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列强时代-第4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不离十。
也难怪恭亲王与当今的关系如此微妙,皇位竞争者的身份足够让咸丰帝警惕一世。而且说老实话,咸丰作为一个身有残疾的皇帝,而且身体也不怎么样,治政的手段还一般般得很,比起善骑射的恭亲王还真有些差距。
按说如此争斗应该还不至于让咸丰帝致恭亲王于死地,毕竟他早早的就得了皇太子之位,登上皇位也是顺顺当当没出什么波折,正好拿失败者恭亲王来表现宽容大度。
可是桂良小声跟他说的一桩秘事,却让他终于明白了恭亲王之前为何不对劲。
原来这两兄弟之间,却是龌龊不断还有间接的杀母之仇,以及皇贵妃的位份之争,就差没白刀自进红刀子出了。
原来当今咸丰帝还是四皇子时,他的生母原为贵妃,在她趁先皇后逝世的机会,刚被升为皇后的不久后就突然暴亡。
皇室对外宣称其死因不详。桂良却是告诉吴可一个惊人秘辛,原来这位咸丰帝的生母,却是因为蓄谋毒害当时还是皇六子的恭亲王,意欲独揽储位事发被当今太后赐死。
吴可听得好一阵乍舌,感觉真实的宫斗可比那些影视小说所言惨烈得多,稍一不慎就是万劫不复的凄惨下场。
既然都说到这份上了,桂良也不介意多说一点。
别看这是所谓的宫闱秘事,却早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就算他不说只要吴可派人稍微一打探,便能探听得清清楚楚。
当然,从他这位中堂大人口中说出,这些事情的可信度上升了不止一个台阶,也省却了吴可一番揣摩真假的时间和精力。
话说待咸丰帝的生母孝全崩后,道光帝未再立后。其时妃嫔中,名位最高的是静皇贵妃,幼殇的皇二子、皇三子,都是她所出,再生一子,就是原来的皇六子奕眼下的恭亲王。
先皇后孝全崩时,当今咸丰帝那时的皇四子奕裕从删不使箦а
对这一点,朝野多有传闻:“恭忠王母,当今慈母也。全太后以托康慈贵妃,贵妃舍其子而乳当今,故与王如亲昆弟。”
桂良表示,当时两位皇帝的感情还非常不错。
静皇贵妃在咸丰帝即位后,被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当然所谓“乳当今”的“乳”字,如作哺育解其实不实,“舍其子”那就更不实了。
养子怎么也比不上亲字的,静皇贵妃多少是偏爱亲子一些的。
但当今与恭亲王奕年幼为皇子时如“亲昆弟”则可信,因不独同在一母照拂之下,且年龄相仿,同在书房,兼之皇五子奕淙出嗣为敦亲王后,不在宫中,皇七子奕澴还小,不足为侣,除此以外,宫中别无可以谈得来的弟兄,感情自然而然就亲密了。
可惜,什么兄弟友情,在皇位面前瑞若得如同一张白纸,根本就经不起波折。
而吴可猜测的一样,恭亲王奕还是皇六时表现出的才智,无疑胜过当时还是皇四子的咸丰帝奕裕拦獾垡嘧钪影飧隽印
这从道光为其二人选择姻亲上就可看出,因为姻亲事关皇子的运势,所以历来都是很受人重视的一件大事。
道光帝给当时还是皇六子的恭亲王所定亲事,无论是其亲家的权势、还是名位等等各方面都比当时作为皇四子的咸丰帝亲家要强,当时朝野上下谁都看出了道光帝对老六恭亲王的偏爱和重视。
说到这些的时候,桂良忍不住连连摇头感叹:“可惜恭亲王虽受宠,但在争位之时连连落于后手,大位终归于当今所得,”
要问缘故,自然因为当今的跑路皇帝咸丰有个好师傅名唤杜受田。
从咸丰帝和恭亲王入上书房读书可是,两人的储位之争便已拉开帷幕,直到最后作为皇四子的咸丰帝胜出,之前的那点子兄弟之情早就消磨得差不多了。
吴可怎么说都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哪里听不出桂良话里的隐晦之言?
还不就是说当今咸丰得位不无巧取之嫌,而失败者恭亲王的内心不甚甘服,亦可想而知。
此时兄弟各有心病,种下了猜嫌不和的根由。
而以静皇贵妃的封号一事为导火线,兄弟俩积嫌到了咸丰五年,终于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要是换做以往,以桂良的精明和谨慎,绝没胆子跟吴可唠叨皇帝的不是。
可惜咸丰帝一朝跑路,将皇帝在大臣们心中的威仪不说损失怠尽,那也是大幅度降低。
要说留守京中大佬们心中没有怨气怎么可能,桂良自然也是其中之一,眼下又是十分私密的环境,说一些犯忌讳的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咸丰帝做得了初一,难道还不许他们做十五?
