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列强时代-第2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可便打算坐等河南打得一塌糊涂,到那时那帮冷嘲热讽的家伙就知道他吴可可不是还欺的软柿子!
可是他沉得住气,手下跟来的小弟却是压不住这么的窝囊气。
这不,又一位本派系朝臣过来安慰‘失意’的吴可,跟着来到京城的二狗再也忍不住了,不顾外人在场张嘴便喷。
“你小子那是什么态度?”
吴可牛眼一瞪,不满怒喝道:“还不快给我闭嘴,想丢人显眼就给我滚回安徽去!”
“军门你这……”
二狗也知道有外人在场,没有喊叔而是喊起吴可的真正职务,一脸委屈的望了过来不明所以。他明明在替可子叔打抱不平好吧,怎么搞得自己好象很丢人似的?
不过他这一闹,到是引起那位朝臣的兴趣,直接开口询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能是怎么回事?”
吴可撇了撇嘴一脸不屑:“还不是那份捷报水分太大……”
接着,他便将其中的弯弯绕详细的解释了一通。
冷兵器时代的战斗,伤亡是很难说得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打击溃战的话俘虏肯定比伤亡大。
至于歼灭战,如果不是双方实力差距太过悬殊,又有极大地利优势的话,这样的战斗却是极为罕见。
而这次三省联军明显打的是击溃战,尼玛的竟然歼敌五千俘虏一千,这不明摆着糊弄人么?
别的不说,歼灭数字中有多少无辜平民百姓不好说,那些青壮俘虏当中铁定也少不了胡乱抓住的无辜百姓。
要知道,冷兵器时代的青壮俘虏是很值钱的,无论是官府还是那些拥有矿山的大地主大商人们都很需要,因此三省联军在俘虏数字上可不敢打什么鬼主意,也不敢做得太过分的。
那朝臣听了自然气得直骂娘,扬言要参上一本弹劾三省联军欺君犯上,却被吴可好言好语劝了心头火气。
尽管那三省联军在捷报上动了手脚,但怎么说都是旗开得胜值得庆祝,这时候扫兴的给朝廷上下泼冷水,惹人厌烦不说还讨不到啥好处,何必呢何苦呢?
而且吴可也很隐晦的点了一下,说自己不是很看好这次三省联军入豫作战的结果,很可能延绵日久……
响鼓不用重锤!
那位身处朝堂,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见过的本派系朝臣顿时心领神会,又随意说了几句没营养的话后便匆匆告辞离开,显然要准备在朝堂上大干一场。
果然不出所料,吴可又在京城受了差不多半月时间的冷遇,耳边的冷嘲热讽从来就没停止过。
它到是心平气和稳坐钓鱼台,别人要说就让他们说去,等到最后结果出来才知谁是最后赢家。
反正安徽那边的事务都安排妥当,只需防备金陵城里的太平军突起发难,再就是接收河南和山东两地流民比较麻烦,其它事务不是还有张亮基和左宗棠处理么?
而且洋人看样子还在准备当中,并没有出兵广东跟天津的迹象,无论是私底下的传闻还是官面上的信息,都没有这方面的紧急报告。
既然如此,吴可也就暂时放下心来安心在京城住着,一边迎来送往结交朝臣,一边静候河南剿匪战事的最新变化。
尼玛的被人奚落了这么长时间,没看到那帮混蛋被打脸他又怎么肯轻易离开?
战事的进展与吴可猜测相差不大,刚开始三省联军气势如虹一连小胜几场,从安阳,鹤壁,新乡一直打到开封洛阳都顺风顺水,可再想向南推进却是遇到了麻烦。
捻匪五旗主力散布于三门峡,平顶山,南阳还有商丘一带广阔区域,先试探性与三省联军大打了几仗结果不分胜负还略微处于下风,捻匪立即转变作战方式,利用熟悉地形跟机动灵活的战法,坚决不跟三省联军直面战斗,只旁敲侧击零敲碎打慢慢消耗清军有生力量。
果然这一招成效显著,原本气势汹汹平推而来的三省联军好似陷入泥沼当中,虽然每每‘击溃’捻匪大部人马可却总是追之不及不能给予捻匪重大杀伤。
而且他们跟着溃逃捻匪在广阔的豫中平原绕圈圈,由精神熠熠拖到疲惫不堪,再由疲惫不堪拖到摇摇欲坠,就这么轻而易举差点把三省联军拖垮拖死。
等到三省联军指挥官发现不对,急忙进入附近雄关大城休整恢复只时,这才郁闷发现自家损失也极其惨重。
那些零敲细打的战斗虽然每次伤亡都不大,但架不住战斗频繁场次也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下总数却是十分惊人。
这时候清军内部指挥一不的毛病突显,之前战斗顺利一里平推之时倒还没啥,可是现在战斗陷入僵局各部人马都损失不小的时候,三省清军支援将领的心思便有些不一样了。
他们开始扯皮,不愿意跟着捻匪屁股后头吃奎又损耗实力,希望友军出面顶缸他们在后头捡那玉翁之利。
谁都不是傻子,吃了一两次亏之后都学乖了,一个个变得油滑无比不愿意出力。
三省联军在河南前线闹腾不打紧,朝廷这边可就有些支撑不住了。钱粮源源不断送往前线,可是三省联军再也没有之前的‘辉煌’战果传来,好似战斗陷入僵持阶段不知何时能够终结?终结?
