫太后发生激烈的矛盾。

18日,大行皇帝入殓后,以同治皇帝名义,尊孝贞皇后为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孝钦皇太后即圣母皇太后。

八月初一,恭亲王奕䜣获准赶到承德避暑山庄叩谒咸丰皇帝的梓宫。

恭亲王奕䜣化妆成萨满,在行宫见了两宫皇太后,密定计,旋返京,做部署。

其获准同两宫太后会面约两个小时。奕䜣在热河滞留六天,尽量在肃顺等面前表现出平和的姿态,麻痹了顾命大臣。

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炘决定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睿智果断抢夺先机,外柔内刚配合默契。恭亲王奕䜣同两宫太后密商决策与步骤后,返回北京,准备大事。此时,咸丰皇帝刚驾崩十三天。

2日,醇郡王奕缮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了禁军实际的军事权力。

6日,御史董元醇上请太后权理朝政、简亲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