吴可又是地方封疆,能有如今地位全靠战场一刀一枪拼杀而来,根本就没有在京任职经历,要说对当今咸丰帝有多忠心也不见得,不然吴可也不会率援军直奔危险的京城而来,而不去承德行宫‘护驾’。
再说了两人关系莫逆,都有借重对方的意思,说些隐秘之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正好可以拉近关系。
直到听了桂良的述说,吴可才知道原来咸丰刚刚继位之时,恭亲王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军机行走,可惜后来被咸丰帝找机会弄了下去。
原来当今咸丰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初封全嫔,逐步晋封,成为继后,至道光二十年,以三十三岁的盛年,忽然暴崩,传说是因为婆媳不和,皇后之死,出于自尽。
其时还是皇四子的咸丰帝年方十岁,由还是皇六子的恭亲王生母静贵妃所抚养。之后静贵妃晋为皇贵妃,却不曾象孝全皇后那样,正位中宫,据说亦因道光痛孝全死于非命,所以不再立后。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崩逝,遗旨封皇六子为恭亲王。
之后咸丰帝即位,尊养母皇贵妃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居寿康宫。
皇贵太妃大为失望,因为她本来可望继位为皇后,只以道光帝对孝全皇后有那么一般隐痛,以致受屈。
如今她不能正位的障碍已不存在,而咸丰帝又该报答抚养之恩,尊之为皇太后情理允当,而于礼亦无不合,可是最后结果居然如此,岂不令人寒心。
桂良跟八卦的表示咸丰帝继位后与比他小一岁的恭亲王,因为争储早有心病,后来又不肯尊养母为太后,多少有些意气在内。
这样到了咸丰五年,皇贵太妃身染沉疴,一天咸丰帝去探病,迎面遇见先来一步的恭亲王自内而出,便问养母病势如何?
恭亲王跪奏,且泣且言,道是病已不救,看样子是要等有了封号,才会咽气。
桂良描述这些宫闱内幕之时,一时眉飞色舞又一时沉音哑调,说得惟妙惟肖如同亲眼所见,吴可只听得好一阵目瞪口呆。
也难怪恭亲王会有之前那般表现,这厮明明犯了心病啊,还不是害怕因为圆明园的事儿被咸丰帝抓住把柄恶整。
对此,他只能说一句‘恭亲王’太过多心,咸丰帝真要敢拿着个借口整人的话,眼下留守京城的一干京中大佬绝不会同意……
第518章剪不断理还乱
桂良继续讲述咸丰帝跟恭亲王之间的恩怨八卦……
恭亲王生母已经贵为皇贵太妃,再要有别的封号,当然是尊为后宫大意的皇太后之位了。
也不知当时咸丰帝有没有考虑过这事,桂良表示他也摸不清楚咸丰帝当时心情,只听随侍小太监后来传出来的描述,咸丰帝明显没这方面考量。
据说恭亲王当时又哭又泣好不伤感,可当今咸丰帝却是不置可否只“哦,哦”地轻应了两声,示意他听到了恭亲王的回禀。
说到这儿桂良连连叹气,说事情坏就坏在当今的态度太过含糊不清,让人容易会错其深意。
恭亲王见当今如此态度起了误会,将咸丰帝未置可否的含糊表示,错误的认为已经允许,他这时身居“首揆”之职,一回到军机处,便传旨预备尊封的礼节。
都不用桂良解说,吴可就明白这下坏事了。
黄得的想法又岂是那么好曲解的?
平时手下大臣刻意揣摩圣意都极犯忌讳,更不用说情节更加恶劣的曲解圣意,并且还大张旗鼓的四处宣扬了。
作为堂堂的一国之君,就算身有残疾身体虚弱,性格又有些偏软也容不得这样的事情发生。
果然,桂良述说当时的恭亲王能力不俗,短短时间其生母还未歇气,便已经将晋封皇太后的一切礼仪琐碎处理妥当,就待咸丰帝用玺确认。
及至礼部具奏此事,咸丰帝开始还不明所以,等到弄明白怎么回事后便大为恼怒,不过他亦很是理智,知道这样以表孝道的事儿决不能拒绝,否则在病中的皇贵太妃受此刺激,立刻就会断气,到时他这皇帝也不会好过。
封建时代推崇“百善孝为首”,这话可不是开玩笑的。
无论是皇室贵胄之家,还是平民百姓之户,无补以此为最高道德规范,谁要是触犯了道德上便有污点,就是皇帝也不会好过了去。
咸丰帝因为重重顾忌而准奏,尊养母为“康慈皇太后”,这是七月初一的事,隔了八天,康慈皇太后心愿了了便驾崩去也。
这下,咸丰帝没有顾忌了。他自己虽仍照仪礼,持服百日,但礼部所奏康慈皇太后丧仪,则大加删减。最重要的是两点:
一是不祔庙;二是不系宣宗谥。
不祔庙是神主不入太庙。太庙是极严肃的禁地,有无这位太后的神主,谁也看不到,但不系帝谥,则天下共知,这位太后不是“正牌”。道光帝尊谥末一字为“成”,所以皇太后应称“成皇后”。
康慈太后的尊谥为“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并无成字。
这在明朝时便有此规矩,皇帝的生母为妃嫔,如果及身而见亲子即位,则母以子贵,自然被尊为皇太后,倘或死在亲子即位以前,则追尊为后,但不系帝谥,以别嫡庶。
咸丰帝的用意在此,却不肯担承薄情的名声,凡此减损丧仪,都托词是太后的遗命。
两兄弟猜嫌的迹象,还不止于此,十一天以后,咸丰帝又以“办理皇太后丧议疏略”为由,命恭亲王退出军机,回上书房读书。本来亲如一母所生的两兄弟,至此咸丰帝拿恭亲王跟所有的弟弟一样看待了。
这手段便有些恶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