这可不是朝廷希望看到的结果……
第366章如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等轻车都尉安徽提督吴可公忠体国……,兹任提督河南军务……,钦此!”
传旨太监掉着公鸭嗓,呵呵笑着收拢手上明黄布绢,一边递过圣旨一边忙不迭恭喜道:“恭喜吴军门贺喜吴军门……”
“谢主龙恩,皇上晚睡晚睡晚晚睡!”
吴可双手高举接过圣旨,脸上堆满假笑说着不痛不痒的客套话,顺手便塞了一张大面额银票过去,嘴里还不忘客气道:“同喜同喜,一点点小小心意还望李公公笑纳……”
好不容易送走满脸菊花开的李公公,吴可这才将圣旨交给身边亲信,在一片恭喜声中转身缓缓走回正堂。对于此事其实他早有心理准备,心喜有那么一点但完全说不上惊喜,顺理成章的事儿而已。
这才刚过了区区一个月时间而已,朝廷便有些承受不住河南纠结的战局,迫不及待将担子压在他的身上。
倒不是朝廷短视连这点气量都无,关键是入豫的三省联军太不争气。
由于战事不利内部矛盾爆发,原本兵合一处的三省联军,竟然兵分三路各自驻扎一处。本就兵力处于弱势,如今兵力分散情况更显糟糕。
关键是三省清军还互扯后腿,有难不救有功必抢,完全没有上摆朝廷的折子中所言互为奥援那般美好。
如此情况使得三省援军早失了之前锐气,形势急转直下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总之一句话,三省援军陷入捻匪设置的战争泥潭之中难以自拔。
当然以捻匪的组织和战斗能力,大股清军依托城防坚守的话,捻匪就算人数多上十倍也便想占到便宜。三省联军短时间内倒是无碍,城外捻匪虽然叫嚣得厉害其实威胁不大。
可问题是,朝廷派他们入豫的目的是为了剿匪,而不是龟缩于坚固城防之内闭门不出。
前文就说过,朝廷眼下财政状况糟糕得很,负担两万清军出征短时间内尚可,可时间一长就支撑不住了。
眼见河南剿匪战争陷入僵持阶段,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而随着三省联军的沉寂,河南局势又有糜烂现象,朝廷这下子不急都不成。
一面严厉申斥入豫三省联军必须主动出击,寻找时机彻底歼灭大股捻匪武装,一面紧急磋商补救办法解决麻烦。
其实河南巡抚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最好调动安徽清军入豫剿匪。
怎么说安徽清军有这方面的经验,而且战斗力3也是出了名的强,最关键的是从安徽到河南的补给道路十分通畅,也不必担心钱粮后勤方面可能出现的麻烦。
朝廷自然也知道安徽清军是眼下最好选择,当然他们也可以调动山东的僧王部队入豫征剿,但问题是山东灾情严重也离不开大军弹压。没了僧王部队放眼四周还得依靠安徽清军,与其那般麻烦还不如一次性到位简单。
但问题是一个月前才刚刚否决了这项提议,这时候忙不迭的修改命令岂不是显得朝廷太没面子?
吴可作为一省封疆堂堂的从一品提督,自然有资格列席朝堂参与朝政。
朝堂上的风箱变化自然看得清楚,他也懒得参与朝议争论,只充当一个老实不说话的旁观者看戏。
朝堂上的争论歧视很有意思,朝臣们个个饱读诗书‘战斗经验’丰富,言辞犀利引经据典让旁观之人往往有茅塞顿开之感,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的话到真是不错的消遣和热闹。
他自己也没料到,河南的局势发展竟然变化如此之快,快到他都有些瞠目结舌的地步。
之前还不是一个捷报连着一个捷报,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好似捻匪已经穷途末路下一刻便有可能彻底崩盘似的。
可没想到转眼间局势逆转,三省联军内部争斗优势尽丧不说,还被捻匪优势兵力围着不能脱身,情况一下子便转了个。
当然真实情况如何,有临近淮北源源不断的战报传来,他只是稍一琢磨就知道怎么回事。顿时冷笑连连不住摇头,早就估计到了三省联军可能内部不靖,但怎么也没想到矛盾冲突爆发得如此突然如此的……不合适宜。
真是一帮没脑子的家伙啊!
明明知道京城还有一位安徽提督虎视耽耽,朝堂上有太多目光注视吗?
尼玛的这时候搞内部矛盾,是嫌自己的日子太过安生还是觉得朝廷的脸面打起来很舒爽?
结果就是,朝堂打夯的好戏才刚刚开了个头,之前那帮冷嘲热讽的朝臣们便服了软。一个个看见吴可之时躲躲闪闪好不尴尬,完全没了之前趾高气昂的架势,他们倒是想硬气可形势逼得他们不得不服软哇。
河南是个什么样子,一直关注的朝臣们心中明了。要是再死鸭子嘴硬不服软,吴可这个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家伙只需稍稍歪一歪嘴,让不服软的朝臣入豫剿平捻匪之患,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去。
再加上朝廷财政糟糕到什么程度朝臣基本心中有数,这时候节外生枝那就是自